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煤矿辉煌与衰落的境遇中寻找光芒

黄薄几

我弟弟当兵退伍工作后,经常会邀他的战友来父母家玩,巨源煤矿革乃古也在其中。革乃古听闻我在市教育局当科长,说他们矿热闹繁荣、红红火火,也有子弟学校,还一个劲地请我去指导。此时我才知道,他已于1995年7月分配在矿劳动教育科上班。后来因我和弟弟均各自成家,他虽继续与我弟弟等战友走往频繁,但我从未去过该煤矿,和他此后也再没见上面。时光荏苒,2024年11月7日,当摄友相约去往该煤矿采风时,不想接待我们一行的就是革乃古,他一下子认出了我,这缘分算是接上。 我此刻才知道他的大名叫张革云,是萍矿集团关停单位留守中心巨源煤矿办事处主任。1970月5月出生的他,高中毕业后于1990年当兵入伍,在部队里表现优越、各项军事素质过硬,还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退伍返乡。 那时的整个矿区,运输车辆川流不息,井然有序,不见丝毫拥堵杂乱;道路两旁的绿植被精心养护,绿意葱茏,仿佛在诉说着企业蓬勃的生命力;同事们碰面,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相互问候打趣,氛围亲切。身处如此充满活力、管理先进、温暖有爱的大集体,他的每天都在美好中开启,心情自是爽朗和愉悦,心中充满着快乐与期待。这份快乐不仅源自当下的舒适惬意,更来自对未来无限的憧憬,相信随着煤矿的持续发展,自己与同事们定能携手共创更多辉煌,继续书写属于这个集体的传奇故事,他期待着未来的路充满阳光。 入矿后,他很快了解到,煤矿是于1958年7月开工建设的,共有3处生产勘探井。1964年4月,3处矿井贯通合并,统称杉坡里。煤矿井田走向长2.2公里,倾斜宽1.7公里,面积约3.79平方公里。基本地质构造形态为一不完整复式向斜,含煤地层为三叠纪晚世安源组,含12煤组,煤层共计88层,一般有27层可采,主采9、10、11等8个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大,平均煤厚3米以上,平均倾角30度左右,煤层结构一般复杂。煤种为贫、瘦煤,发热量每千克20.92百万焦以上。确定年生产能力为21万吨,平均有17.59个掘进工作面,无正规采煤工作面。 他通过下井、学习等渠道,也逐渐知晓煤矿的矿井采用立井开拓方式,水平分层和走向长壁采煤法。立井采用多绳轮提升机提升,是职工出入及出煤的共同通道,为江西省首例。井口标高为+107米,井下大巷采用蓄电池电机车运输,工业广场采用架线电机车运输,对角式通风,二级水泵排水,支护以摩擦金属支柱和坑木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为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煤尘具有强烈爆炸性危险,煤层自然发火期为4-6个月。 1987年12月,年处理原煤能力为45万吨的洗煤厂建成移交并试生产。截至该年度末,煤矿累计完成投资590万元(含自筹48万元),其中土建工程313.39万元,安装工程69.89万元,设备工器具购置166.37万元,其他39.85万元;完成建筑面6561平方米,其中厂房3265平方米,仓库39平方米,办公及化验室1100平方米,住宅2582平方米,其他89平方米。 至1990年末,煤矿累计探明地质储量4252.2万吨,保有储量3448.4万吨,剩余可采储量678.1万吨;当年掘进尺18133米,原煤产量20.50万吨(含小井产量1.80万吨),原煤全员效率0.369吨/工,百万吨死亡率9.76,产品销售收入924.3万元,工业总产值820.75万元(1990年不变价);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623万元,全矿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516.9万元,净值2204.9万元,各类机电设备1777台(件);累计生产原煤908.2万吨,其中最高年产量为1971年的51.4万吨;有职工3343人,其中工人2960人,干部383人,干部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职工人均年工资2815元。<br>在1991--1996年,原煤产量分别为206754、191012、192153、234734、245998、241098吨,煤矿在安全与高效生产两手抓的理念贯彻下,为地区乃至全国的工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态势,确保了供应的持续性,没有因外界干扰而出现产量滑坡。这一成绩不仅提振了全体员工的信心,更用稳定可靠的产量书写着煤矿的辉煌篇章。<br><br> 每当看到煤矿源源不断产出的优质煤炭,通过铁路专线大量运往全国各地,张革云内心无比喜悦。