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印象

刘力军

<p class="ql-block">今年三月初,我选择跟团游古巴,行程五晚六天,好处在于无需操心吃住行,不便之处是只能跟着旅行社设计好的路线走,看最美的风景,尽可能躲开当地旅游局不希望给游客展示的另一个真实的侧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便如此,从墨西哥城飞哈瓦那,机场降落后,前往酒店的途中,车子行驶在曲里拐弯宽窄不一且坑坑洼洼的马路上,路两边的房子多半是一两层的住宅,火柴盒模样的十几层板楼很少,门脸破旧不堪,偶尔停着一辆七十来岁灰头土脸的福特老爷车。三三两两无所事事的人大白天坐在门前聊着,街角处的没有安置放大型垃圾箱桶,所有垃圾随意丢在一堆,自然散落,阵风吹过,乱七八糟的塑料袋随之四处飘落,袅袅起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分钟大巴车程窗外的景色,几乎瞬间把我们团友各自的记忆带回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家乡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抵达哈瓦那MUTHU酒店当晚,门前海滩恰逢落日。</p> <br><div><br></div> <br><div><br></div> <br><div><br></div> 我们入住的MUTHU酒店<div><br></div> 酒店大堂内又是意料之外的中国元素。<div><br></div> 酒店大堂的中国蛇年吉祥物。<div><br></div> 酒店房间的露台上。<div><br></div> 酒店窗外的棒槌型建筑为前苏联现俄罗斯大使馆。<div><br></div> 次日,哈瓦那城市观光从坐老爷车周游开始。<div><br></div> <br><div><br></div> <br><div><br></div> <br><div><br></div> <br><div><br></div> <br><div><br></div> <div><br></div> 街头供游客乘坐的五颜六色老爷车,外壳虽然鲜亮,但内里的机器早已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仪表盘都成了摆设不走字,开起来尾气冒烟熏人头疼。<div><br></div><div>城市建筑自然是旅游观光的主题之一,美中不足的是参观国营雪茄加工厂不让拍照,此行的游记里缺失一块最具古巴特色的照片。</div><div><br></div> 哈瓦那老城远眺。<div><br></div> 巨大的铁艺格瓦拉头像背后是古巴国防部大厦。<div><br></div> 古巴国会大厦与门前的观光马车合影。<div><br></div> <p class="ql-block">古巴国会大厦与老爷车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古巴国会大厦中庭的金色塑像。<div><br></div> 古巴国会大厦走廊。<div><br></div> 古巴国会大厦会议厅。<div><br></div> 古巴国会大厦会议室。<div><br></div> 古巴国会大厦会议室前厅。<div><br></div> 古巴国会大厦文物展示厅内的国徽。<div><br></div> 古巴国会大厦文物展示厅内收藏的第一面国旗。<div><br></div> 古巴国会大厦隔壁的国家大剧院。<div><br></div> 哈瓦那老城中心大教堂,哥伦布去世后曾停尸于此一百年。<div><br></div> 哈瓦那老城中心的五分钱酒馆,当年海明威消磨时光的最爱去处。<div><br></div> 五分钱酒馆吧台前摆满即将勾兑出品的朗姆酒。<div><br></div> 五分钱酒馆室内绘画及涂鸦。<div><br></div> 五分钱酒馆里的名人留影。<div><br></div> 五分钱酒馆里人人要喝的朗姆酒,杯子下面是印有名人签名的菜单。<div><br></div> 五分钱酒馆内的小乐队正在演唱“Guantanamera”,主唱手持沙锤,歌声高亢明亮。<div><br></div> 哈瓦那老城中心的两世界酒店(粉色),海明威曾在此长包房501房间。<div><br></div> 两世界酒店大堂里的老式电梯。<div><br></div> 两世界酒店大堂四周墙面都张贴的海明威照片。<div><br></div> <p class="ql-block">哈瓦那老城中心翻新过的步行商业街,墙面的人像壁画纪念古巴独立事业的先驱。</p><p class="ql-block"><br></p> 哈瓦那老城中心翻新过的步行商业街。<div><br></div> 哈瓦那西班牙城堡里的餐厅。<div><br></div> 哈瓦那西班牙城堡餐厅里的猫。