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 杨燕</p><p class="ql-block">资料提供 杨燕 黄新路(黄友凡之子) 内江志</p><p class="ql-block">文字 编辑制作 彭兆琪</p> <p class="ql-block">引言:时光深处的回响</p><p class="ql-block">1965年的秋天,是一个被金黄色调轻轻勾勒的季节。在重庆这座山城的一隅,梧桐树的叶子开始泛黄,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时刻,我踏入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供70)的大门,成为了一名满怀憧憬与梦想的学子。初入校园,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新奇而陌生。红砖房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以及那些与我一样怀揣着未来与梦想的同学们,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兴奋与激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一个关于杨燕的故事悄然传入我的耳中。杨燕,是建筑系68级的一个女生,因跳舞跳得好让我知道了她,但更令人动容的,是她背后那段不为人知的家庭故事——她的父亲是一位烈士。这句话语,如同一粒石子被投入平静的湖水之中,虽然当时并未激起太大的波澜,但在我心中却埋下了一颗思考的种子。我开始想象,杨燕的父亲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英雄?他又是在怎样的情境下,为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并未能深入了解这段英雄史诗的详情。岁月如梭,转眼间半个多世纪悄然流逝。当年的青涩学子,如今已步入了耄耋之年,而那些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英雄的记忆,也随着时间的流转而逐渐模糊。</p><p class="ql-block">但就在我以为那段被岁月尘封的英雄史诗将永远沉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重新拾起了这段尘封的记忆。我开始意识到,那些为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与事迹,不应该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之中。</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决定将这段英雄史诗重新赋予金箔般的光泽,让它在时光的深处再次回响。这不仅是为了缅怀那些英勇无畏的先烈们,更是为了激励后人,让他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开创未来。</p> <p class="ql-block"><b>一 </b><b style="font-size:20px;">沱江少年初长成</b></p><p class="ql-block">1913年10月29日(旧历),当第一片银杏飘落沱江时,闻化鱼降生于内江县高梁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十六载寒窗,这个聪慧少年在16岁读高小三年级那年,以优异成绩提前考入内江县立初级中学。1932年秋,闻化鱼中学毕业后,先后在高梁黑神庙、凌家场、观音滩小学任教。1936年,应聘到内江县城第一小学任教。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将生命熔铸于革命洪流。</p><p class="ql-block">1937年初,闻化鱼被党组织派往自贡,恰逢川康盐务局招考职员,闻化鱼应试后被聘为税井科录事,便以此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从中发展了进步青年黄世元(后改名黄友凡,解放后曾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等入党,抗日战争爆发。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日胜利而斗争”的伟大号召,提出了十大救国纲领。闻化鱼和黄世元(即黄友凡)等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带领事先成立的“抗日军训队”分头深入到工厂、学校、机关、街道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方针政策。</p> <p class="ql-block">闻化鱼和黄世元等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战友世元、万全敬赠闻化鱼远别纪念。</p> <p class="ql-block">前中闻化鱼,右张丹书,后左黄世元,后右王万全。</p> <p class="ql-block">黄世元(黄友凡)1938年送闻化鱼等同志出征时写的诗如下:</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送闻化鱼等同志出征</b></p><p class="ql-block">一颗,两颗,三颗肉的炸弹,预备着运上前线。</p><p class="ql-block">为要打击侵略者的疯狂,将它抛向敌人的营盘。</p><p class="ql-block">先头走着吧,朋友!我决定跟在你们的后面。</p><p class="ql-block">如今民族在死亡线上喘息,</p><p class="ql-block">几十年的血债谁不想讨还?</p><p class="ql-block">父亲,爱人哪管得住战士的雄心!