那一节节满载乌金的车厢,就是巨源煤矿输送向远方的希望之光,点燃了无数地区发展的引擎,让钢铁巨龙得以日夜奔腾,带动货物与人潮的高效流转,成为经济腾飞的稳固基石。巨源煤矿周边更是工厂林立,无论是火力发电、钢铁锻造还是化工合成,都依仗着从这里开采出的煤炭资源。 巨源煤矿的辉煌辐射到周边每一个角落。矿区家属楼一座挨着一座拔地而起,为职工们提供温馨家园;邻里间情谊深厚,孩童们在楼下嬉笑玩耍,老人们围在煤炭炉边唠家常。矿区的社会功能完善有佳,配套的学校、医院、商店一应俱全,为职工及家属的生活保驾护航。学校里,莘莘学子怀揣理想汲取知识,立志长大后投身煤矿事业或奔赴更广阔天地;医院中,专业的医护人员随时待命,守护着大家的健康;商店内,各类生活用品琳琅满目,满足日常所需。每到发薪日,矿区集市、农贸市场热闹非凡,往返市区的公交车穿梭其中,人们享受着生活的富足与惬意,那是属于巨源人的烟火日常,也是煤矿辉煌年代最生动的生活写照。 在此期间,张革云的生活也是惬意的。1997年,他结婚成家,次年生下可爱的宝贝儿子,更是为小家庭增添了快乐幸福的源泉。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也不知不觉从一个初为人父的青涩青年,成为儿子心中无所不能的榜样,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繁琐和困难都未曾动摇他们家庭的根基,夫妻携手共渡难关,亲情愈发醇厚,爱意愈发深沉。在岁月的长河中,他扎根在煤矿,也守护着自己的小家,二者相互交织,构成他人生最温暖且坚实的底色,让他在前行路上始终怀揣希望,步伐坚定。 经过长期开采,巨源煤矿的煤炭储量逐渐减少,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开采的规模和效益要求,萍矿集团为实现特定政策目标,依据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艰难地作出决定:从2002年起,对巨源煤矿实施政策性破产,并就破产的条件、范围、程序以及职工安置、资产处置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于是,巨源矿按照上级的要求对企业资产清查与债务清理,明确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人员分流、内部退养、解除劳动关系等方式安置职工,并落实相应的补偿和社会保障政策。 2003年1月,张革云担任矿团委书记;一年后,转任矿党委办公室主任,继续兼任团委书记,还兼组织科长、干部科长;2011年,转任行政办主任;2014年,担任矿劳动教育科科长。这一路的辗转任职,每一步都印刻着他奋斗与拼搏的痕迹。<br>初任矿团委书记时,他怀揣着满腔热忱,与青年矿工们打成一片,组织各类活动,点亮矿区的青春活力。那时的他,眼睛里闪烁的是憧憬与激情,一心想为年轻人搭建成长的舞台,看着团员们朝气蓬勃的面庞,心中满是成就感,仿佛看到矿山未来的无限希望都寄托在这些年轻力量身上。 转任党办主任兼着数职的那段日子,忙碌成了他生活的常态。白日里,周旋于各类会议组织、文件起草、干部考察之间,夜晚办公室常亮的灯火见证着他的付出。压力如山,但他从未退缩,每一次成功协调,都让他深知责任重大,虽疲惫却也有着为筑牢矿山根基的自豪。 转任行政办主任后,他迎来的是全新的挑战,面对繁杂琐碎,学会了更加沉稳冷静,在迎来送往、解决一个个棘手问题中,心境愈发豁达。而身处劳动教育科科长岗位,深知这一职位关乎每一位矿工兄弟的切身利益,关乎矿山人力成本与效益的平衡,他秉持公心、脚踏实地,获得矿领导和同事们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2016年,国务院颁发去产能政策,巨源煤矿从12月开始关井。这一决定如巨石入水,在全矿上下激起千层浪。对于张革云而言,起初也是满心的迷茫与焦虑。纵观全矿职工,许多家庭几代人都扎根于此,矿井就是他们生活的支撑。望着熟悉的井架、绞车逐渐沉寂,大家心中五味杂陈,那些日夜忙碌、挥洒汗水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而如今却要面对矿山的变故。煤矿所在的区域也随之迎来阵痛式调整,曾经围绕煤矿发展起来的运输业、餐饮业、矿山设备维修业等相关产业一时间随即陷入低迷,并逐渐走向衰落。2016年11月25日,杉斜井主井井筒被永久关闭;2018年3月26日,煤矿立井主井井筒被永久关闭;4月26日,杉井充电硐室也相应被永久关闭。 煤矿实施去产能政策后,相应成立了留守中心,这是一个负责煤矿后续相关事务处理的机构。鉴于张革云在煤矿长期从事劳动工资、人事管理、行政事务等,相关领导要求他留下来协助工作。当组织找他谈话并询问他的意向时,他经过一番思考,最终决定留下,目光竟如此坚定,再没有丝毫犹豫。 于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的延续,更是一份难以割舍的责任与担当。