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动态32】《项目课程——给大树“织毛衣”喽2》

匠人匠心课题组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项目三:怎么给“光秃秃”的大树保暖?</font></h1> 在前一阶段的探索活动中,老师和小朋友们齐心协力,用简单易懂的符号统计法,一起数清了幼儿园呢“光秃秃”的大树,可新的问题来了,这些大树究竟该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呢? 经过与幼儿的交流,并且综合幼儿带回来的调查表信息,我们一起归纳出了六种可以给大树保暖的材料,分别是绳子、石灰、布、棉花、衣服、塑料纸。孩子们由此了解到,大树在冬天和人类一样,也需要穿上 “厚衣服” 来抵御寒冷。<br><br>  既然如此,我们就打算为幼儿园里那些“光秃秃”的大树开展 “穿衣服” 活动,让它们能温暖地度过冬天。<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项目四:如何让大树穿上衣服,暖暖过冬?</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问题一:寻找材料(照片+收集材料小结)</b></h3> 通过共同寻找“衣服”材料,幼儿投票、讨论等环节最终确定大树“新衣”的材料——毛线。幼儿最后决定给大树们穿上一件件几好看又保暖的毛衣。 <div><br><div>教师思考 <br>  在这个项目活动里,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教师不必急于插手,而是要懂得适度 “后退”,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围坐在一起,凭借自己平日里积累的生活经验,去挑选合适的保暖材料,去探索那些让他们眼睛放光、跃跃欲试的操作材料。这种自主探索的过程,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孩子们后续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更能像一把小火苗,点燃他们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探究热情,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项目五:给大树穿毛衣</font></h1> 第一次给大树穿“毛衣”后,我们发现了新的问题——如何固定“毛衣”。 当教师提出可以使用什么材料固定时,小朋友们纷纷提出了常用的材料和工具。结合日常生活,小朋友们常常使用胶棒、胶带、双面胶等方式进行材料的固定。 问题一:还是固定不了,怎么办?(活动照片)<br>A:哎呀,这双面胶怎么不行啊,刚粘上去,毛线就掉下来了。<br>B:我觉得透明胶应该能粘得牢,可是最后还是掉下来了。<br>C:我用固体胶,这也不行,怎么固定不住啊。<br>D:怎么办呀,我们都试了这么多办法了,毛线就是固定不好,大树还怎么穿 “毛衣” 呀。<br>E:我好像想到办法了,我们用扭扭棒和毛线缠在一起试试,把它们缠紧一点,说不定就能固定住啦。<br> 教师思考 <br> 在幼儿的探索之旅中,给大树 “穿衣服” 成为了他们饶有趣味的实践挑战。孩子们围聚在大树旁,满怀着热忱与好奇,开启了寻找适宜固定大树 “衣服” 材料的征程。在确定了给大树“穿毛衣”后,要如何固定又成为了新的问题。他们根据自身的经验,不断尝试操作各种手头的材料,教室里的双面胶、透明胶、固体胶、毛线、扭扭棒等,都成为了他们的 “试验品”。<br> 瞧,他们先是拿起双面胶,小心翼翼地将毛线粘上去,满心期待能为大树披上温暖的 “毛衣”,可结果却不尽人意,刚粘好的毛线转眼间就滑落下来,这让孩子们有些沮丧,但他们没有放弃。接着,透明胶、固体胶也轮番登场,孩子们专注地涂抹、缠绕,然而依旧无法成功固定毛线。不过,也正是这一次次的尝试,让他们在实践里深刻认识到双面胶并不适合用于固定大树上的 “衣物”。<br>  就在大家有些着急无措的时候,小明灵机一动,发现了扭扭棒,提议用扭扭棒和毛线紧紧缠绕在一起试试。小伙伴们迅速响应,齐心协力动手操作,当看到毛线稳稳地固定在大树上,再也不滑落时,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们欢呼着,为大树终于能穿上暖和的 “冬衣” 而雀跃不已。<br>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像一位敏锐的观察者,细致入微地留意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轻易地介入或干扰孩子们的探索节奏。要依据孩子们的行为表现,精准洞察他们的需求,进而提供恰到好处、针对性强的支持,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收获成长的宝贵经验。 