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建水老街

周贤能

<p class="ql-block">在彩云之南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有一座古老而巍峨的建筑,它静静伫立,宛如一位坚毅的守护者,见证着滇南大地数百年的风云变幻,它就是朝阳楼。</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4日到建水,首件事就是直接到这里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追溯到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即1389年,当工匠们在这片土地上开始搭建朝阳楼的基石时,或许未曾料到,这座建筑将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成为滇南历史的不朽象征。值得一提的是,它比北京天安门的建成还要早28年,这份岁月的沉淀,赋予了朝阳楼一种独特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2006年,朝阳楼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朝阳楼建筑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它不再仅仅是建水古城的一座门楼,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自建成以来,朝阳楼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历史上,滇南地区并不太平,战乱频繁,烽火硝烟曾多次在这片土地上弥漫。同时,云南地处地震带,自然灾害也时常威胁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然而,令人惊叹的是,朝阳楼在这诸多磨难中屹立不倒。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木柱,都在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位置,向世人展示着它坚不可摧的建筑结构和深厚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这里60岁半价门票,65岁是免门票。</p> <p class="ql-block">门口有一对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走近朝阳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高大雄伟的城墙。城墙从南至北绵延77米,从东至西宽度达26米,依地势筑于高岸之上,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城门之上,便是朝阳楼的主体建筑。楼层高达24.5米,五开间、三进间的布局,使其显得格外宽敞大气。三重檐歇山顶的设计,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更体现出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在阳光的照耀下,那层层叠叠的飞檐,仿佛展翅欲飞的鲲鹏,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走进朝阳楼内部,会被那48根巨大的木柱所震撼。这些木柱分成六列,整齐地排列着,每列各有8根。中间两列木柱最为粗大,它们如同巨人的脊梁,坚实有力地直通三楼,支撑起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p><p class="ql-block">檐角挂有铜铃,每当秋风送爽,铃声在清风中清脆悦耳。春、夏交替的时节,万千只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于耳,一片繁忙景象。</p> <p class="ql-block">而朝阳楼正面的顶层檐下,更是有着令人瞩目的亮点。东面悬挂着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这块巨匾可不简单,它是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而且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榜书。每个字大小近2米,字体刚劲有力,结构严谨。站在楼下仰望,那笔画间的雄浑笔力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感叹涂日卓书法技艺的高超。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仿佛在宣告着这座楼、这片土地曾经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再看西面,悬摹着唐朝草圣张旭“飞霞流云”的狂草榜书。那灵动的笔触,潇洒的字体,仿佛带着唐朝的风云扑面而来,与“雄镇东南”的庄重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在这古老的建筑上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其外两列木桩稍细,恰到好处地支撑着二楼,为建筑提供了稳定的中层架构。最外面两列柱围更小,却稳稳地撑起了一楼的屋檐,使得整座楼的层次分明,结构稳固。</p> <p class="ql-block">这些木柱不仅是建筑的支撑,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朝阳楼的重量,也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上展示的一组鲜少有人会提及的老照片才是游览朝阳楼真正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前某天,一个叫奥古斯特﹒弗朗苏瓦的法国人,带着他手中的玻璃干版照相机和摄影机一路从越南海防沿红河逆水而上,来到了云南。身为外交官的他不仅带着当时最先进的拍摄仪器,更带着考察滇越铁路线路的艰巨任务。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多次往返云南各地,既拟定出了滇越铁路线路的大体走向,也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当时临安府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贸易、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一张张黑白的照片像是带着摄人的音效一般振聋发聩。看着那组与滇越铁路有关的照片时,你会感叹云南山大沟深、坡陡流急、原本只能靠人抬、马驮的运输模式竟能被法国人用铺上一根根枕木,架上一座座钢架桥梁的方式打破。</p> <p class="ql-block">登上朝阳楼的二、三两层,首先映入眼帘的正是奥古斯特﹒弗朗苏瓦穿着越南袁氏阮氏王朝朝服以及满脸胡须上翘的夸张“形象照”。