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5.1.24<br>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北京十大建筑之一。是我国收藏少数民族文物、古籍文献和展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br>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展览展示了1500余件珍贵文物古籍,旨在通过这些文物和古籍,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h3> <h3>"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h3> <h3> 第一单元“大一统”——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br>习近平总书记“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六和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各民族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br>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一直致力于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汉朝设立都护府,元朝设立宣政院,清朝设立理藩院,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br></h3> <h3>1、铃首弓形器 西周 青铜质<br>2、青铜铁牛 战国末西汉初<br>3、大角鹿透雕铜牌饰 春秋<br>4、鸟形带钩 战国<br>5、卧鹿饰件 春秋<br>6、铜斗 商代</h3> <h3>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大地湾是一处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遗址。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发现的最早的遗址,比广为人们所知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和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都要早。2006年发掘工作的最新发掘研究成果显示,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历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万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br>一组新石器时代 陶质展品 均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br>戴尖帽红陶女神像 中央民族大学收藏<br></h3> <h3>锯齿漩涡纹陶壶 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br>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重要文物,其陶壶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该陶器将中国彩陶纹饰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其肩腹部以黑红双彩绘锯齿漩涡纹,纹饰由单一黑色变为黑红搭配,对比鲜明,更显层次感。</h3> <h3>1、葫芦网纹单耳陶罐<br>2、菱格纹陶罐<br>3、变体神人纹双耳罐</h3> <h3>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陶质</h3> <h3>★《大藏经·甘珠尔》 据清康熙二十二至三十九年(1683—1700) 北京刻本影印<br>此藏文《大藏经》系清皇室刻本,康熙帝为此亲撰《御制番藏经序》,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h3> <h3>执伞男铜俑 战国末西汉初</h3> <h3>1、镂空高圈足青铜鍑 北魏 青铜质<br>2、三彩刻牡丹纹腰圆枕 辽代 陶质<br>3、三彩猪首三孔埙 辽代 陶质<br>4、黑釉剔水波纹瓶 西夏 瓷质<br>5、定窑绿釉矮领罐 金代 瓷质</h3> <h3>“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复制品)<br>1995年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号墓地出土<br>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为汉代织锦护臂,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此锦显现出汉代织锦设计制作的匠心独具和技术上乘,是中原文化传播到新疆地区的实物见证。</h3> <h3>★缀织锦缎铁盔甲 元代 铁、皮、丝质<br>由元世祖忽必烈赐予萨迦法王八思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元世祖忽必烈赐给国师八思巴的宝物,铁片连缀而成,附上皮毛和织锦,图案精美,做工细腻。这套盔甲不仅是军事防护装具,还见证了元朝时期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h3> <h3>★长方形条纹砖 辽代 砖石质 <br>此砖为金太祖完额阿骨打陵墓建筑构件,是金在北京建都的见正。</h3> <h3>★《贡噶坚赞口述传记》元代<br>八思巴·洛追坚赞编撰,明抄本的藏文古籍。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h3> <h3>★金本巴瓶(1960年国务院特批定制)<br>它是立达赖、班禅等活佛继任者的一种金瓶,用于决定活佛的转世。具体来说,当达赖、班禅等活佛转世时,会将同时出生的候选者的名字写在签上,放入金本巴瓶中,通过掣签的方式确定中签者作为活佛的转世化身。