他深知,这里承载着太多人的回忆与生计,那些与他一同奋斗多年的工友,如今面临下岗、内退、退休等诸多困境,他们的后半辈子不能没人照料;那些早年为了矿区发展牺牲家庭、奉献青春的人们,理应有一个妥善的归宿。 如今煤矿所遗留的事务千头万绪,工友们未来的各项权益落实、档案资料的妥善保管、与上级部门及外部单位的对接沟通等,无一不需要熟悉情况的人来具体处理和落实。张革云明白,留守中心在这个过渡阶段至关重要,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或许能成为解开诸多难题的钥匙。留下来,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资金短缺可能制约后续事务推进的速度,人心浮动之下安抚工作的艰难,还有政策细则解读与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但他坚信,只要秉持着一颗赤诚之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梳理问题、解决问题,就一定能为煤矿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那些曾经为煤矿奉献青春与汗水的工友们未来无忧。 既然组织选择他在煤矿留守处负责,看来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自己道路的一个选择和必然之路。 回首在煤矿的岁月,那些忙碌于劳动工资核算的日子历历在目,每一张工资表都承载着矿工们辛勤劳作的期盼,张革云深知精准核算的重要性,不容丝毫差错,因为那是大家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人事管理工作同样复杂琐碎,他一路见证着无数煤矿人的成长轨迹,也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迅速投入到留守中心的工作节奏中。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梳理当天的任务清单,主动与各方联络协调。面对前来咨询的下岗和退休职工,他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地将政策掰开揉碎讲解清楚,让他们吃下“定心丸”。 2020年,萍矿集团关停单位留守中心成立,并设立巨源煤矿办事处,他担任副主任。从2023年1月起,他担任主任。在每次与上级部门汇报工作进展时,他都准备充分,数据详实,为争取更多支持奠定基础。他还积极组织留守中心的几位同事培训学习,提升团队整体业务能力,力求让留守中心正常运转,不负领导所托,更不负矿工们的信赖,向着妥善处理完煤矿后续一切事务的目标稳步迈进。 这些年,面对煤矿的发展窘境,他致力于排难克服,左思右想,脚步从未停歇,哪怕前路荆棘密布。往昔热闹非凡的矿区宿舍区,如今门窗紧闭,玻璃上积着厚厚的灰尘,可他依然记得那些灯火通明的夜晚,矿工兄弟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分享着家中的琐事、井下的见闻,那时的温暖仿佛还在空气中留存。他也见证了一车车乌金运往全国各地,推动着各行各业蓬勃发展,那是属于他们这代煤矿人的荣耀时刻。每每想到这些,他心中虽有些痛楚,但这也正是转化成为他做好当下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有时,他也曾感到力不从心。煤矿运营几十年,也积压着诸如土地纠纷、环境污染补偿、工伤赔偿争议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难题,就像一道道沟壑横在大家面前,亟待填平;职工们的养老、医疗诉求,以及失业后的焦虑情绪,又似声声催征鼓敲打着他的内心。随着煤矿的衰落,这些问题被激化,相关方纷纷找上门来要求解决。面对错综复杂、年代久远的纠纷,资料残缺不全,他既要深入调查了解真相,又要协调各方利益,周旋在不同群体之间,耗费大量精力却难以快速妥善解决。他没有退缩,积极寻找解决纠纷的依据;深入矿区各个角落,记录下空房的现状,盘点闲置资产,为可能的盘活利用搜集着信息,构思盘活方案,试图唤醒这片沉睡之地的生机。 不少老职工在煤矿奉献了大半辈子,如今煤矿衰落,他们面临失业、退休待遇波动等困境,情绪仍然不稳定。有的为退休金发放问题焦虑,有的因下岗后再就业艰难而沮丧绝望,纷纷聚集到留守中心讨要说法。他不得不整日面对这些抱怨与诉求,耐心解释政策、安抚情绪,有时甚至会遭到职工的误解与责骂,也只能强打精神,用温暖且坚定的笑容,耐心地解释政策、协调问题,给予他们最贴心的安慰。 