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县 行 (沈卫建)

姜大侠

<p class="ql-block">   车行河北易县,瞩目湖光山色,其西南诸峰中尚有保存完好的清西陵,四座帝陵率后妃王子公主墓群覆压永宁山方圆数百公里,气象宏大,自有其皇家威仪;不远处风光秀丽的南湖,群山怀抱,秋水碧波、峰峦起伏,周遭景色也颇有可观者,但毕竟缺少些历史沧桑和人文意蕴。来清西陵和南湖只是前奏和序曲,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易县西南40公里处的狼牙山,想前去瞻仰五位抗日勇士壮烈跳崖的山峰。行车途中,我的心里也一直默念着太史公笔下悲歌慷慨的易水,以至于逢河便向人打听是否是易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清西陵之南,横亘一条极为平凡的河流。由于地势平缓,水面与河床落差不大。这条平原河绝无黄河壶口、三峡夔门的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之势。初秋的河水清清缓缓流淌、平静自由,波澜不惊,很难想象,这就是煌煌史册上赫赫声威的易水,它的两岸乃慷慨悲歌的燕赵大地,自古就是铁马冰河、征战杀伐、血雨腥风的沙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300多年前的战国,七雄割据已近尾声,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为报做人质饱受凌辱之仇,广散家财、招揽门客,以图洗雪前耻。荆轲感知遇之恩,为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迫其归还诸侯之地。时逢秦军欲渡易水攻燕,形势峻急、刻不容缓。《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赴秦之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己不顾。”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刺秦王未中,被杀。易水岸边上演了这幕太子丧服送行,满座衣冠似雪,渐离击筑悲音,荆轲慷慨高歌,宾客瞋目裂眦、怒发冲冠的悲壮别离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的史诗!司马迁对这位铤而走险、慨然赴死的悲剧英雄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说:“其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魏晋时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愤然弃官的陶渊明,也表达了无限的敬仰和惋惜之意,他的《咏荆轲》诗结句云:“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司马迁的“名垂后世”、陶渊明的“千载余情”又在初唐四杰骆宾王的诗中激起共鸣,他的《于易水送人一绝》写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寥寥数语道出了自己壮志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内心伤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中华大地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英雄们不畏强暴、慷慨死义的壮心雄风抒发了千百年来压抑在人们心底的呐喊。当一个民族、一个群体面临危亡之时,一定会有英雄挺身而出的,灿若繁星的千古英魂,在漫漫长夜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缓缓涌流的易水犹如一条历史长河,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无情地将岁月的尘埃泥沙淘洗涤荡,唯有民族气概、英雄豪情万古长存。徜徉在易水岸边,拾起一块卵石,拳拳一握浑圆厚重,秋阳之下透出水气,仔细观之始觉石核深处仍有粗粝锐利的棱角永难磨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狼牙山古称郎山,其五坨三十六峰拔地耸天,奇峰突兀、怪石嶙峋,似犬齿狼牙噬咬青天,刀锋剑锷刺破苍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41年9月25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五名战士在此阻击日军,在完成牵制敌人、掩护主力撤离的任务后,他们边打边退,弹尽路绝。五勇士倚仗棋盘坨险峻山势,冒着密集的子弹,以石块为器,让众多鬼子兵在惨叫中滚下山崖。面对步步进逼的日军,五勇士宁死不降,最后高呼口号,纵身跳下数十丈悬崖。五人中,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干挂住幸免于难。据当年追赶五勇士的日军小队长茅田幸助称,是年秋,他率日军一百七十余人在狼牙山和八路军交战,最后只剩下七十余人。追至山顶之时,目睹了五名无路可退的八路军战士高呼口号跳下山崖的过程。石破天惊的壮举令这位小队长震慑不已,于是他命令士兵在跳崖处向天鸣枪、躬身致敬。1997年夏秋之际,这位来自横滨已80高龄的侵华老兵特来易县谢罪。