<br>金本巴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皇帝特赐两个金瓶,一个置于北京雍和宫,一个置于拉萨大昭寺,用于转世灵童的掣签仪式。这一制度旨在革除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中的弊端,确保转世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h3> <h3>银鎏金錾花嵌宝石法轮 清代 银质<br>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敬献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礼品。<br></h3> <h3>千辐金轮<br>珍藏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为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于1954年担任代表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敬献中央人民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礼品。底座镌刻藏汉对照铭文。不仅工艺精湛,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br>千辐金轮不仅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还体现了佛教对宇宙、生命和教义的深刻理解。它的多重意义使其在宗教、艺术和历史领域都具有重要地位。</h3> <h3>铜铃杵 元代 铜质<br>铃杵为藏传佛教的法器。密宗盛行,金刚杵在密教中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用于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h3> <h3>银牌(1组5件) 清代 银质 汉文<br>银牌是清代驻藏大臣出资自备的和前藏夷情衙门例赏的在西藏春秋大操(即阅兵)时颁给汉番官兵赏赐物。驻藏大臣是清代中央政府派驻西藏的地方行政长官,其设置对维护祖国统一起到了很大作用。</h3> <h3>龙首柄铜方匜yi 西汉<br>匜是中原地区常见的水器,在岭南地区汉墓中发现不多。此器物形制具有中原地区风格,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物证。</h3> <h3>★羽纹铜凤灯 西汉<br>1971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望牛岭一号汉墓,共雌雄一对,为国家一级文物。西汉的“双胞胎”环保灯雌雄一对出土于汉代合浦郡,因此也被称为“凤凰灯”,整体形态像两只顾首回望的凤凰,两只“凤爪”与尾巴成三足鼎立,保持器身平衡。凤灯通体细刻羽毛,栩栩如生,精致美观。</h3> <h3>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贝丹益<br>1、珐琅钵 清代 合金质<br>2、银鎏金盖托座镶里嵌宝石嘎布拉碗 清代<br>骨、银质 汉文、满文、蒙古文、藏文<br></h3> <h3>《御制外苗图》据清绘本影印 汉文<br>表现了清嘉庆年间云南民族风貌。</h3> <h3>《台湾生熟番图像》 清代<br>在清代,番族被分为生番和熟番等类型。生番主要指那些居住在深山丛林及溪谷险阻处,主要从事狩猎活动,辅以农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高山番。而熟番则是指那些居住在靠近平地的山溪之间,或散布于城市附近平原,以农耕为主,狩猎为辅,社会发展水平接近汉人的平埔番。</h3> <h3>★ 岳希长官司告示牌 清代<br>清同治五年(1866)正月二十一日,此为四川直隶茂州岳希长官司发布的告示牌。文前有“钦赐花翎三品衔四川直隶茂州世袭岳希长官司加三级随带军功加一级”字样。体现了清朝中央政府对羌族土司的管辖。</h3> <h3>★石青地织金锦斜襟龙褂 清代<br>距今有300多年前,清帝乾隆赐予车里宣慰使的官服。</h3> <h3>★明武宗给乌思藏大乘法王的敕谕<br>乌思藏是明清时期中原王朝对于西藏的称呼。这份汉藏双语的文件,彰显了明朝对西藏的统治权。<br>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朝廷与地方的关系、宗教事务以及边疆政策都有显著的变化。<br></h3> <h3>★木雕立柱 清代 木质<br>木雕立柱为台湾排湾人的建筑构件,浮雕单人立像和百步蛇形象。排湾人认为,作为始祖的蛇是他们的保护神,相信它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保护佐排湾人。<br>排湾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h3> <h3>★木雕板壁 清代 木质<br>此板壁为台湾排湾人的建筑构件,浮雕并排站立的男女2人和2条百步蛇。在排湾语中,“百步蛇”的含义为“长老”。在古代排湾人头目贵族自命是百步蛇的传人,以蛇饰标志其社会地位与特权。</h3> <h3>排湾人的社会组织分为贵族与平民两个阶层,相传贵族乃太阳的子孙,平民则是百步蛇的后裔,其身份是世袭制。</h3> <h3>银鎏金錾花酥油灯 清代银质<br>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敬献清朝中央政府的礼物。</h3> <h3>珊瑚项链<br></h3> <h3>大交融<br>展览通过展示各民族的乐器、服装、钱币等物品,展现了汉族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和外交交流。<br>麒麟箜篌:将瑞兽麒麟与箜篌结合,雕工精美,栩栩如生。<br>蒙古新娘头饰:红色和蓝色的珠子用银链子串起来,华丽喜庆。<br>清代和田双陆棋:古代流行的棋类游戏,深受贵族和文人喜爱。</h3> <h3>《康熙字典》 清代<br>这部字典不仅是中国古代汉字辞书的杰作,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br>《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玉书、陈廷敬等,它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即公元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即公元1716年,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h3> <h3>《元朝秘史》蒙古为版<br>《元朝秘史》是我国蒙古族最早用蒙古文字写成的近三十万言的历史文献。