这个造型奇异的外国人在中国时还有着一个颇为儒雅的中文名字——方苏雅。</p> <p class="ql-block">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楼上悬一明代大钟,高2米多,重1700千克,击之,数里外都能听见钟响。</p> <p class="ql-block">钟上刻着文字。</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口“元和大钟”。</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新仿的。</p> <p class="ql-block">上面也刻着文字。</p> <p class="ql-block">从上面俯视建水老城。</p> <p class="ql-block">这里基本都是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这边也是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白雀寺”。</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建水玉皇阁。</p> <p class="ql-block">建水玉皇阁及崇文塔,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桂林街中段,总占地面积约4600平方米,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为道教建筑,因中殿供奉玉皇大帝塑像而得名。现存建筑为三进院建筑。</p> <p class="ql-block">里面大梁。</p> <p class="ql-block">崇文塔始建于元代,原名白塔,明代重修,改名为崇文塔。</p> <p class="ql-block">崇文塔位于玉皇阁后院内,呈四方形,塔高20余米,是一座17层密檐式方形实心砖塔,保存完好。从塔基向上收拢,塔基为石头砌筑,有三层,从第四层起开始用砖砌筑。</p> <p class="ql-block">建水玉皇阁及崇文塔是记录和反映建水宗教历史发展进程中佛、道两教相互融合,塔院相处的重要史证,是云南古建筑和宗教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7日,建水玉皇阁及崇文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中殿较宏大,为重檐歇山顶,五开间加回廊建筑,面宽17.4米,进深16米,为建水古建筑中唯一的“移柱法”抬梁式木构架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有语录痕迹。</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两边柱子上留着语录痕迹。</p> <p class="ql-block">树根盘龙。</p> <p class="ql-block">青石板路小巷子。</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就见到一口水井。</p> <p class="ql-block">这些水井都有年代感了。</p> <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就是这“十二眼井”。</p> <p class="ql-block">建水十二眼井,又称扇井,位于云南建水古城永宁街口,因其井眼呈扇形排列而得名。这口古井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井深六米,水深两米,是临安古城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古井。‌</p><p class="ql-block">十二眼井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风水与阴阳理论‌</p><p class="ql-block">十二眼井的扇形布局不仅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感,还暗喻了中国风水阴阳理论。扇形代表风水,井水则象征着财富,十二个井圈代表十二局相,寓意只有勤劳努力才能获得财富。</p><p class="ql-block">‌儒道智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扇子在儒道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十二眼井的设计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追求。</p><p class="ql-block">‌与中国古代历法的关联‌</p><p class="ql-block">十二眼井的“十二”与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十二星次、十二年一纪、十二个月、十二时辰等概念相呼应,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十二眼井不仅是建水古城的一处景点,更是当地文化记忆的象征。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同时了解建水古城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大井,在建水团山古村大乘寺旁。</p> <p class="ql-block">井口大多为圆形,也有方形的,后面一堆堆的就是建水紫陶,建水的一切都离不开井水。</p> <p class="ql-block">三眼井数百米外就是建水最著名的景点朱家花园。花园天井中有一口古井与众不同,不仅井内的水从不干竭,更妙的是水位始终比地面高,水即是财,所以被朱家人视为风水井。因为水位极高,无需吊桶,伸手即可触及水面,井缘上有个小洞,据说水位最高的时候,井水就会从小洞溢出,在院中的四个角落流淌,也称“财源滚滚”。</p> <p class="ql-block">除了出名的井和有特色的井,建水的大街小巷还有很多平平凡凡的古井,每口古井后面都有故事,每口古井都哺育了附近的人民。</p> <p class="ql-block">寻到诸葛井也不太容易,这口古井位于文庙以北的北正街小巷内,貌似也是建水古城唯一有井架的水井。</p><p class="ql-block">诸葛井建于清代初期,此井因原在古诸葛庙中而得名,为一甜水井,诸葛庙毁于清顺治四年丁亥兵变,庙亡井存,名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建水新井俗称四眼井,位于城南桂林街,古井建于元代,是建水比较早期的水井,旁边已是一大片废墟。井旁有一座叫做水晶宫的小庙,供奉着井龙王。</p> <p class="ql-block">三眼井。</p> <p class="ql-block">龙井始建于明代,相传为浙江籍移民所建,因其水质、水味与浙江杭州龙井寺中的龙井之水相似,因而赋“龙井”之名。