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泰康新村一隅</h5> <div> 网上有人介绍76式、79式、80式住宅的区别,还是比较准确的。76式:房间+厨房+卫生间(公用);79式:房间+厨房+卫生间(1平方米);80式:房间+餐厅+厨房+卫生间(2-3平米)。在建设过程中,还有各种改良。</div><div> 我在泰康新村的住宅属于“79式横套”。北开门,进门是厨房,右侧一个卫生间,只有一个蹲坑。并排两个朝南的房间,大小相同,各14平方米,有朝南的窗,东侧的卧室还有一个南开的门,直通院子。</div><div> 应该说,一家四口,有这样的两居室,很满足了,毕竟,两个孩子有了独立的房间。何况,地段也不错:小区正对河埒横街的农贸市场,距区机关、育红小学、河埒口核心商业区仅一里地。泰康新村在蠡溪路路西,妻子上班的溪南中学,与这里隔河相望,过去上班需要绕道鸿桥,骑车二十分钟。我们搬来时,蠡溪路上开始建跨河的蠡溪大桥。一年后建成,骑车去桥南堍的溪南中学,只需五分钟。那年夏季,我们甚至带着板凳去桥中央乘凉观风景。不久,区机关办起了液化气站,我们也用上了液化气,不用再生煤球炉了。</div><div> 可惜,住了不久,房屋的毛病就显现了:搬进不久,就遇到了黄梅天,我们底楼,水泥地天天是湿的,有的地方还自动冒水,怎么也擦不干。一打听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个水塘,建房时没有做防水,是“胎里病”。再以后,屋子里发现了老鼠,把我放在床底下、水泥架上的书都磕坏了。另外,卫生间只有一平米,洗澡是个大问题,挡起窗帘、放上大木盆,从外屋(厨房)接水,洗完后,还要舀入小盆,一盆盆上卫生间倒掉,一到天寒地冻的冬天,洗澡还要罩上当时流行的浴罩,很不方便。记得那年父亲出差来无锡,特地接我们去他住的美丽都大酒店,就为了能够让我们痛痛快快地洗一次热水澡……</div><div> 有一次,我陪局长与分管教育的副区长视察学校。分管区长是民主党派人士,比较亲民。中午休息时,知道我家就在附近,副区长说:“上小董(我那时没到40,机关里叫我小董)家坐坐吧”。那天,正好屋子返潮,区长看了很感慨,对局长说:“小董的房子,应该换换”——可惜,不久区长调省搞计生委工作了,教育局也确实无房,经济实力又不行,我只好在那里又住了六年。</div><div> 那些年,我有时也暗自责怪自己:一年前,经过泰康新村时总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在这里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现在有了,又希望搬更好的地方,不免有些“人心不足”了吧?不过,现在想想,我的希望也无可厚非:这也是时代特点吧?改革开放时人们的生活条件日新月异,不断变化、上升的社会,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不断地愿望和理想,这恰恰是中国社会的巨大动力。</div> <h5>在大丁村,每次经过泰康新村,我就想:什么时候能住上这样的公房就好了</h5> <h5>当年的泰康新村小区大门</h5> <h5>现在泰康新村</h5> <h5>这是梁溪大桥堍的转盘广场,由此往西,就进入了“河埒口”,中间转盘的雕塑“腾飞”当年十分有名。背景中最豪华的那个大楼,就是我们去洗澡的“美丽都大酒店”(三星级),对角线上的四星级“无锡大饭店”建成前,它是当地最豪华的宾馆</h5> <h5>这是拆除重建的蠡溪桥。九十年代末期,原来安静的蠡溪路越来越热闹了,仅经过的公交线路就有十多条,蠡溪路拓宽了,蠡溪桥也重建了(找不到老蠡溪桥的图片)</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