此书从成吉思汗22代祖先写起,记载了许多蒙古氏族和部落的起源。书中突出描述成吉思汗早年的艰难经历和他在战乱中壮大自己势力,建立蒙古汗国的过程,记载蒙古国南征金、夏,收服畏兀儿,进兵中亚,远征欧洲的情况,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事迹,以战争手段变革社会制度的过程,风俗习惯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军事学价值合民俗学价值。</h3> <h3>《元朝秘史》汉文版</h3> <h3>《元朝秘史》汉字音写蒙古语版</h3> <h3>1、苗族二胡 壮族三弦 民国<br>2、彝族彩绘马头月琴 民国<br>3、塔塔尔族曼陀林 民国<br>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大泉塔塔尔乡是中国唯一的以塔塔尔族为主体的民族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塔塔尔族的人口数为3544人。<br>4、怒族达比亚 清代</h3> <h3>★麒麟箜篌 清代<br>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箜篌的声音好像是从透明的水上发出的,连水面也在微微的震动,比较清亮、浮泛、飘忽。<br>《国家宝藏》张国立主持的节目第19集中有介绍及演奏。<br></h3> <h3>藏族彩绘唐卡《福寿》 1959年 <br>唐卡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是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塔般若波罗蜜多经》 明代<br>清顺治年间写本 蒙古文</h3> <h3>《全唐诗》清康熙四十六年刻本<br>写本是指通过手工抄写完成的书籍。写本的特点是个体性和流动性,抄写过程中会加入抄写者的个人习惯和理解,因此每个写本都是独一无二的。<br>刻本是利用雕版印刷技术制作的书籍。刻本的优点是批量生产,形式固定,不会因抄写者的不同而产生差异。<br>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就是写本。</h3> <h3>1、嵌宝石福寿满钿 清代<br>2、维吾尔族福寿纹女箭服 民国<br>3、裕固族红地金花缎团寿纹女坎肩 80年代<br>4、侗族葫芦形“福禄寿喜”荷包 民国<br>5、朝鲜族“福寿康宁”铜筷袋 民国</h3> <h3>1、镀金刻“寿”字纹红铜杠广口壶 清代<br>2、蒙古文“寿”字铜盘 1957年<br>3、凤形灰陶杯(仿制品) 新石器时代<br>4、龙纹银盒(仿制品) 辽代<br>5、苗族“二龙戏珠”银项圈 20世纪50年代 <br>6、纳西族嵌珠镀金刻花银项圈 50年代</h3> <h3>1、景颇族龙纹“脑双”祭祀袍 清代 丝质<br>2、云龙纹金丝织锦斜襟长袍 清代 丝质<br>原西藏地方政府俗官官服。<br>3、藏族金丝织锦花缎福禄寿喜上衣 清代 丝质<br>原西藏地方政府俗官出席重要典礼时所着礼服之一,全套装束称王子装。</h3> <h3>★ 黎族龙凤麒麟龙被 民国 丝、棉质<br>黎族龙被在历史上被称为“崖州被”。龙被是黎族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龙被的制作工艺复杂,融合了黎族文化、汉族文化和宫廷文化。其图案设计常包括龙、凤、麒麟等汉族文化的吉祥物,象征着福禄寿等祥瑞文化。<br>龙被在历史上一直是朝廷贡品,用于进贡历代封建皇朝。其图案设计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寓意,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h3> <h3>★ 银鎏金錾龙纹嵌宝石法螺 清代 贝银金质<br>银鎏金錾龙纹嵌宝石法螺是一种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的珍贵物品,佛教法器中的海螺有左旋和右旋之分,此螺外部为逆时针方向旋纹,应为右旋螺。右旋螺除了具有传扬佛法、驱逐恶魔、灭诸罪障的寓意外,还被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据传,海螺只有经过生死五轮回之后,才可能变成右旋螺,因此右旋螺少而珍贵。</h3> <h3>藏式银镀金香炉 清代 银质<br>藏式银镀金香炉不仅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器具,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香炉在藏传佛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常用于重大喜庆和法事活动,象征着对佛、菩萨、上师、护法的虔诚和敬意。</h3> <h3>藏历唐卡 清代<br>藏历是指中国藏族的传统历法。藏族1027年开始的时轮历,已经在西藏流行一千多年,来源于《时轮经》里的天文知识。藏历时轮历是阴阳合历,将一年分为四季,以冬、春、夏、秋为序,全年354日。</h3> <h3>★莲花生大师在桑耶寺建成时使用的金钢铃杵 唐代 铜质<br>此金钢铃杵是公元八世纪时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桑耶寺主持开光典礼时使用的法器,见证了佛教在中国西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h3> <h3>纳西族神路图 清代<br>纳西族宗教法物。东巴超度亡灵时使用,表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宗教观念。神路图场面宏大,结构复杂,人物众多,画面色彩鲜艳,构图精密严谨,人物造型生动,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融汇多种民族文化因素的鸿篇巨制,对于研究纳西族的宗教、历史、艺术、民俗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神路图中可见多种宗教文化的融合,包括汉族幽冥观念、藏传佛教、苯教和印度婆罗门教等,反映了纳西族多元文化因子相融而成的生命与灵魂观。