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东侧碑廊内显著位置竖立着乾隆阅贡院御制诗碑,它由4方刻石组成,青白石质地,卧碑形式,均高216厘米,厚44厘米,四石宽99至104厘米不等。第四方末尾年款下方镌刻乾隆帝两方印鉴,上为阳文篆书“惟精惟一”,下部阴文篆书“乾隆宸翰”。此碑规制恢弘,材质精良,立意深远,文辞俱佳,是乾隆帝现存众多御制碑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二十七日,正值盛年的乾隆帝来到崇文门内参加翰林院重修竣工大典,在设宴款待大学士、翰林等官员后,又视察了被称为天下官员摇篮的贡院,切身感受到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不易,备感公平公正选拔官员的重要和必要,之后挥毫题写了四首七言律诗。 首题“幸翰林院赐大学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阅贡院乃知云路鹏程诚不易也得诗四首”,说明了写诗的缘由。诗意前后连贯、文法严谨、用典精准,颂扬清廉为官,鼓励求学上进。诗中既有对读书人“泪烛残”的理解,也有莫“负初心”的叮嘱,还有对“国士”重视,对“四海”清明的期望。尾诗末句“寄语至公堂里客,莫教冰鉴负初心”是全碑最为精彩之处。书体圆润飘逸,气势豪放劲健,兼具赵孟頫、董其昌之长,是现存乾隆行书中的上乘之作。 此诗一经写就,礼部立即下令“各省试院皆恭摹上石”,誊刻石碑之上,竖立于全国各省贡院,以此激励士人珍惜名节,精进学业,砥砺奋进,忠君报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皇帝题完这四首诗,礼部立刻刊刻,并立于北京贡院内(现建国门立交桥西北角),并下令各省试院皆恭摹,这四座乾隆御笔石碑,目前全国尽存两处,另一处在广西桂林清代贡院原址。 1905年,清廷批准了袁世凯等六位督抚联衔会奏的《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走向终结。随着科考贡院的废弃,院中的这组御题诗碑也被移到了学部所在地,现在的西城区教育部街。1982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将此组珍贵石刻迁移保护起来,1986年调拨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这组乾隆御制诗碑目前保存较为完整者仅有北京贡院(现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广西贡院(现藏广西师范学院)两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组御制诗碑由来的背景,还要从乾隆九年八月的科考说起。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笼络明朝遗臣、社会名流,曾在北京举行过两次博学鸿词科。康熙十七年(1678年),举行第一次博学鸿词科,考取的50人多被授以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并入明史馆纂修《明史》,朱彝尊、汪琬、潘耒、毛奇龄均在此列。 乾隆元年(1736年)又开博学鸿词科,各省推荐的276人,取15人,次年又取4人。这一充满政治智慧的举措,有效收拢了人心,对稳固清初满族政权的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第6位皇帝,也是清廷定都北京后第4位皇帝,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63年。乾隆九年,社会总体安定,经济发展,国库充盈,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年是大清的第39个科举年,也是大清入关一百周年,为表庆祝,乾隆皇帝下旨加试一场恩科。 这次恩科,皇帝亲自出题,并下旨在考生进入考场前,必须逐个严加搜查,只字片纸都不准带入考场,务必杜绝舞弊陋习。 但当时科场乱象横生,顺天乡试在现场检查中头场就搜出夹带者21人,还有交白卷者68人,答不完卷的329人,文不对题者也有276人。二场又搜出夹带者21人。因惧怕被查处,主动散去者竟至2800余人之多,贡院门外,被丢弃在角落原本用以夹带的蝇头小卷不计其数。 顺天科场案让乾隆帝看到了乡试存在的种种弊端,在失望和愤怒之余,他下旨裁减各省定额,并称:“国家设科取士,原欲遴选真才,以备任使。与其宽登选以启幸进之门,不如严俊造以收得人之实。”科举减额从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科开始,各省遵照执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顺天科考案过去两个月,乾隆帝写下了这组七言律诗。由此可见,这组律诗既有感同身受,又充满期待和希望,同时也不乏提醒和敲打,可谓用心良苦,意味深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首诗中不但有乾隆皇帝对四海清明的期望,对国土满腹经纶的赞赏,更表达了乾隆皇帝从此不薄读书人的决心。并教导官员要时刻谨记冰清玉洁的操守,鼓励学子要刻苦读书,将来为朝廷效力,成为济世之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四首诗的书法取宋末元初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明朝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笔划劲道有力,堪称乾隆皇帝难得的书法精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组诗碑共四块,为乾隆御笔书法真迹,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体量最大规格最高的四座石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行题:幸翰林院,赐大学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阅贡院,乃知云路鹏程诚不易之也,得诗四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款下方镌印两方,上为“惟精惟一 ”下为“乾隆宸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首七律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翰苑琼筵酌令辰,棘闱来阅凤城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百年士气经培养,寸晷檐风实苦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自古曾闻观国彦,从今不薄读书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白驹翔羽传周雅,佐我休明四海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尽道文章接上台,菁莪乐育济时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千秋得失非虚也,咫尺云泥亦幻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若有泪眶啼桂落,那无笑口对花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凤池多少簪豪者,都向龙门烧尾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万里扶摇正翮抟,飞龙利见岂为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志贤志圣应须立,言孔言孟大是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见说经纶推国士,从来桃李属春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但令姓字朱衣点,邮惜三条泪烛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周遭闱棘院沉沉, 景物当前总入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材拟圭璋方特达,文归雅正薄艰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禹门鱼变辞凡水,乔木莺迁出故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寄语至公堂里客,莫教冰鉴负初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四首七律中,第四首末一句“莫教冰鉴负初心”最为经典,读者是否感觉似曾相识,没错,其与今日之“莫忘初心,牢记使命”有异曲同工之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说乾隆帝治国理政有很高的水平,但他的文学创作水平并不是很高,但这却并不影响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就像有些人喜欢到处题字一样,乾隆到处写诗、题诗。据统计,在乾隆的一生中,共著诗四万余首,虽然说乾隆写下的大部分诗都是没有什么文学价值的,但其中的一些却具有着一定的意义、哲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作诗比较随意,大部分是即兴创作,如乾隆下江南,游览昆明湖的时候,他不到一个小时就写了8首诗,平均7分钟一首。其实乾隆不是在作诗,只是偶有感触,抒发自己的感想而已。这和我们发说说,抒发自己的感想差不多。然而,乾隆的随意行为,被人整理成为诗词,还流传下来,作为我们爱不释手的珍宝。就这四首来讲,也是平铺直叙,浅显得类似白话,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对科举选拔人才和在科举制度下文人的奋发努力的期望,警告士子走正路,其中渗透出浓浓的人情关怀和平近之态,读来,有一股暖流涌动人心,多少能打动人。作为封建皇帝,在那样的制度和体制框架内,有这样的胸怀和热情,还是可贵的;作为国家领导人,发出这样的语句并被刻石留存,对文化事业的推动也是毋庸置疑的。这几块冷冷的石碑,看起来是有温度的,所体现的真性情,在任何时代都像是融合、轻快、流畅的一曲旋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