问题二:美化新衣<br>  当孩子们齐心协力,用扭扭棒和毛线巧妙搭配,为大树成功穿上暖和的 “衣服” 后,他们并没有停下创意的脚步。围着大树转了几圈,孩子们总觉得大树这件 “新衣” 似乎少了点什么,有点太过单调啦。于是,一个个小脑瓜又飞速运转起来,萌生出给大树 “衣服” 设计漂亮花纹的新奇点子。 说干就干!孩子们开始在周围四处寻觅,翻翻这儿,找找那儿,努力寻找着能用来美化 “新衣” 的合适材料。不一会儿,彩笔、颜料、彩色贴纸等就被搜罗了过来。他们或蹲、或趴,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中,用彩笔细细勾勒出蜿蜒的线条,像给大树画上了灵动的藤蔓;用颜料轻轻涂抹出缤纷的色块,仿若盛开在冬日的花朵;再贴上五彩斑斓的贴纸,瞬间让大树的 “衣服” 变得生动活泼、绚丽多彩。<br>  大功告成之际,孩子们看着焕然一新的大树,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为了纪念这充满意义的一刻,他们纷纷跑到大树旁,挨个儿排好队,邀请老师帮忙拍下与大树的合影。镜头里,孩子们笑容灿烂,身后的大树挺拔伟岸,身着 “华服”。他们满心期许着,这些穿上漂亮 “衣服” 的大树,在寒冷的冬天再也不会受冻,能和他们一样,暖暖和和地度过每一个美好的冬日时光。<br> 在每一个完整且富有意义的幼儿项目活动里,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对活动细致入微的设计与合理的预设,宛如为整个活动搭建起了初始的框架,极大程度地勾勒出了活动的大致轮廓与基本走向,奠定了活动内容的基础格调。<br>然而,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活动绝非是一场按部就班的机械演绎,它真正的生命力源自于幼儿内心深处那些蓬勃的生命需求。幼儿们凭借着自身独特的生活阅历、天马行空的设想,如同灵动的火花,随时可能点亮全新的探索路径,让活动朝着意想不到却又充满惊喜的方向蓬勃发展。<br>  此时,教师的角色定位便显得尤为关键。教师不应再是传统意义上高高在上的主导者,而要转变为温暖且智慧的陪伴者、恰到好处的引导者。教师需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幼儿的成长发展进程之中,用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幼儿眼中闪烁的光芒,用耐心去倾听他们那些纯真质朴的设想,用专业的素养去珍视并挖掘他们源于生活经验的奇思妙想,进而助力这些点滴的灵感汇聚成奔涌不息的活动源泉,让幼儿在自主探索、自由成长的道路上大步前行。<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项目收获</font></h1> 依据《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强调的,成人理应积极鼓励幼儿立足日常观察与发现,大胆提出具有深入探究价值的问题,全力支持他们展开天马行空的联想,勇敢猜测问题的答案,并且巧妙引导他们运用适宜的方法去探究、去验证,从而切实解决问题。<br> 聚焦于此次别开生面的《给大树保暖的那些事》STEAM 项目实施进程,我们巧妙地以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发现作为突破口。孩子们先是踊跃地参与自由讨论,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随后又兴致勃勃地四处搜集资料,如同勤劳的小蜜蜂采集花蜜一般,逐步了解到诸多树木在冬季保暖的实用方法。最为精彩的当属他们亲身投入动手操作环节,全神贯注地为大树精心制作 “新衣”,尽情享受着这一充满趣味的亲身体验过程。<br>  在这场充满探索与挑战的项目之旅中,孩子们的收获宛如璀璨夺目的宝藏。一方面,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熟练掌握了正确缠绕与打结的实用技能,这些都如同坚实的基石,为他们日后的成长助力;另一方面,也是更为珍贵的收获,那便是在与同伴携手奋进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合作带来的无尽欢乐。他们一起为解决材料固定难题绞尽脑汁,又一同为设计大树 “新衣” 的花纹出谋划策,每一个瞬间都凝聚着团结协作的力量,让这份快乐深深扎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 <p class="ql-block">《依托项目化学习构建本土传统“匠人文化”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活动纪实。</p><p class="ql-block">编辑:李 玲</p><p class="ql-block">审核:匠人课题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