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响”l 是上海人最高级的情商

张健

昵称:张健 美篇号:3194564<div><br><b>标题说明:“勿响”是上海话。“勿”表示“不”,“响”在这里有出声、回应的意思,“勿响”就是不说话、不回应、保持沉默的意思。</b><br></div> <b>前言:</b>上海,这座东方魔都,每日都在上演着无数故事。如今,聪慧的上海人以十个“勿响”演绎独特处世哲学。在车水马龙、人潮汹涌的快节奏都市漩涡里,面对职场的暗流、邻里的琐碎、社交的纷扰,他们不焦不躁,以无声应万变。这并非木讷,而是阅尽千帆后的通透,是城市百年底蕴孕育的情商硕果,本文,笔者揭开“勿响”背后的生活真谛。 <b>01. 第一个勿响:闷声发大财。</b>曾经路过山阴路特意去“光头生煎”店,据说还是鲁迅生前的最爱。听老熟客说,店主每日天不亮就准备食材,从不出声吆喝自家生意多红火。他默默改良配方,用最新鲜的原料,把生煎包做得外皮酥脆、内馅多汁。顾客口口相传,小店逐渐声名远扬,财源自然滚滚而来。不张扬、专注做事,是上海人闷声发大财的诀窍。 <b>02. 第二个勿响:枪打出头鸟</b>。曾经在智能化公司上班。一次例会上,助理小王急于表现,提出欠缺实操的方案,引得众人侧目。而经验丰富的上海人经理刘工,虽心中有成熟计划,却并未急于开口争风头。等到众人充分讨论、冷静分析后,他才说出了自己方案,既完善又可行,最终获得老板认可。上海人深知,关键时刻的沉稳不冒进,才能笑到最后。 <b>03. 第三个勿响:勿拍胸脯、不打包票。</b>我有个朋友,会木工,平时喜欢修修补补。在弄堂里,也帮左邻右舍修缮房屋。朋友虽手艺精湛,但从不轻易应承,只说尽力试试。他仔细查看房屋状况,核算材料、预估工时,期间遇到难题,也不慌张推诿。经数日努力,房屋修缮一新,远超邻里预期。上海人明白,不轻易承诺,才能踏实兑现诺言,不负信任。 <b>04. 第四个勿响:吃了亏勿响、放在心里。</b>邻居王阿姨六十多岁,经常去一家菜场买菜。一次,购买河虾时感到缺斤少两,她心里有数,却并未当场大吵大闹。一来顾及摊主生计,二来不想破坏市场和谐。此后,她默默记下摊位,不再光顾,同时善意提醒周围邻居。这种无声的处理,既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又给对方留有余地,尽显上海人的处世之道。 <b>05. 第五个勿响:有人说上海坏话,上海人听了勿响。</b>网络上偶尔泛起对上海的不实吐槽,诸如刻板印象中的“排外”言论。现实中的上海人,在街头巷尾听到游客这般说法,大多付之一笑,并不辩解。他们知道,最好的答案,就是上海每年上交国家的税收数。如遇到有困难的,也会热情帮助,让游客亲身感受上海的包容与温暖,以行动打破偏见。 <b>06. 第六个勿响:有人说上海方言不好听,上海人勿响。</b>那年,女儿在湖北读大学,身处异乡,难免遭遇一些文化碰撞。外地同学调侃上海话“叽里咕噜”听不懂。女儿虽然有些委屈,却也不生气反驳。相反,她会在合适时机,用上海话分享有趣的本地童谣、故事,展示方言魅力,潜移默化中让大家领略上海话承载的文化底蕴,无声地为家乡话正名。 <b>07. 第七个勿响:国际上的是是非非,上海人勿响。</b>身处国际大都市,信息纷至沓来。面对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等国外其他地区的政治纷争报道,上海人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很少高谈阔论、妄加评判。曾经,我每次和北京军二代的老板汇报完工作,必须听他“侃大山”,从国内民生百态侃到国际风云变幻,从中央方针侃到地方新鲜事。 <b>08. 第八个勿响:有人说上海人小气精明,上海人勿响。</b>全国各地旅行团来上海,有一些外地游客小声议论上海人买东西爱讲价,似乎很小气。我一个导游朋友每次听到,只是微微侧身,佯装未闻。途中,他总是热情地给大家分享上海美食攻略,推荐性价比高的餐厅,还帮忙联系购买物品,以实际行动诠释上海人的精明在于生活智慧,而非锱铢必较。 <b>09. 第九个勿响:上海人碰到吹牛的人,上海人勿响。</b>经常在一些社交场合,有人滔滔不绝吹嘘自己的成就,周围听众或捧场或附和。唯有上海人稳坐席间,手捧香茗,眼神淡然。待那股吹嘘热潮稍退,上海人悠悠开口,分享日常奋斗、点滴积累,真实且诚恳。不针锋相对让场面尴尬,却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将话题引向务实,于无声处彰显海派涵养。 <b>10. 第十个勿响:上海人买了房子、车子,勿响。</b>漫步在弄堂交织、高楼林立的小区,偶见新户低调驾豪车出入,不见张扬宣扬。而有人逢资产添置必广而告之,求他人艳羡目光,上海人却截然不同。他们深谙生活真味,将置业购车的喜悦默默珍藏,闲暇时,伴着黄浦江风,载家人悠游外滩,沉醉于温馨日常,以低调务实勾勒城市烟火,书写岁月静好。 <b>结语:</b>其实,上海人的“勿响”还有。曾经有个读者留言:“不就有点感悟,还发表。”我看了,勿响。发表这些文字,不过是为了留存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以及那些触动心灵的感悟罢了,并非是为了炫耀或自恃清高。写作对我而言,是一种心灵的倾诉,是将内心的情感与思绪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能获得宁静与满足。不过,谢谢他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