春游国际雕塑园

南海潮

<p class="ql-block">  临沂雕塑公园位于北城新区沂河、祊河、柳青河交汇处,占地636亩,于20134建设完成并开园,总投资1亿元,是一座集世界雕塑、自然景观、园林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园区。</p><p class="ql-block"> 园中有国际知名雕塑作品复制件110件,这些作品来自25个国家的61位艺术家创作,目前摆放在45个国家67个城市。作品包括了波普艺术、构成主义、现实主义等多种艺术流派的经典之作,涵盖了多样化艺术风格,既有反应玛雅文化、毛利人文化的代表作,也有标志欧美文化、东方文化的精品,体现了国家、民族、地域的特点,材质丰富,风格迥异,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p><p class="ql-block"> 雕塑公园应场地文化而生,规划布局顺应周边地块的功能,其中沿外围规划为带状公园,与南侧的电视塔、三河口隧道,东侧的沂河、阳光沙滩,西侧的柳青河形成呼应,场地中心规划为团状公园,运用水系、坡地树林与自由路径相结合的方式,将世界名雕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倡导并体现生态文明,实现全新的时代景观。雕塑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对话,在艺术浸润的现代景观中,感知新时代临沂文化。雕塑公园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优雅的环境,赢得国内外游客的高度赞赏。</p> <p class="ql-block">  主入口区的国际雕塑园标志高28米,由三根立柱和一个巨大的地球模型组成,三根立柱的表面陶板上微雕了园内100座雕塑的图样。寓意园区内汇集了世界各地优秀雕塑作品,融合了各种雕塑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铸剑为犁(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武切季奇(前苏联)</p><p class="ql-block">地点: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前</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57年,1959年由当时的苏联赠送给联合国的,雕塑中的人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他要改铸为犁的剑,象征着人类要求终结战争,把毁人的武器变为创造的工具,以造福全人类。</p> <p class="ql-block">弯曲的手枪(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路特思沃徳(瑞典)</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花园内</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69年,这是个打了结的左轮手枪,形象地表达出联合国所倡导的原则,我们共同的使命是战胜世界上存在的暴力和仇恨,我们会永远用人类美好善良的一面来对抗人类丑恶的一面。作者在讽刺强权势力的同时,体现出理智、幽默以及和平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第一批燕子(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米开纳斯(苏联)</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俄罗斯 圣彼得堡</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52年,在前苏联燕子是和平与勇敢的象征。作品以艺术形式表达了痛恨战争与屠杀,追求和平与发展,期盼人类美好未来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大拇指(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凯撒•巴达奇(法国) 作品地点:法国巴黎新区拉德芳斯</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63年,这是一件真像写真雕像,有人猜想这是凯撒用自己的大拇指放大而成的,大拇指通过巨大的尺寸宣吿它在这块大地上的权威性,以触目的形象,骄傲的赞美着人的伟大,永恒和不朽,让人们感受到生机勃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小于廉(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杜克思诺(比利时)</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619年,小于廉又译为尿尿小童、撒尿小孩等,是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市标。小于廉的故事源于比利时民间传说:古代西班牙入侵者在撤离布鲁塞尔时,欲用炸药炸毁城市,幸亏小于廉用尿浇灭了导火线,使全城居民转危为安,他所代表的勇敢无畏,善良无邪的精神,激励着比利时人团结一致共建美好家园。</p> <p class="ql-block">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钢质)</p><p class="ql-block">作者:亚历山大•德罗斯(古希腊)</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公元前130~公元前100年,古希腊著名雕塑作品,又称“断臂维纳斯”。阿芙罗狄蒂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在罗马神话中又称维纳斯,她掌管人类的爱情、婚姻、生育和一切动植物的繁殖生长。由于这尊雕像1820年在希腊爱琴海域米洛斯岛被发现,因此被人们称为《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p> <p class="ql-block">国王与王后(铸钢)</p><p class="ql-block">作者:芭芭拉•赫普沃斯(英国)</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埃及开罗解放广场</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70年,采用现代抽象手法,以单纯的方形、圆形和半圆形等几何图形,来表现端坐王位上的国王和王后,产生一种幽默诙谐同时又不失庄重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达利之象(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萨尔瓦多•达利(西班牙)</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西班牙马德里</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70年代,作品源于作者本人的油画《圣安东尼的诱惑》,表现的是一头四足纤细如竹,却长鼻高昂的大象,大象背驮着一座象征埃及法老对其臣民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金字塔,表达了人类的统治欲望。