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散笔》(286):知青文化的上海现象

衔泥斋主人(胡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1902265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津沽散笔》(28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知青文化的上海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春时分,我曾先后在黑龙江省永丰农场及长水河农场各生活工作了五年,总计十年。我与这两个农场之中众多的上海、天津、哈尔滨及黑龙江省一些本土城镇的知青朋友们在艰苦的岁月里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结下刻骨铭心的深厚情谊……我以为:在我的人生经历之中,如果存有各种的社会生活符号,那么与各地知青朋友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邂逅及延续半个多世纪的情谊交往,则首当其冲。这种符号,在知青历史之前或者知青历史之后的中国社会里,极为罕见并可能不复再现,因为知青运动是人类大规模迁徙的历史活动,空前绝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文化具有统一性,也有区域性。反映知青历史的知青文化,亦是如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什么是知青文化?我个人的认知是:广义的知青文化,是表现知青社会实践历史及思想历史的具象总和。狭义的知青文化是指具体的文化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知青文化同样具有统一性,即中国一千数百万知青共同的实践经历、思想认知所产生的一般规律,而知青文化也有地域性,这是一种存在于知青文化普遍性之中的特殊性。知青文化的普遍性是百花齐放,知青文化的特殊性是一枝独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这里主要阐述的是狭义的中国知青文化之中的“上海知青文化”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知青文化,首先体现于它的在中国知青人数中的比重。据了解,文革前及文革中,‌上海上山下乡知青的总人数约为121万人‌,约占中国一千七百万知青的十四分之一。且上海知青的分布非常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个省份。人数的众多和分布广阔的实际情况,表明上海知青的影响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也是中国文化重镇,是中国最具开放性的国际化的大都市。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上海知青文化与众不同地展现了它的独特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知青,生活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加之他(她)们主观修炼具备的文化底蕴修养,造就了上海知青文化具有思维的敏锐性、视觉的开阔性、实践的先行性、质量的优美性、成果的珍藏性。举例:他们率先成立“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创办了在中国知青中颇有影响力的《黑土情》杂志(已故主编翁德坤)、建立上海知青博物馆、编辑出版了《中国知青馆》(主编王礼民)及《中国知青馆藏珍品录》(主编李亚飞、王礼民、李玉棠)、编辑出版了《中国知青图书要目》(主编朱盛镭、陆亚平、李亚飞)、一大批享誉盛名的上海知青作家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知青文学作品、以及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地域及全国性知青文化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知青文化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上述不完全的各种伟大的知青文化工程及活动,丰富了中国知青文化的内容,浸透了上海知青的巨大心血,彰显了上海知青的人生及社会价值,体现了上海知青自觉的社会历史责任担当。上海知青的社会贡献,功在当代,利及千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一千七百万中国知青,是知青运动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知青历史,是中国当代历史的重要部分。岁月无语,文化有知,知青文化也是知青历史的物化载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月25日晚上,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刚、《中国知青图书要目》主编朱盛镭、《中国知青馆》及《中国知青馆珍藏品录》主编王礼民、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重要骨干成员李松等一众朋友来津,和天津知青联合会、天津知青文学社负责人以及部分天津知青朋友欢聚一堂,深入交流讨论了即将在江苏常州溧阳举办的全国知青文学座谈会、正在征集编撰的《中国知青图书要目》续集、中国知青馆建设等重要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有幸应邀参加了这次聚会并即席发言,由衷钦佩上海知青朋友为中国知青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真挚地向上海知青朋友学习致敬!让我们各地知青携手共同努力,为中国知青文化描绘新篇、增光添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非常期待四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在常州溧阳与朋友们相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于2025年3月27日凌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月25日晚上,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朋友来津和天津知青朋友聚会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津知青朋友设宴招待上海知青朋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