<div><br></div> <div>之后的几天里,我照例先是尽可能把参观过的古巴景点拍出明信片美感,寻找不同的好看视角大概是多数爱摄影的旅行者共性,更多的团友来景点的唯一任务就是摆出各式各样姿势拍留影照,留给家人朋友和自己日后回忆欣赏。</div><div><br></div>然而大巴车刻意快速一掠而过的那些街头巷尾,那些当地导游为了打发枯燥的长途拉车时,闲聊中告诉我们的古巴实际收入水平和日常生活水准,更加相互印证着与窗外的那些不便拍照记录的简陋形象。<br><br>后来得知,古巴上班族人均月收入大约在30~50美元之间,肉蛋奶等食品凭票供应,最低收入的家庭每人每天可以免费领一个面包。住宅小区每周停几个半天电都是计划内的,家里有老爷车的不多,一来加不起汽油,而且经常遇到油荒排长队等候。<br><br>旅行社为我们在古巴各地订的酒店基本上只对外国游人或商务公干人士开放,餐厅也同样。难怪一路上,在酒店和餐厅遇到的古巴人只有管理者或服务员,不经意间,我们在古巴过上了几十年前我们在国内面对的那些外宾过得生活。<div><br></div> 哈瓦那老城中心的老房子,一半住人,另一半荒废了。<div><br></div> 哈瓦那老城中心的某一条街道。<div><br></div> 透过大巴车窗随拍路过的哈瓦那老城中心街道。<div><br></div> 哈瓦那老城中心的某个街角。<div><br></div> 哈瓦那老城中心国会大厦对面的老房子。<div><br></div> 路过哈瓦那老城中心时的随拍。<div><br></div> 哈瓦那城南的海明威故居,故居的院落占地很大,四处建了很多栋房子,上图是海明威夫妇居住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div><br></div> 海明威故居中宽敞明亮的工作室。<div><br></div> 海明威故居墙面上的牛首瓷盘为毕加索亲制原作。<div><br></div> 故居中陈列海明威的狩猎成果。<div><br></div> 海明威故居中的游艇,二战期间海明威驾驶这条船巡游在加勒比海寻找德国潜艇。<div><br></div> 海明威故居塔楼,最上一层是海明威夫人为他设计的写作书房,可以远眺哈瓦那,据说他本人很少上来。<div><br></div> 哈瓦那老城向东八公里处海湾尽头的La Terraza de Cojímar海鲜餐厅。<div><br></div> La Terraza de Cojímar海鲜餐厅室内海明威和卡斯特罗的油画。<div><br></div> La Terraza de Cojímar海鲜餐厅室内海明威专座,绳栏围着,不对顾客开放。<div><br></div> La Terraza de Cojímar海鲜餐厅海明威最喜欢的朗姆酒。<div><br></div> La Terraza de Cojímar海鲜餐厅室内。<div><br></div> 在古巴的六天里,我们除了在哈瓦那停留过,还向东出发行至330公里处面朝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然后往北经糖厂山谷后向西北去圣克拉拉瞻仰格瓦拉纪念馆,再向西300公里去往墨西哥湾口的海滨度假城市巴拉德罗,最后再行驶150公里折返回到哈瓦那,几乎在东西两端相距一千多公里的古巴岛中段绕行了一大圈。<div><br></div> 特立尼达面对加勒比海的沙滩浴场。<div><br></div> 特立尼达老城主广场教堂。<div><br></div> 特立尼达老城另一座教堂。<div><br></div> 特立尼达老城街道。<div><br></div> 特立尼达老城街景。<div><br></div> 特立尼达老城里一座由监狱改成啤酒厂。<div><br></div> 特立尼达老城里一座由监狱改成啤酒厂车间。<div><br></div> 特立尼达老城街头。<div><br></div> 特立尼达老城街头。<div><br></div> 特立尼达老城居民。<div><br></div> 特立尼达老城街头歌手弹唱“Guabtanamera”,这是我古巴之行听到的现场最完美版本,古典吉他伴奏,烟熏嗓颗粒感十足,每一个音符都能直入人心。<div><br></div> 位于特立尼达东北方向,车程半小时的糖厂山谷。<div><br></div> 糖厂山谷瞭望塔,当年农场主用于俯瞰监视农场奴隶工作状况。<div><br></div> 糖厂山谷瞭望塔内的观光客。<div><br></div> 糖厂山谷瞭望塔室内。<div><br></div> 糖厂山谷的皮画商店。<div><br></div> 糖厂山谷的居民。<div><br></div> 位于特立尼达西北300公里的巴拉德罗天堂岛步行栈桥。<div><br></div> 巴拉德罗天堂岛沙滩。<div><br></div> 巴拉德罗天堂岛上的安乐蜥蜴。<div><br></div> 巴拉德罗天堂岛上的安乐蜥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同类相杀毫不含糊。