</p> <p class="ql-block">母与子(青铜)</p><p class="ql-block">作者:古斯塔夫•威吉兰(挪威)</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挪威奥斯陆威吉兰公园</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36年,作品造型奔放、自由、充满活力,母亲体态丰腴,高举着自己的孩子,孩子则沉浸在母爱的幸福感中,传达出母子情深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父与子(青铜)</p><p class="ql-block">作者:古斯塔夫•威吉兰(挪威)</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挪威奥斯陆威吉兰公园</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38年,父亲把孩子高高举起,仰着脸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孩子在父亲的手中露出欢快的笑容,体现出了融洽的亲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小美人鱼(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爱德华•埃里克森(丹麦)</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丹麦哥本哈根</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13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标志性建筑。作品取材于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童话中的小美人鱼坐在海边的一块岩石上,凝视着对面海港,恬静娴雅,悠闲自得。</p> <p class="ql-block">地中海(大理石)</p><p class="ql-block">作者:阿里斯蒂德•马约尔(法国)</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法国巴黎奥尔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05年,是马约尔用女人体来比喻大自然的一系列雕塑作品之一,这个裸体女子身体健美,四肢粗壮,姿态优美。她右手支持着身体左手向前托着低垂的头,神态含蓄而安祥,如同坐在地中海的海滩上,低头冥想。作者有意减少了人体身上细小凹凸面,使人体显得皮肤光滑丰腴,充满茁壮的生机,象地中海一样,虽然表面平静,但内里却蕴含了无限的生命和永无休止的律动。</p> <p class="ql-block">华尔街铜牛(铜)</p><p class="ql-block">作者:罗•迪•莫迪卡(美籍意大利)</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美国纽约华尔街</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89年,华尔街铜牛被命名为“挑战的公牛”,是纽约人的精神支柱。似乎只要有它在,股市就能永保“牛”市。</p> <p class="ql-block">上帝之手(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卡尔•米勒斯(瑞典)</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澳大利亚墨尔本</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54年,一个抽象的人被置于张开的手掌中,表现了人对宇宙中那些难以言说的神秘现象和求知的本性。米勒斯在谈到这件作品时说“《上帝之手》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梦境,早晨醒来后根据梦中意念作出了草稿,随后就丢在了一边,后来再发现这件草稿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根据这段梦境做出了大尺寸的《上帝之手》。</p> <p class="ql-block">演奏的天使(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卡尔•米勒斯(瑞典)</p><p class="ql-block">地点:瑞典斯德哥尔摩米勒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50年,是一组在7根高柱上吹奏竖笛、大号、长笛、小号等乐器的天使雕塑,他们俯瞰人间,形态各异,动作唯美,专注而深情,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一直在为人们演奏着和谐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 山(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阿里斯蒂德.马约尔(法国)</p><p class="ql-block">地点:法国巴黎,图伊勒里公园</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1943年,一位稳重、成熟的女性人体,作品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女性裸体,而是作者主观思想的载体,雕像形体丰满,富有膨胀力,有很强的整体量感和现代倾向,表现出一种田园诗般含蓄宁静的情调。</p> <p class="ql-block"> 梳妆的女人(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费尔南多•博特罗(哥伦比亚) 地点:墨西哥国家美术馆</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1999年,作品是一位身材丰满,纯真无邪的少女,她坐在镜子前,悠闲地梳理着自己的头发,欣赏着自己的美丽,身材浑圆丰腴,表现了人类的幸福感。博特罗作品的人物形象都肥硕无比,丰臀厚体,线条圆润,总是在极其夸张形体的同时,将手足五官的比例缩小,看上去风趣滑稽,呈现出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p> <p class="ql-block">大气(大理石材质)</p><p class="ql-block">作者:阿里斯蒂德•马约尔(法国)</p><p class="ql-block">地点:法国巴黎奥尔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释义:作品制作于1943年,作品表现的是一位漂浮空中的女子,以右胯为支点上身仰起,两腿伸直而悬空,整个身体似飞去的形态,比喻人类飞行壮举。马约尔的女性造型语言,是他对世界雕塑艺术的独特奉献。</p> <p class="ql-block">三个披衣侧卧像(钢质)</p><p class="ql-block">作者:亨利•摩尔(英国)</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新西兰 惠灵顿植物园</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20世纪60~70年代。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中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对空间的把握和使用。