井口是四个大小不一、高低参差的井圈,绳索的勒痕就是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尽管建水有128口古井,但最能代表建水古井的非西门大板井不可,西门大板井是建水古城内名气最响、井口最大、水质最好的一口水井,也是大多数游客必到之处,更有“先圈大板井,后建临安城”之说。</p><p class="ql-block">西门大板井和建水大多数古井一样,深藏于小巷之中,但无论你在古城何处问人,大家都会知道这口水井。大板井是建水古井之冠,《舌尖上的中国》让这口古井名扬四海。</p><p class="ql-block">西门大板井井口圆形,直径2.7米,建于明洪武初年,是建水口径最大的水井,也是我平生见过最大的水井之一,井栏由6块弧形石板和6根石柱接成,水质甘甜,内有红鲤鱼。</p> <p class="ql-block">醴泉:即东井,坐落于东正路太史巷北侧。</p> <p class="ql-block">据乾隆《重修东井碑》载:“东井创于建城之初,载于《郡志》曰‘醴泉’,俗名‘水井殿’。出水旺盛,味甘洌”。</p> <p class="ql-block">据《礼记.礼运》载:“天降甘露,地出醴泉”。“醴泉”之名出于此。</p> <p class="ql-block">这口三眼井叫做建水廉井,位于翰林街中段,建于清乾隆年间。</p> <p class="ql-block">三眼井呈三角形,建水很多古井是双眼、三眼甚至四眼,主要原因就是方便大家共同使用时井绳不会相互碰撞,不会拥挤干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居民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内四眼井。</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过去不远的书院街内也有一口三眼井,叫做竹叶井,得名来源及其历史尚未查到。从青石井圈上斑驳的绳索勒痕上来看,至少也是明清时期的古井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老宅留下的语录痕迹。</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少老宅堆了乱七八糟的杂物。</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保留着过去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进入建水古城第一眼就见到这块牌坊。</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迎晖大院”。</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处老宅。</p> <p class="ql-block">门神。</p> <p class="ql-block">这处商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休息亭。</p> <p class="ql-block">电器店铺。</p> <p class="ql-block">沿街商铺。</p> <p class="ql-block">小巷内还有不少黄泥墙老宅。</p> <p class="ql-block">见到这家民宿,是处老宅,出入方便就住下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建水也成了热门景点。</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最为繁华的步行街临安路上,经过大门敞开的天君庙,进去后发现是个清静幽雅的古寺,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下子就心生好感。</p> <p class="ql-block">青砖粉墙上有一个“天君庙简介”:天君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古临安府“七寺八庙”之一,属于道教宫观。天君庙原属道教场所,晚清开始与矿冶行会活动及祭祀结合,故又名“赤帝宫”、“火神庙”。</p> <p class="ql-block">天君庙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山门、正殿火神殿、后殿三清殿、上院观音殿、元神殿、下院财神殿、元神殿及东跨院组成。</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戏台。</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张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云南建水古城红井街二十一号,是一座普通的清末建水民居建筑。八十七年前,一位年轻的军官曾在这里居住了三年,从此,这座小院在建水人民心中便闪烁着神圣的光芒。 这座小院便是朱德委员长在建水的旧居。</p><p class="ql-block">在巷内百余米深处第一个左拐弯的地方,有一座三间六耳的四合院平房。岁月的沧桑使当年的朱门红墙苍苔斑驳,即便是春节才贴上去的红门对也已红颜散尽。然而,只要一进入这座小院,勃勃的生机依旧挡不住向人扑来。且不说后院的幽幽翠竹,也不说一盆盆争芳吐艳的花儿,仅就院内那棵高大的、枝繁叶茂的缅桂花树,就让人霎时神清气爽,这样的幽静,这样的清新,是现代化的建筑难以营造的。</p><p class="ql-block">朱德委员长在一九六二年六月十六日重返建水时曾回过红井街二十一号。据说,朱委员长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如一位离家多年的游子回归故里一样,坐在小院桂花树下的小方凳上和曾家的后人们唠家常……街坊们说,朱营长回来了。那天,欢笑声始终萦绕在红井街二十一号。</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是民居住宅。</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孙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里面很大。</p> <p class="ql-block">还有精美木雕。</p> <p class="ql-block">窗户也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当地“大夫第”。</p> <p class="ql-block">门口贴满了各种告示。</p> <p class="ql-block">这户人家门口写着“书香门第”。</p> <p class="ql-block">建水临安府署是位于云南建水古城核心区域的一处重要历史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历经明、清两代的多次增修扩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明清两代“府”级官署建筑,不仅是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古代吏治建设的重要见证。