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里

清风明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我已经记不清去绍兴多少次了,但每次去都要去看看鲁迅故里。我们这一代人对鲁迅先生的崇拜与尊敬那是刻在骨子里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故里位于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是鲁迅先生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读书过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故里历史街区的大门口,有一幅巨型的石雕“壁画”,左侧描绘着栩栩如生的街景,右侧是鲁迅的半身像,只见他紧锁眉头、眼神犀利、凝视前方、神态动容,尽显出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风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先生旧居前那块写有“民族脊梁”的石条概括了他在我们民族文化思想史中的地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闯将,鲁迅的名字影响着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他的思想,他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文风成为那个时代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峰。说他是民族脊梁,民族之魂一点都不为过。</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跟随川流不息的人群走进鲁迅故居,即周家新台门,鲁迅在此出生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进门不久就到德寿堂,这是鲁迅故里中周氏家族的重要建筑,俗称“大堂前”。其名称“德寿”寓意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体现了周氏家族对传统美德的追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主要用于举办婚礼、寿宴等家族庆典。以及作为祈福和祝福的场所,承载家族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还有接待和‌宴会来访宾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先生房间中的木床纱帐在不甚明亮的光线里默默厮守,房间里那张靠窗的书桌也静静地伫立着,似乎在等待主人的归来。虽然不知道这中间有多少确是先生早年遗物,但令游人睹物思人足够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居房屋间的天井里有一棵梅花在春寒料峭中开得正盛,就像先生“我以我血祭轩辕”的傲骨,不屈不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过周家建筑后面是一个小园,这就是百草园了。百草园的入口是一个圆形门洞,门楣上面刻着“百草园”三个大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小姑娘在百草园的石碑旁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百草园中的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百草园,回想起鲁迅笔下对这里的描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碧绿的菜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光滑的石井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高大的皂荚树,依然在园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那两棵桑葚树,树枝粗壮弯曲,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依然挺立,夏天它还能结出紫红的桑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给童年的鲁迅带来无限趣味和无限遐想的泥墙根依然存在,虽不知里面有没有何首乌,但蜈蚣什么肯定有。眼前的百草园已难寻旧迹,但先生文中那浓厚的生活情趣依然带给大家丰富的想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百草园出来,我们直奔三味书屋。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便是书房。书屋的大门两侧有幅楹联,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最美有味是诗书。”中间挂着一块“三味书屋”的匾额,匾下面是一幅画,画中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求学的地方,也是他文学启蒙的摇篮。这是当地著名的私塾,“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又说“经”是谷物,“史”为菜肴,“子”则是点心。谷物是主食,菜肴供佐餐,而点心则是主食的一种补充和调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经”、“史”、“子”三“味”一体,这样就烹煮出一道营养丰富别致的中华文化大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松鹿画前是私塾先生寿镜吾讲课的书桌,东南角最上面便是鲁迅先生那刻有“早”字的座位。隔着门槛虽看不真切那“早”字,但每次都是要踮着脚尖张望一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就如穿越了一个时光隧道,让人不禁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内心变得澄澈干净,感受到久违的简单与快乐。愿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三味书屋,迎面看到孔乙己和二个儿童的铜像,以及一幅墙体画,两者相得益彰。这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最经典的画面,孔乙己手捏茴香豆,口中说着“多乎者,不多也”的那种窘迫感宛如眼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夜色渐浓,我漫步在鲁迅故里的街区道路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里不仅是鲁迅的故乡,更是他的精神原乡。绍兴的民俗文化深深影响了鲁迅的创作,他的许多作品都以绍兴为背景,如《故乡》《社戏》《阿Q正传》等。迎面看到的这座“土谷寺”就是他小说中阿Q以及一些无家可归者晚上落脚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街道中还有许多店名都取自鲁迅的小说,像这家“孔乙己越菜馆”,可以说街上这样的店比比皆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鲁迅的小说,不得不说说这家开在鲁迅中路的“咸亨酒店”,店名取自《易经》的“品物咸亨”的“咸亨”,取意生意兴隆,万事亨通。这一儒雅吉祥的店名与近代中国人求富图强的民族心里相契合。鲁迅取之而用于针砭时弊与“国民性”的问题,可谓立意精警用心良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店以文传,咸亨酒店遂与这位代表中国新文化运动前进方向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及其不朽的杰作,成为一种文化遗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咸亨酒店”四字是十分抢手的招牌,不少地方都有这个店名,要说正宗的当是这家门口塑着孔乙己铜像,还有著名作家李准题写对联的“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的咸亨酒店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是绍兴的一张金名片,那鲁迅故里的历史街区,白墙灰瓦、乌篷悠悠,咸亨酒店的招牌迎风摇摆,这些都是我们儿时阅读鲁迅的作品留在记忆中的。每次到这里,鲁迅的作品仿佛一页页被翻开,笔下鲜活的人物也一个个浮现在脑海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的作品经历了近几年的沉默、回避、冷淡的过程之后 ,正从中小学的教科书中渐渐淡出,这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化和教育革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这是谁的主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出这个馊主意的人,一定是因为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是因为那些曾经被鲁迅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在我们的社会中复活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