这件作品没有刻意追求人物完整,而是把人物进行了抽象变形,这些空洞有着跟实体一样重要的表现力,不仅使作品获得了更加完美的虚实效果,也加强了作品的通透性和流畅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拉弓的赫拉克勒斯(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布德尔(法国)</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法国巴黎奥尔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09年,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腊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他所拿弓是他无往不胜的武器。作品中赫拉克勒斯的巨手正紧紧拉着弓弦,双腿叉开,右膝弯曲,左脚伸出,分别抵在两块巨大的岩石上,虎背熊腰的造型,全身隆起的肌肉,勾起脚趾的双脚,整个雕像就是力量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丘比特之箭(不锈钢)</p><p class="ql-block">作者:克莱斯•奥登伯格(美国)</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美国旧金山里肯公园</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20世纪70~90年代,作品取自希腊神话中的丘比特之箭,虽然箭还在弦上,但艺术家把箭头端,设计成深深地插入地面,使观者产生仿佛已经被爱深深射中之感,是旧金山的著名城市雕塑。</p> <p class="ql-block">撑杆跳(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艾尔诺•托特(匈牙利)</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中国青岛</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2008年,表现运动员到达杆顶,以高空转身的运动姿态将要过杆的瞬间,完美体现了运动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同时也诠释出奥林匹克更高更强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跑步者(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艾尔诺•托特(匈牙利)</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公园</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68年,用写实的手法把正在专注向前跑步的运动员的神态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体现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是运动和艺术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人与飞马(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卡尔•米勒斯(瑞典)</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比利时 安特卫普</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人与飞马”的造型是神话中带翅膀的飞马和一个人飞升到天空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的思想。作品高4米,基座高10米,该作品曾用作瑞典斯德哥尔摩申办2004年奥运会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思想者(青铜)</p><p class="ql-block">作者:奥古斯特•罗丹(法国)</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法国巴黎罗丹美术馆</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00年,《思想者》的创作出自于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而做的大门—《地狱之门》,后来独立出来,放大三倍。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的思考。一个强有力的巨人弯腰屈膝的坐着,右手托腮,嘴咬着自己的手,他默默地凝视着苦难深重的人类,陷入极大的痛苦和永恒的沉思中。</p> <p class="ql-block">海马与男孩(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拉斐尔•扎马利帕(墨西哥)</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墨西哥波多瓦亚塔</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1900年,波多瓦亚塔是个盛产干海马的城市,作品是这个城市的象征和符号。男孩骑在海马上,寓意波多瓦亚塔人可通天入海,有着坚强的勇敢和毅力。</p> <p class="ql-block">母狼育婴(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埃特鲁斯雕塑家马尔卡门门下某位弟子</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意大利罗马坎比多里奥山顶广场</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公元前480~公元前470年,阿尔巴隆加的两位王子因王位斗争,刚出生就被扔进台伯河,但是他们并没有被淹死,孩子啼哭声引来了一只母狼,善良的母狼俯下身来让婴儿吮吸自己的乳汁。一位过路的牧羊人将婴儿抱回家,把他们抚养成人。两位兄弟长大后,领导族人在台伯河畔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城市—罗马。从此,罗马人将狼视为恩兽,“母狼育婴”图案也由此成为罗马的著名城徽。</p> <p class="ql-block">走石(不锈钢、石头)</p><p class="ql-block">作者:关根伸夫(日本)</p><p class="ql-block">作品地点:日本神户 须磨离宫公园</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石头一直被日本人认为是灵气的载体,是神器和力量的象征,艺术家正是凭借以石头为物质媒介来展示人的灵魂在漫游行走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狐狸(不锈钢)</p><p class="ql-block">作者:巴布罗•毕加索(西班牙)</p><p class="ql-block">地点:美国芝加哥理查德.戴利中心广场</p><p class="ql-block">作品释义:作品创作于20世纪初,作品表现的是狐狸的形象,受非洲黑人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抽象的艺术形态和高度的概括性。</p> <p class="ql-block">雕塑园林的梅花</p> <p class="ql-block">雕塑园林的梅花</p> <p class="ql-block">雕塑园内共有乔木16323棵,灌木5532株,各类花卉11.7万平方,水生植物5334平方,古树名木59株,桂花255株,造型黑松492株,物种丰富多样。每年小美人鱼旁边的梅园花开时,引无数美女竞折腰,是人们赏花、赏景的好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