<br></h3> <h3>永乐皇帝给中国回回米里哈只的敕谕 明代<br>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故谕。永乐五年五月十一日。”文末盖有御玺,阴刻4字:“敕命之宝”。<br></h3> <h3>骨木马鞧 20世纪40年代<br>骨木马鞧是一种交通运输与信息传递工具,主要用于马帮运输中。它挂在马脖子上,作为装饰和标识,帮助识别马帮的身份和传递信息。</h3> <h3>1、錾花包银铜茶壶 清代<br>2、煮茶陶罐 20世纪50年代<br>3、钿丝刻花银茶桶 民国</h3> <h3>1、《农桑辑要》元代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br>2、《农书》元代王祯撰 民国十二年(1924年)铅印本<br>3、《山海经》 清代 刻本</h3> <h3>金、银丝织锦缎 清代</h3> <h3>麻江型游旗纹铜鼓 明代 宋代<br>铜鼓是流行于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和祭祀用品,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这里有一个专门的“铜鼓之声”展区,其中展出的多件铜鼓,是古代中原与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铜鼓它展现了这些民族不同时期的冶铸技术、绘画雕塑水平和音乐舞蹈审美,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h3> <h3>★冷水冲型乘骑饰变形羽人纹铜鼓 西汉<br>鼓面有太阳纹、变形羽人纹等,边沿塑乘骑像和青蛙像,鼓胸饰船形纹,鼓腰饰变形舞人纹等。<br>冷水冲型铜鼓以广西藤县冷水冲出土铜鼓为代表,流行时代约为东汉初至北宋年间。</h3> <h3>彝族彩绘漆咂酒坛 1988年 木质<br>贵州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彝族人民酷爱喝酒,酒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咂酒坛则成为他们存放和享用酒类的重要容器。彝族人民在制作咂酒坛时,会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求,设计和制作出不同尺寸和不同结构的酒坛,以适应不同的喝酒场合和人数。而且咂酒坛在制作工艺上,选材考究,做工精细,使用寿命长,八条管可满足八人同时饮酒,非常实用。</h3> <h3><br>大团结<br>这个展区展示了近现代的历史文物,体现了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建设新中国的精神。<br>文成公主入藏时带过去的琴:这件嫁妆体现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文化交流。<br>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纪念牌:红黄白三色构成,汉蒙双语,象征着各民族的团结。<br>用不同民族文字绣成的锦旗:红底金字,显得高贵喜庆,表达了各民族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br>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br></h3> <h3>★ 东北抗日联军旗帜 抗日战争时期 丝质<br>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东北军队部分爱国官兵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1936年2月20日,中共东北党组织发布《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正式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统一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标志着东北抗联的正式成立。</h3> <h3>渡江船工马兆美的光荣证 1949年</h3> <h3>解放西藏纪念章 20世纪50年代 铁质 汉文、藏文</h3> <h3>陈光有的土地所有证 1957年 汉文、藏文</h3> <h3>新疆和田民丰县先锋公社敬献毛泽东主席的花帽 20世纪60年代 丝、棉质</h3> <h3>彝族代表敬献中央慰问团漆花木盒 20世纪50年代</h3> <h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章 1949年 金属</h3> <h3>湘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br>20世纪50年代中南区少数民族敬献毛泽东主席的礼品,采用湘绣技法绣制国徽,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和祝福。</h3> <h3>云南个旧哈尼族、彝族人民敬献毛泽东、朱德、0刘少奇、周恩来的锡酒壶 1961年</h3> <h3>湘南湘西苗族代表敬献毛泽东主席的武士坐像 20世纪50年代 朱砂质<br>所附布条书有:朱砂人壹個献给,湘西苗族自治区凤凰代表敬献</h3> <h3>★彩绘铜托银制“喜马拉雅” 1954年<br>1954年10月1日,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敬献中央人民政府的礼品——彩绘铜托银制“喜马拉雅山”。上体文字为:“伟大祖国 喜马拉雅山 班禅额尔徳尼赠一九五四年十月一日”。<br>象征雪域西藏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件模型是十世班禅维护祖国统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动物证,表达了十世班禅对中央人民政府的赤诚之情。</h3> <h3>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給毛泽东主席的献词 1951年<br>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在这份献词中首先表达了他对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崇高无上的敬意,紧接着说:“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是天经地义为全世界所公认的。”