狼牙山下,茅田幸助肃立良久,声称自己是战争罪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并跪地忏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登临狼牙山顶,我们拜谒五勇士纪念塔后,来到勇士跳崖处悼念。凭倚铁制护栏俯身下瞰,但见荆棘丛丛、寒气森森,令人骇然。那舍身赴死的纵身一跃,需要何等的凛然大义和勇气!不由地想起李大钊烈士曾在《牺牲》中的一番壮语:“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地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丽的牺牲中”。飒飒山风袭来,对面岩壁上一株古树摇动虬枝,远远望去,仿佛要跌落悬崖,定睛再看,更象是展翅欲飞、腾身而起,跃向永恒和辉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下山时得知,次日即五勇士跳崖六十四周年纪念日。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共青团委将主办京津冀大学生狼牙山登山节。北大、清华、南开、河北大学等25个大学代表队及部分大学联队将参加登山赛事。届时狼牙山旌旗在望、鼓角相闻,矫健的身影将在崎岖山路上迅疾跃动,冲向终点的五勇士纪念塔。此项活动的主题是“登狼牙山展青春风采,走英雄路做爱国青年。”英雄豪气、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令人心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一生之中,读山阅水无数,然而,悲歌慷慨的易水河岸,险峻壮烈的狼牙山顶,却不能不令我生发出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心冲动和感喟。“燕赵自古多感慨悲歌之士”,这方铁血热土可以易县山水为悲壮的典范。悲莫悲兮易水岸、壮莫壮兮狼牙山。这种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生成的悲壮文化基因和刚烈民族性格是永远值得珍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方今之世,承平日久,某些人豪放阳刚之气已销磨殆尽了,那种拒绝义勇、甘于平庸的庸人哲学充斥市场;那些斤斤计较、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悲歌慷慨、阳刚壮烈的豪气可以振奋世俗人心,使懦者起、贪者廉,振聋发聘、除弊补偏、激浊扬清。我国自古就有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专扎硬寨、敢打死仗之士,众多傲岸的身躯挺立起我们民族的脊梁。近代以来,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都有大批革命志士凛然赴死、慷慨就义。当我们国家走上改革开放的现代化之路,就以锐不可挡之势创建着世界历史的伟业,同时也造就着无愧于这一时代的英雄豪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孱弱的民族,没有英雄的时代是一个平庸的时代,有了英雄而麻木冷漠不知尊崇爱戴,将是何等毫无生气活力和希望的芸芸众生之态!英雄是民族的灵魂,时代的精英,代表了一个民族最崇高的性格和气节;英雄辈出是民族的骄傲,时代的自豪,彪炳一个时代的民族脊骨。今天,我们应当将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光昭日月的悲壮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精神,在传承和弘扬千古英灵和革命英烈的义勇高标中,与时俱进地建设新时代的先进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沈卫建先生是我读师范时的班主任老师主讲古代文学。此文创作于2010年,时任北京市东城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p> <p class="ql-block">沈老师和兵团战友</p> <p class="ql-block">沈老师2024年12月10日兵团战友聚会照</p> <p class="ql-block">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p><p class="ql-block">管甚风月纷纷远,扶我台阶缓缓行。今日笑相迎。</p><p class="ql-block">春华锦瑟江湖老,往事云烟谈笑间。携手古稀年。</p><p class="ql-block">谁道青春不迷惘,乡心万里遥相牵。命运总相连。</p><p class="ql-block">流年似水又似电,胜友满堂逸兴飞。一笑又举杯。</p><p class="ql-block"> ——沈老师战友聚会留言</p> <p class="ql-block">2011年7月师生会于老校舍前</p> <p class="ql-block">沈老师和王庭弼老师车东鹏老师</p> <p class="ql-block">和同学们在双鸭山益寿山</p> <p class="ql-block">师生会期间参观友谊农场农机展览</p> <p class="ql-block">农场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2014年于双鸭山安邦河湿地</p> <p class="ql-block">双鸭山矿务局师范校中文七班全体祝恩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