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回顾人生的各个阶段,在柳中学习无疑是最珍视的一段时光,它是我青春梦想的起航地。一九六五年,我从洪水完小考入柳沟中学,成为一名初中生。刚入学时,二十班共有68名同学,其中67人全都来自东乡的墨蹬、洪水、窑湾、蟠龙、石门、东沟、韩北、监漳公社的农村籍,另有1人从外校迁入。在当时那个年代,交通还很落后,从县城到洪水还没有像样的公路,从我家苏峪村到学校约三十里,全是走河滩路,墨蹬的同学们更远,每次都要走好几个小时,一路上难得见到一辆自行车,更别说小汽车和大客车了,所有的同学回家或去学校都是靠11路——步行。</span></p> <p class="ql-block"> 记得刚进入柳中时,懵懂的我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大家互相张望着,互相交流着。学校的大门高大漂亮,特别是宽阔的大操场,三面是整齐的排房,南面是围墙,方正而大气。</p><p class="ql-block"> 给我们班带课的老师,分别是语文课杨向荣老师,数学课张德存老师,英语课智愚栋老师。杨向荣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后来又兼任了校领导(印象中,从1966下半年开始,先后兼任校负责人、革命委员会筹备组负责人),是我进入柳中见到的第一位老师,他身材高大,面容和蔼,待人真诚。在他的语文课上,他总能巧妙地将历史、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融会贯通,每堂课都讲的生动有趣。他会要求我们熟读一些经典文章,并认真批改我们的作业,写出针对性的批语。杨老师的板书很漂亮,对于我来说,每节语文课不但接受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和模仿的好机会。记得在校期间,每年春节时学校大门的春联都是由他书写,也是我一生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幸运的是在开学后不久,我与郭效文和魏海书二位同学,被选拔指定为班板报组成员,负责二十班的黑板报定期更新。板报组的锻炼实践,使我在参加工作后受益。</p> <p class="ql-block"> 杨老师在课堂上是严师,在生活中对学生处处关心。譬如在校期间的睌间查铺。记得从入学第一天开始,杨老师在晚上熄灯前到我们班的各个宿舍查铺,既检查学生的在校情况,也了解初入学的我们还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同时督促同学们按时就寝。由此开始,每晚查铺成为他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从未间断,无论睛天还是雨天,天天如此。</p><p class="ql-block"> 即使我们离校多年,他也一直在关注着我们的成长与进步。2018年9月,二十班在县城举办离校五十周年聚会活动,特邀请尊敬的杨向荣老师和张晋祥老师参加我们的聚会和指导,四十多名同学从全国各地回到县城参加聚会。在座谈会上,年过八旬的杨老师给同学们送出了祝福,提出了希望。对于同学们离校后的进步感到欣慰,对于个别同学在生活中的不足也很清晰。无论我们在学校期间,还是离开学校多长时间,杨老师始终没有放弃对我们的关注。他这种对学生的关怀和付出,让我们深感温暖,学生们永远不会忘记。</p> <p class="ql-block"> 回首过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成为永恒的记忆。印象中,1966年6月中央下文,暂停全国高考、中考和升学考试,全体在校中学生和全体在校大学生一样,全部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仿佛一夜之间到处都是大字报。先是批判“三家村”,“四家店”,后来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当时的学校领导都“靠边站”,接受批判,各个班轮流批斗。后来红卫兵组织也分成了两大派。</p><p class="ql-block"> 对文化大革命中印象深的是大串联。最有影响,也是大家都向往的是到北京去,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检阅。1966年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主席共八次接见红卫兵,柳中有三批约37名师生到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第一批是十九班的巩海法同学,作为柳中优秀红卫兵代表参加了8月18日的第一次接见。巩海法同学当年是柳中的打铃使者,从早上起床,上课,开饭到熄灯,都是听他的铃声行动,他的敬业精神受到了全校师生的肯定。第二批是二十班的张焕男和张菊英同学,她们参加了10月1日的第四次接见。第三批是由智愚栋和范金元老师带队,全校34名师生赴北京串联,我参加了这次串联活动。11月中旬,我们从学校乘坐解放牌大卡车,于当日中午到达太原火车站,下午2时许登上了由太原开往北京的火车。在车厢里挤满了赴京串联的学生,一个个情绪激昂,热血沸腾,挥舞着“小红书”,大声朗读毛主席语录,唱着“造反有理”的歌曲。白天已人满为患,到夜里不但座位上挤满了人,过道上,座位下面,行李架上,都是甜睡的学生,沿途各站,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上来,车门已无法正常打开,车窗却成了上下的通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程,于第二天早上5时许到达北京永定门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期间,我们被安置在中关村中国科学院招待所,免费就餐、住宿,每人一张乘车证,可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我们有时集体活动,有时分组行动。分别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首都高校去看、抄大字报,还到天安门广场,天坛公园等处参观。11月26日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日子,这是毛主席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由于人数众多,超过百万人,分设了两处接见点,一处在天安门广场,一处在西郊机场。我们被安排在西郊机场,当日凌晨三点多我们起床就餐,四点多整队集合,由军代表指挥,步行约十几公里前往西郊机场。在跑道两侧,最前排是手挽手的解放军战士,当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乘坐敞篷汽车缓缓开过来的时候,全场高呼“毛主席万发”,声嘶力竭,那场面岂可用“激动万分”几个字可以形容。毛主席来了,他脸色红润,挥手致意,毛主席的汽车开过去了,我们激动的久久不愿离开。12月上旬返回了学校。</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红卫兵,回乡知青,“老三届”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份符号。1968年7月,我们同66届、67届的十八、十九和新一班的同学们同时毕业离校。同66届的十八班学长们相比,他们在校五年,修完了初中三年的全部课程,而我们在校三年,只完成了一年的文化学习,但柳沟中学,却是我们梦想起航的出发地。当年离校不久,冬季征兵工作开始了,从入伍报名到体检,16岁的我因年龄不足,二次受阻,但二次都是柳沟中学这个“金字招牌”使我顺利通过,成为北京卫戍区部队的一名警卫战士。从一九六八年离校至七十年代初的几年间,二十班先后有超半数同学走出来看世界。其中有十余人参军入伍;十余人参加招工进入工厂;更有幸运的是有十余人,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成为工农兵大学生。按当时规定,具有初中文化,年龄20岁左右,经农村和工厂推荐可进入高校学习,毕业后按照大学生统一分配,由此而改变了人生。有的成为人民教师,也有的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由此一路走来,都得益于在柳沟中学的学习经历。</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教诲依然清晰,无论年岁多大,行至何方,都要心怀感恩。感恩柳中培育,感恩老师的教诲,永记师恩的点点滴滴。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p><p class="ql-block">少年壮志怀梦想,书声琅琅志飞扬;</p><p class="ql-block">柳中三载时虽短,记忆一生永珍藏。</p> <p class="ql-block">赵显明,洪水镇苏峪村人,1965年至1968年就读于柳沟中学初二十班。1969年入伍,1985年转业太原市级机关工作,2012年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