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大阮的故事

鞠武

<p class="ql-block">  陈家大院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宁州镇竹塅村。陈家是近代修水望族,一家四代出了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五位杰出人物,后人并称为“陈门五杰”,一个可以把江西写大的文化世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人杰地灵,辉映千秋 陈门五杰故里,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神奇的人文传说交相辉映,成为修水最具影响力的文旅高地,属国家4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  故事一:封疆大吏返乡无盘缠。</p><p class="ql-block"> 陈宝箴(1831—1900)曾任湖南巡抚,在晚清时期领导了颇有影响的湖南新政,是一位有魄力、有建树的封疆大吏。他的清廉也为后世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他在任巡抚时,生活极为清贫,经常吩咐抚衙厨房尽量少买荤菜,多办蔬菜。厨房仆役私下议论:老爷装样子故作清廉。陈宝箴听了并不生气,还作了一首诗送厨工:“嚼来确是菜根甜,不是官家食性偏。淡泊生涯吾习惯,并非有意钓清廉。”</p> <p class="ql-block"> 陈宝箴的父亲擅长中医,他得父真传。1895年初秋,湖北巡抚谭继洵得重病,陈宝箴帮谭开了一个处方,谭病痊愈。派人送给陈家一份礼物,计鱼翅一盒,酒一瓮,银票五百两。陈宝箴因一向清廉,家境极不富裕,谭送礼物是有意资助他,但就是这样一份应得之礼也被陈宝箴婉拒。</p><p class="ql-block"> 陈宝箴因主持湖南新政被革除巡抚之职后,想回家乡,可两袖清风,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后还是好友解囊相赠,才得以携眷返回南昌,筑造草庐。朱德裳在《三十年闻见录》中赞叹:“吾阅世数十年,所不愧清风亮节者,义宁陈氏足以当之”。</p> <p class="ql-block">  故事二:陈三立不攀权贵德堪夸。</p><p class="ql-block"> 陈三立是陈<span style="font-size:18px;">宝</span>箴之子(1853—1937)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合称维新四公子之一,清末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近代爱国诗人。</p><p class="ql-block"> 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对陈三立的才学十分赞赏,推荐陈三立进宫给溥仪讲授古文。陈三立不愿入帝王家,婉言谢绝。</p><p class="ql-block"> 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的谭先生,有一女 ,其女贤淑善文,求婚者众,而谭先生 却看中陈三立的五公子陈登恪,并托人三次上陈家说媒,但陈三立一再拒绝,说:谭是大官,我不能高攀,谭只好作罢。</p><p class="ql-block"> 清末明初,士大夫之流纳妾者众多,但陈三立对此深恶痛绝。原配夫人罗氏,早卒,续配俞夫人,感情很深,相敬如宾。陈三立恪守一妻制,不置侧室,这种操守在当时是难得可贵的</p> <p class="ql-block">  故事三:<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衡恪</span>润金既定不多收。</p><p class="ql-block"> 陈三立长子陈衡恪(1876—1923)近代著名画家,并擅长篆刻、书法、诗文,名其画当时与齐白石齐名。</p><p class="ql-block"> 陈衡恪住北京时,有一位叫潘馨航的先生,十分喜欢陈衡恪的画。他登门请陈衡恪作画16方。那时陈衡恪定的润金为每方一元,共计16元。但潘先生认为定价太低,给了20元。陈衡恪不愿多收,他说:“我的画论价或许不止卖这些钱,但润例既定,说按规定收取,我一文也不会多收你的”。一个要多付,一个要少收,各执已见,争得不可开交。最后是陈衡恪学生出了个主意,请陈衡恪再画四方给潘先生。</p> <p class="ql-block">  故事四:陈寅恪拒收馈赠品如梅。</p><p class="ql-block"> 陈三立三子陈寅恪(1890-1969)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大学教授,曾留学德、瑞、法、美等国。先后在清华大学、广西大学、成都京燕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p><p class="ql-block"> 陈寅恪遍游欧美,但从不染习“洋气”,一直保持生活节俭、廉洁自爱的作风。有一次,一位与其相知的洋人在知道陈寅恪返国时,特地买了一份名贵的礼物以作纪念,但陈寅恪以不便携带为由婉拒之。</p><p class="ql-block"> 他不爱接受外人馈赠,甚至亲人之间,也同样严以律己。有一年冬天,其侄子陈封怀见他穿衣比较单薄,便送了一件皮袄给他,但他一直没穿,在家里放了一冬又原物退还给了陈封怀。</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陶铸成了党内走资派第三号人物时,造反派数次要求陈寅恪揭发陶铸,并暗示“揭发有功”,陈寅恪大义凛然,丝毫不去考虑揭发陶铸或其他校领导的“罪行”而换取廉价的“宽大”,其品德受到广泛赞誉。</p> <p class="ql-block">  故事五:<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封怀不</span>惧权贵保红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衡恪</span>次子陈封怀(1900-1993)著名植物园专家、植物分类学家。历任庐山植物园、华南植物园主任、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是我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为我国的植物园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于1981年当选为第九届国际植物园协会常务委员。所著《中国植物志·报春花卷》,获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1948年仲夏的一天,庐山植物园忽然来了4人,称系“美庐”(蒋介石行宫)所派,要挖植物园中鲜艳如丹的红枫装饰“美庐”庭院。陈封怀(时任庐山植物园主任)不畏强暴,挺身而出地说:“红枫不能挖,树木是植物园的,我的责任是保护”,迫使来者讪讪而退。事后,时任庐山管理局局长、江西省农业院院长和第30集团军总司令兼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也出面劝说,陈封怀均不为所动,保护了这棵极为珍贵的红枫。</p><p class="ql-block"> 1934年至1936年,陈封怀在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留学,师从当时世界的著名植物学家史密斯,获硕士学位,深得师长与同行的赞赏。学成归国时,当时师长及同行以植物没有国界、植物学也没有国界为由,劝说陈封怀在英国工作,具体研究报春花。陈封怀回答:“植物学没有国界,而我有国籍。报春花发源中国,我的根也在中国”。因而谢绝了英方的挽留,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事植物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陈家一门连续四代出了五位杰出人材,为中国历史所罕见,被史书记载“义宁(今修水县)陈门五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