他想方设法支持他们参加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转行,重新找到生计;为患病的困难职工四处奔走,申请医疗救助,送去慰问物资;逐户走访困难职工家庭,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为制定精准帮扶政策收集第一手资料。看着那些饱经沧桑的面容上重新浮现笑容,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一路从辉煌走来,如今却要在废墟里寻光,责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却又无法割舍对这片土地、对这些职工的深情。他知道,只要自己还在办事处一日,就得咬着牙,带着复杂的眷恋与不甘,守护好煤矿最后的体面与职工们的未来。在这衰落的阴影下,人性的关怀之光正熠熠生辉,照亮彼此前行的路,而他也将在这光与影交织的征程中,继续执着地寻找、守护每一缕能让煤矿重生的光芒。 站在巨源煤矿那略显沧桑的办公楼前,他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矿区的每一处角落。往昔,这里是梦想与汗水交织的地方,矿工们戴着矿灯深入地下,机器轰鸣,运煤的铁轨上列车穿梭不停,矿工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飞扬的煤灰里,那是属于煤矿的黄金时代,每一寸土地都沸腾着希望与力量。如今,他时常巡逻走进废弃的矿区,生锈的采煤设备在角落沉默不语,沿着熟悉的厂区内部道路前行,触摸着各类房屋的墙壁,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神里透着无尽的落寞,只因为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那些年大家日夜奋战增产,荣誉加身时的自豪还历历在目,可转眼间繁华落幕,他的心头像是被重锤敲打过一般,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有时脚下的积水溅湿了他的裤脚,他浑然不觉,脑海里构思着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这些年,寂静成了矿区的主调。办公楼的墙壁上,岁月斑驳了曾经鲜亮的标语。他面临着眼下煤矿的一系列棘手且复杂的难题:煤矿关停后,原本的生产经营收入戛然而止,而办事处日常运作需要资金,设备维护、安保巡逻、水电等基础费用开支也必不可少。同时,更要解决职工的诸多问题,如困难职工帮扶、伤病员工救助等,都离不开钱。为了筹措资金,他四处奔走,向集团公司申请拨款,与当地政府沟通争取补贴,还得探索闲置资产盘活变现途径,资金缺口依旧巨大。 寻找光芒的道路上,他是艰辛的,也有着自信。每一个晨曦初露的清晨,他都怀揣着不破不立的决心踏出家门,奔赴那片曾经辉煌、如今却略显荒芜的矿区。矿区里及周边的野草在风中肆意摇曳,似在诉说着时光的无情变迁,它们疯狂地侵占着昔日运煤通道的边缘,他弯下腰,一次次亲手拔除这些杂乱的植被,额头豆大的汗珠滚落,洇湿了脚下干裂的土地。 他知道,想要重新开辟出一条路,必须从这最细微处着手,哪怕双手被划出一道道血痕,这份对土地的执着也不容他停下。每天处理着一份份关停后的文件,每一页纸似乎都承载着过去的重量,他为消逝的辉煌惋惜,转眼间又紧攥拳头,暗下决心要在这衰落中为职工们撑起一片天。有时,那些质疑的目光、推脱的言辞,像冰冷的雨水浇淋在他心头,但他紧咬牙关。在上班的路上,他望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街景,默默给自己打气: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信念不倒,一定能迎来转机。 彼时,他愈发坚信,他所选择的这条留守之路,既是顺应时代浪潮下守护一方安宁的责任担当,更是为自己多年奋斗历程画上圆满句号的必经之途。他要在这衰落中坚守,在坚守中重生,让煤矿的余晖依旧能温暖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人。这一刻,他站在矿区最高处,迎着微风,眼中闪烁着光亮,所有的艰辛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继续奋进的力量。他坚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那曾经耀眼夺目的光芒定会重新在这片土地上绽放,照亮每一位巨源矿人的前路与征程。<br> 文:黄薄双;摄影:戴志忠(航拍)、黄薄双;感谢黎杰辉、赖振坚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感谢张革云提供采访机会和相关资料。 2024年11月7日,我和张革云在煤矿立井处合影留念。 同日,大家在煤矿原办公楼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