<div><br></div> 巴拉德罗半岛海滨沙滩。<div><br></div> 巴拉德罗海湾捕龙虾。<div><br></div> 潜水员往游艇递龙虾。<div><br></div> 巴拉德罗半岛海滨黄昏。<div><br></div> 巴拉德罗半岛落日。 位于古巴主岛中部的圣克拉拉市建有切·格瓦拉纪念馆,这里是所有来古巴旅游的外国游客必看的地方。<div><br></div> 格瓦拉雕像之下的展厅分两部分,东侧是格瓦拉和战友的墓室,墙上镶嵌着十几位烈士的铭牌,中间有一盆长明火。大家鱼贯进入,默默观察,不允许长时间驻足停留。西侧是图片和文物展馆,这里允许领队或导游用各种语言轻声讲解。<div><br></div> 切·格瓦拉戴过的军帽。<div><br></div> 切·格瓦拉戴过的手表。<div><br></div> 切·格瓦拉用过的手枪。<div><br></div> 切·格瓦拉1967年在玻利维亚时期写下的日记,这也是他生命剩下的最后几天里写下的文字。<div><br></div> 切·格瓦拉1967年在玻利维亚时期伴随他生命直到最后的水壶饭盆。<div><br></div> 圣克拉拉市切·格瓦拉纪念馆的停车场。<div><br></div> <div>那天在哈瓦那城向东大约三百公里处的圣克拉拉市格瓦拉纪念馆停车场,第一个走下大巴车的我迎面遇到一个黑黝黝的女孩,她用汉语问我:你是从中国来的吗?<br><br>如果不是因为她开口说中文,我起初以为她是当地的混血儿搭讪我卖旅游纪念品或者来自东南亚热带地区的邻居。<br><br>我回答:不仅我是,后面还有一车中国人。<br><br>她回头对着身后同样黑黢黢的两位岁数大的人喊道:爸,妈,快看,他们是从中国来的!<br></div><div><br></div><div>这位北京姑娘兴奋地对我说:我是她在古巴这些天遇到的第一个中国人。她跟父母来自北京,从加拿大绕道古巴自由行,包车四处转,最麻烦的是找不到超市买吃的,古巴人的市场几乎不对外国人开放,找餐厅也费劲,租住的民宿时不时停电,天天都是麻烦,简直无语了。<br><br>北京一家人的吐槽其实我们团友并不觉得意外。在机场,一位来自上海的团友遇到自由行的老乡,吐槽租住的二十层民宿遇到例行停电,电梯趴窝,只能步行爬楼梯上下,快要疯了。<br><br>这一家子北京人面对我们念念叨叨的一番吐槽,让原本似乎觉着跟团游不如自由行的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如果只是初次来古巴短暂几天四处走走,实地感受一下人文风光,高效率利用好有限停留时间多看看,那么通过旅行社跟团游仍是最佳选择。<br></div><div><br></div> 旅行途中荒野随拍。<div><br></div> 回到哈瓦那的最后一天,大巴车窗外的黄昏,海堤上乘凉的古巴人。<div><br></div> 走过的这一圈,经过的海滨沙滩浴场,其自然条件不亚于任何一处度假胜地,比如墨西哥的坎昆。乘游船出海捕捉龙虾,船员只需戴浮潜面具,半个小时从清亮温暖的海水里捞出二十多只大龙虾(跟澳洲龙虾个头一样)。坐在大巴车上看到过几处烟草种植园和甘蔗地,散落的零零星星牛羊牧场,还有几个貌似废弃很久的工厂,多数是原始状态的绿野丛林,似乎现在的古巴人对农业种植或畜牧业不太上心,任凭野草灌木丛生在一望无际的平坦沃野。<div><br></div><div>设想一下,假如中国的农民能来此地安家,想象用不了多久,这里非变成渔米之乡瓜果桃李满地不可。<br><br>然而听古巴人导游说,曾经占世界蔗糖出口半壁江山的古巴,如今连食糖也不能自给自足需要进口一部分。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古巴之后,受美国制裁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准进步缓慢,那些繁华一时留下的老城区漂亮欧式建筑年久失修日益颓败。<br></div><div><br></div><div>邓公在1987年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也许古巴的领导者应该多向东方大国看看,好好学习一下如何改革开放抓经济建设,守着自然条件如此优越的宝岛过着我们四五十年前的日子,无论如何说不过去。<br><br>希望多年之后再有机会回到古巴看看,那时的我们不再是被孤立的一群外宾,能够跟古巴大众一同住在酒店谈天说地,共同在餐馆里享受兰姆酒和各种美食,一起在五分钱酒馆里听乐队和歌手演唱“关塔纳梅拉(Guantanamera)”。<br><br>这首“关塔纳梅拉”民歌的旋律魔性十足,听过一次便在脑海生根驻扎,久久不忘,更不用说此行走过古巴各地,在大街小巷听了各种版本无数遍的我。<br><br>回国之后,夜深人静时,偶尔它的旋律会不由自主在耳边回响。</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