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涉世随感】,异性之间有纯洁友情,但得有诸多因素约束

罗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罗 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记于2010年11月18日)</span></p> <p class="ql-block">昨日读了朋友《异性的情,纯洁吗》一文,表示有条件的赞同。</p><p class="ql-block">先来对这话题做点延展或补充。</p><p class="ql-block">是的,凡人来世一遭,如同匆匆过客,除了喜欢结交同性朋友,还希望能有非配偶或情人之类的异性知己(蓝颜或红颜)倾诉衷肠。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知己能有几人?特别是与异性相处!喧闹人世,却常生寂寞,有时和不相识的异性说说话,敞开心扉,抛弃世俗那种戒备、嫌疑和装模作样的外壳,坦然地说,大胆地说,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有什么不好呢?人们活得太累了,很多时候是受世俗之累,甚至是作茧自缚,何不摘下面具,退去外壳,任由人性,回归自我,还原本真?这是放松,这是解脱。如果能够心灵沟通,产生共鸣,这种交流就会达到灵魂升华!其间还可从异性的视角认识自身;也能从对方身上了解组成社会的另一半人——并非配偶或家人——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若能产生心灵碰撞并让灵魂升华的异性必定是出类拔萃之人,能够真正了解这样一位并非平庸的异性,不失为读懂了一部具有人生价值的书。这种相识相知,人生能有几何?可以说,结识了这样一位异性,应是人生的一大幸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相看两不厌 罗逸 摄</span></p> <p class="ql-block">再来谈谈所谓“诸多因素”。</p><p class="ql-block">本文开头就赞同男女之间有纯洁的友情。但能够真正达到袒露心曲的地步而又不受情感纠结,可能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愚以为首先得有不可逾越的物理空间距离!而能够既有自由的空间又能随时关注对方的,互联网交往已成了最好的一种方式。因为他们互相之间能够看到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还能感受到对方的呼吸,但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给对方以良好的音像——或说“印象”。所以,他们了解对方也基本上只是一个平面,甚至可把对方当成一幅画作来欣赏。人乃血肉之躯,既食人间烟火,必有七情六欲(同性恋、性功能障碍者、出家之人等除外),大自然的生存法则,生物皆会被自己欣赏的异性吸引。如果真能“互相欣赏,互相倾慕”,甚至达到“心心相印”的地步(本句中所引措辞均源自《异性的情,纯洁吗》一文),设若双方近在咫尺,甚至可以朝夕相处,如此还能保持纯洁的友情,这就不免让人生疑了:要么友情较浅,未能牵动柔肠,说我们只保持纯洁的友情,不过是用以回绝对方求爱或自己不愿生爱的一种托辞,要么“心心相印”只是虚构,或者说就是异性交往之“乌托邦”(柏拉图当年也曾倡导过类似的爱),其结果要么是中断或渐至消隐这种友情(也许是把它珍藏在心房的某一个角落),要么是升华到灵与肉结合的爱情,二者之外,别无它途!</p><p class="ql-block">再退后一步说,如果能够长时间的零距离接触,一直“互相欣赏,互相倾慕”,既不中断也不升华这异性之间的友情,双方都克制自己只保持着所谓的“心心相印”,那就可能是因为受到年龄因素、道德因素或者家庭压力等等的制约,“纯洁”云云,不过是被迫伪装,或者是自欺欺人而已。</p> <p class="ql-block">那么,本文的结论是:男女之间也许有纯洁的友情,但前提是,他们必须有遥不可及的空间距离,一直保持着异性之间不可感知到的零距离接触,并且双方都得有主观因素和多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约束。至于世间传为佳话的某“中国哲学第一人”终身不娶而与某民国女神长期比邻而居的这段友情,或许恰在于它超越了世俗定义,成为学术与情感交织的纯粹样本,至今仍为探讨知识分子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维度的绝无仅有。换在当代,能够保持这种纯洁友情的那就难似登天,其结果恐怕只能是断、舍、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