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桐城

淡定一切

<p class="ql-block">安徽省桐城市最著名的三个景点是‌六尺巷‌、孔城老街和桐城文庙。六尺巷以其礼让精神闻名,孔城老街是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而桐城文庙则是桐城派文化的象征。‌2025年3月22日周六,与朋友一起到潜山扫墓做清明,下午四点从屯溪动身,上高速公路,六点半在桐城市孔城下高速,七点进入桐城市区。</p> <p class="ql-block">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祐初年,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自南往北,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御道为中轴线。主要建筑有文庙门楼、 宫墙、棂星门、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后院设置“陛下”、月台、祭坛等附属建筑。桐城文庙既是元、明、清时期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又是一座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孔城老街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孔城镇,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是江北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以徽派风格建筑闻名。距桐城市市区12公里,已有18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孔城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太平天国时期,孔城遭到破坏,但不久即恢复;2009年,孔城镇党委、政府对老街核心区域二甲至八甲的300间临街房屋进行整修复建;2011年5月1日,孔城老街举行了修复完成开街仪式。</p><p class="ql-block">孔城老街,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所铺,总面积17万平方米。分为十甲,每甲之间有闸门隔挡。南北走向,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p><p class="ql-block">2019年1月10日,孔城老街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因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劝家人让地三尺,吴家亦退让三尺,形成六尺宽小巷,象征礼让他人、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六尺巷全长约100米,宽约2米,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张家人驰书京城,在收到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书信后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在看到张家的举动后也主动让出三尺地,由此成就了“六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吃过晚饭,夜游六尺巷景区</p> <p class="ql-block">3月23日早晨起床,再游六尺巷。</p> <p class="ql-block">“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p> <p class="ql-block">吴越故居</p> <p class="ql-block">吴越(1878—1905),字梦霞,一作孟侠,桐城人,辛亥革命先烈。严谨自励,广结爱国志士,投身民主革命。1905年,由保定入北京车站,炸清政府出国考察宪政五大臣,自身殉难,年仅28岁。今存故居为其书房、卧室。</p> <p class="ql-block">桐城文庙</p> <p class="ql-block">桐城文庙,亦称“圣庙”,位于安徽省桐城市龙眠中路2号,地处桐城市广场北端,占地面积41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03平方米,已有近70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桐城文庙坐北朝南,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御道为中轴线。主要建筑有文庙门楼、宫墙、棂星门、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后院设置“陛下”、月台、祭坛等附属建筑。桐城文庙既是元、明、清时期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又是一座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桐城文庙是了解桐城、认知桐城派和研究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窗口。主要景点有文庙门楼,大成殿,桐城派陈列馆等。</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桐城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北大街</p> <p class="ql-block">从东作门至西成门,即今环城东路的紫来街口至环城西路的龙安广场,东西走向,全长1100米,宽4米。沿街建有县衙、左忠毅公祠、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廷尉第)、姚鼐故居惜抱轩、桐城中学堂以及天主教堂等,为当时桐城县城政治、文化中心。此外还有很多官宦世族的大宅和宗祠,一般为前厅后院或前院后厅园林式建筑,格调高雅,是桐城古民居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路过桐城中学</p> <p class="ql-block">左忠毅公祠,位于桐城市区北大街北侧,桐城中学东南角,是里人为纪念明左光斗而建的专祠,</p><p class="ql-block">简称“左公祠”,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方以智故居,原名“廷尉第”,乃其祖父方大镇廷尉之宅第,其孙方正瑗,命名“潇洒园”,座落在“凤仪里”,即今碧峰办事处境内。核心地带面积1221.6平方米,分三进。北进和中进,均八开间,为木构架抬梁式建筑,东西端各为两建筑单元:东头明间一间,两侧次间各一间;两头明间一间,两侧次间各两间。北进和中进之间为天井,天井两旁为长廊。中进和南进之间为长院。</p> <p class="ql-block">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字密之,号曼公,浮山愚者,又号鹿起,别号龙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人称药地和尚。南直隶安庆府桐城。是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p><p class="ql-block">方以智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p> <p class="ql-block">姚莹故居</p><p class="ql-block">姚莹(1785—1853),字石圃,号明叔,晚号展和,桐城人,姚鼐侄孙,系抗英名将,桐城派代表作家之一。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道光十八年(1838),奉特旨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值英军来犯,姚莹积极组织抗击,毁英船,俘英军,受朝廷嘉奖,进阶二品。清廷与英议和后,姚莹以“冒功”罪名入狱,后贬官四川,再罚入藏,其间为解决少数民族纠纷作出重大贡献。咸丰初年,授广西按察使,继任湖南按察使,不久死于军中。</p> <p class="ql-block">东作门,桐城旧城东门,2008年桐城市政府出资在原址重建东作门,位于龙眠河公园内。</p> <p class="ql-block">紫来桥</p> <p class="ql-block">桐城紫来桥,原名桐溪桥,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市区龙眠河上,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石桥。其由来可追溯至宋末元初,由邑人方德益捐资建造,最初名为桐溪桥,后因多次损毁与重建,历经多次更名,最终定名为紫来桥,取“紫气东来”的吉祥寓意。‌</p> <p class="ql-block">雍正十二年至乾隆二年,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捐金重建石桥,邑人感其德,更名“良弼桥”。</p> <p class="ql-block">龙眠河</p> <p class="ql-block">紫来桥西连紫来街,东接东大街。东大街是目前桐城市区保留的一条最古老的老街,街面的石条与桥面上的颇有些一脉相承,一样的充满历史的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东大街</p> <p class="ql-block">东大街保留着一些老旧的民居,历史久远,乍看与高楼林立的新城格格不入,细思量,保留一处历史的陈迹,见证世事变迁,挺好。</p> <p class="ql-block">步行至海峰桥附近,河中有一段不是很高的拦水坝,上游蓄水,“龙眠河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有一些人在河里洗衣服。</p> <p class="ql-block">龙眠河上海峰桥</p> <p class="ql-block">龙眠河东岸风光甚好,垂柳依依,其间栽种了不少碧桃树,花正开。</p> <p class="ql-block">桐城市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23日中午上高速去潜山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