临安府署的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它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在2019年完成,向公众开放,成为了研究古代地方官制、诉讼、祀典、政事、赋税、文书、庶务等提供了实物资料的地方,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镇边楼是建水古城的北城门,也被称为永固楼或小天安门。</p><p class="ql-block">“镇边”意味着镇守边疆、保卫家园,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镇边楼不仅具有军事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阜安门是建水古城的西城门,位于古城西部边缘。</p><p class="ql-block">“阜安”意为平安和富饶,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p><p class="ql-block">阜安门作为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建水古城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迎晖门是建水古城的南城门,位于古城南部边缘。</p><p class="ql-block">“迎晖”意指迎接阳光和光明,象征着吉祥和繁荣。</p><p class="ql-block">该城门与周围的城墙和护城河共同构成了古城坚固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门。</p> <p class="ql-block">双龙桥是一座双阁十七孔大石拱桥,坐落在建水城西5千米泸水与塌村河会合处,因两河犹如双龙蜿蜓盘曲而得名。所谓“双龙”,即是以塌冲河、泸江河两条河,有一桥镇锁“双龙”之意。</p><p class="ql-block">双龙桥为典型的廊桥建筑。</p><p class="ql-block">今存双龙桥是一座17孔石拱桥。中间有楼阁及其台座,台座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p><p class="ql-block">双龙桥承袭了中国桥梁建筑风格的特点,融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为一体,凝聚着滇南人民高超的技术和聪明智慧,其建筑规模和艺术价值在国内屈指可数,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双龙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乡会桥,位于建水城西约6公里、西庄镇新房村的泸江上。</p><p class="ql-block">现存的乡会桥为三孔石拱桥,建造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主桥长30米,东西两端引桥各长25.3米,桥廊长和桥面宽均为7米。</p><p class="ql-block">乡会桥站得名于附近的乡会桥,这座桥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因封建社会科举乡试、会试的盛行而得名。乡会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桥身上建有文昌阁,象征着文运功名,与车站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桥面由名为“文星阁”的主楼阁和次楼阁完全覆盖,为建水地区的风雨廊桥。</p> <p class="ql-block">乡村牌坊。</p> <p class="ql-block">乡会桥站建于1936年,是个碧石铁路上的重要站点之一。个碧石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连接了建水、个旧、石屏等地,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乡会桥站是唯一一座中西合璧的车站,融合了中式木结构和法式建筑元素。车站主体采用中式单檐歇山屋顶,而法式部分则居中,状若炮楼,黄色墙体极具时代感。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其成为铁路沿线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如今,乡会桥站已改造成咖啡店和旅游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车站内部装饰充满文艺气息,适合游客拍照和体验历史氛围。同时,它也是建水小火车旅途中的重要站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乡会桥站不仅是交通枢纽,还承载了重要的历史记忆。1949年,中共建水县委在乡会桥附近发动了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滇南武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建水人民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乡镇公所旧址。</p><p class="ql-block">乡会镇公所属建水传统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867平方米,为四合二进院二天井土木结构二层建筑,现存大门、前院、后院、四厢四躲共计54间房,前后院皆为走马转角楼,互相联通,乡会镇公所与乡会桥仅有一墙之隔。</p><p class="ql-block">乡会桥及乡会镇公所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建水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乡会镇公所同时也是解放战争时中共建水县委领导和发动乡会桥武装起义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团山车站与个碧临屏铁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36年,全长177公里的个碧临屏铁路全线通车,这条民营铁路因团山张氏族人在修路中承担了较多费用,特地在团山村设立了乘降所,方便当地人出行。1970年,铁路从窄轨改建为米轨,但车站依然保留了其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临安站(Linan Railway Staition),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临安镇,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四等站,建成于1928年,原为个碧临屏寸轨铁路铁路车站。</p><p class="ql-block">如今成了观光火车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