</h3> <h3>木梳 汉代<br>此木梳与中原木梳形制相进,是中原与新疆地区文化交流的见证。</h3> <h3>哈萨克族代表敬献朱德副主席的牛皮腰带 20世纪50年代</h3> <h3>云南禄劝农民敬献毛主席的白色麻布短上衣 20世纪50年代<br>上衣缝字,内容为“毛主席留念,云南禄劝江头村农民敬献”,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h3> <h3>云南佤族代表敬献毛泽东主席的珠串 20世纪50年代 骨质</h3> <h3>广西瑶族群众敬献中央人民政府的压花银扣 20世纪50年代<br>银扣所附红布条上书写:“赠送 银扣一个给中央人民政府留念 广西宣山专区罗城县五区朋坪乡高站屯傜民盘贵禄具赠”。</h3> <h3>大明宣德五年铜镲<br>铜镲的碗部外壁有铭文“大明宣德五年内加金银造”,表明这对镲铸造的时间为宣德五年(1430年),亦指明这对镲的铸造材料中曾“加金银”,因此这对镲的质地应为铜和金。在铭文旁边,浮雕双龙戏珠图案,其龙珠为“寿”字火焰纹。</h3> <h3>★★ 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琴和长鼓 唐代 <br>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琴与长鼓,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两件乐器惊人地保存良好,可以清晰地看见它们身上的宝相牡丹花、云头纹和火焰纹。这是嫁给松赞干布的嫁妆,代表初唐艺术的最高水准。先后珍藏在布达拉宫、小昭寺、大昭寺。根据1958年11月《国务院关于搜集民族文化宫所需展品和图书的通知》,由民族文化宫赴藏征集,保存至今。<br></h3> <h3>唐朝国力日盛,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就想和唐朝攀攀亲戚。贞观十四年(640年),松赞干布派遣大臣向唐朝请婚,唐太宗许诺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包括释迦牟尼佛像、占卜历算书籍、医药、工匠技艺和各种谷物种子等。这些丰富的物质与文化成果,让吐蕃大量、集中地接触了中原文化。</h3> <h3>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琴和长鼓等乐器,这些乐器代表着唐朝的文化艺术成果。它们在吐蕃得以展示和流传,促进了吐蕃在音乐文化方面的发展,使吐蕃人民能够接触和学习到唐朝先进的音乐文化,是唐蕃之间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所以表明唐蕃和亲有利于文化交流。<br>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但松赞干布去世后,她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尽管如此,她为吐蕃带去了中原的文化、技术和佛教,对吐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h3> <h3>金城公主带到西藏的双音箱彩绘七弦琴 唐代<br>金城公主本名李奴奴,出生于邠王李守礼府邸,后被唐中宗李显收养。虽是宗室女出身,李奴奴却自幼与其他公主一同成长于皇宫中。<br>吐蕃于神龙三年(707年)提出和亲请求,唐中宗于景龙四年(710年)正式派遣年仅14岁的金城公主入藏。远嫁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尺带珠丹),以巩固唐蕃关系。<br>金城公主入藏时,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复杂,和亲被视为巩固双方和平的重要手段。</h3> <h3>金城公主入蕃三十年,力促唐蕃和盟,为两地文化交流贡献良多。此间唐、蕃虽曾有过多次战争,但双方使臣往来频繁,仍以和好为主。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3年),唐、蕃在赤岭定界刻碑,立下盟约互不侵扰,并于甘松岭互市,平息了边界持续数十年的战乱,造福边疆百姓,也助唐朝继续巩固繁荣景象。应当说唐蕃会盟的促成,金城公主功不可没。<br></h3> <h3>傣族人民敬献毛泽东主席烫金百褶油布伞(金伞) 1950年 棉、竹、金质<br>1950年10月3日,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云南省代表团。傣族代表召存信和刀世勋将象征领主权利的金伞献给毛泽东主席。<br></h3> <h3>烫金百褶油布伞(金伞)工艺考究,高贵典雅,是傣族传统手工艺经典之作,也是建国初期滇西南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拥护新生人民政权、共建伟大祖国的见证。</h3> <h3>高足铜盘 朝鲜族代表敬献毛泽东主席礼品</h3> <h3>椰雕茶壶、茶碗 20世纪50年代 椰壳 锡质<br>20世纪50年代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已撤销,今海南省中南部)人民政府敬献毛泽东主席的礼品。包锡刻花椰雕茶壶上刻有“献给毛主席 海南特产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赠”。</h3> <h3>维吾尔族花帽、藏族金花帽、苗族五角云纹绣花童帽、塔吉克族缀银饰彩绣棉帽、傣族紫红顶金丝绣花男帽、柯尔克孜族紫色丝绒绣花帽。</h3> <h3>楚雄彝绣《石榴花开心向党》<br>作品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耀下,各民族向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红红火火推进实现中国梦。</h3> <h3>彝绣《绿孔雀》</h3> <h3>木石榴</h3> <h3>玉石石榴</h3> <h3>苗绣《百鸟朝凤》</h3> <h3>河湟刺绣“阿眯之花”<br>河湟刺绣作为河湟地区各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习俗和审美观念,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藏品跨越时空和地域,帮助我接触不熟悉的文化和历史,从而拓宽视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