</p><p class="ql-block">故乡早已失掉了旧日的蜜甜。</p><p class="ql-block">别顾惜身边的武器吧!</p><p class="ql-block">“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钱!”</p><p class="ql-block">暂别了,民族卫士们!</p><p class="ql-block">握一回亲热的手,道一声:“战场再见!”</p><p class="ql-block"> 世元敬题</p><p class="ql-block"> 2.15于盐井</p> <p class="ql-block">上图 闻化鱼烈士1938年春自题“貌若有丈夫气,而处境实如一弱女子,唯奋斗以求存,不残忍而助桀,是为鱼”。</p><p class="ql-block">这段自题不仅表达了他的人格特质和革命信念,还揭示了他在革命斗争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和应对策略。他的精神品质和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二 <b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救国有作为</b></p><p class="ql-block">1938年,闻化鱼奉命赴蓉,在中和场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不久,他介绍了内江籍青年张丹书、谢若英入党。1938年10月,党组织派闻化鱼回内江,任中共内江县特别支部书记,他以《内江日报》副刊编辑和沱江附小教师的职业为掩护,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p><p class="ql-block">闻化鱼按照上级指示,积极发展进步青年入党,很快党组织得以发展壮大。1939年春,中共内江县特别支部改建为中共内江县委,闻化鱼任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为扩大抗日救亡运动宣传的影响,闻化鱼参加并积极指导了“兴华救亡歌咏话剧社”和“内江孩子剧团”工作。他专门为“兴华救亡歌咏话剧社”编写了剧本《如此一家》,并扮演剧中主要角色。“兴华剧社”和“孩子剧团”在闻化鱼、谢若英的关心和支持下,逐渐发展壮大,演员们的热情越来越高。可是,正当“兴华剧社”和“孩子剧团”的抗日宣传活动轰轰烈烈开展之时,国民党假抗日真内战的面目暴露,以莫须有的罪名强行解散了“兴华剧社”和“孩子剧团”。</p><p class="ql-block">1939年夏天,资本家联合起来,在上南街成立了一家暑衣厂,他们雇佣了许多服装行业工人,专为国民党军队生产服装。这些资本家贪得无厌,残酷剥削和压迫工人。闻化鱼知道后,非常气愤。他为工人写诉状送法院,经过斗争,最后获得了斗争的胜利。在此过程中,县委吸收了4名工人积极分子入党,连同暑衣厂原有3名党员,正式成立了内江城区手工业工人的第一个党支部。</p><p class="ql-block">为进一步把工人组织起来,闻化鱼帮助他们集股建立起自己管理的缝纫生产合作社,开办了工人民众夜校。夜校不仅提高了工人的文化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阶级斗争觉悟,有几名青年加入了党组织。</p><p class="ql-block">1939年,香港《南华》《天演》两报报道香港反汪罢工工友斗争的消息传到内江,缝纫合作社的社员在共产党员胡玉林等人的倡议下,凑集10元钱寄往重庆《新华日报》,援助香港反汪工友。闻化鱼为工人起草致香港反汪工友的信。1940年2月17日,重庆《新华日报》以《内江一群工友献血汗工资,发扬工人互助精神》为题,全文刊载这封信。他还团结新闻界人士建立了“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内江分会”,借用协会和《内江日报》阵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真相,扩大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闻化鱼在内江工作一年多,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革命活动、工人运动很有生气,抗日宣传轰轰烈烈。闻化鱼引起了敌人的注意,特务经常跟踪他。1940年初,根据上级指示,闻化鱼离开内江,先后在荣县、宜宾中心县委任职。</p><p class="ql-block">1945年5月,闻化鱼调重庆《新华日报》报社工作。</p> <p class="ql-block">三 <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全面内战。2月28日,国民党军警突然出动,包围、搜查中共四川省委和《新华日报》报社,软禁人员、抢劫财物,并强令《新华日报》停刊。闻化鱼和报社的同志团结一致,据理力争,坚持工作,直到印完最后一张报纸,才于3月7日搬离去了延安。</p><p class="ql-block">闻化鱼到延安不久,随同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渡过黄河到晋绥边区,任中央城市工作部举办的青训班教务主任。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进攻。1948年6月,闻化鱼随中央组建的“四川干部队”回川开展游击战。后闻化鱼被分配到湖北均县任中共均县县委宣传部部长。</p><p class="ql-block">闻化鱼到均县任职不久,解放军主力部队根据上级指示转移。1948年9月1日,反动派突然攻打县城,来势凶猛,眼看县城将被攻占,闻化鱼带领一支队伍阻击敌人,机智沉着地掩护县委机关和群众撤退。为了不暴露县委机关,他主动响枪,将敌人引向自己。当大家已安全撤退后,闻化鱼却在转移的激战途中,不幸被俘。</p><p class="ql-block">反动派将闻化鱼强行带入一间屋子里严刑逼供,妄图从他口中得到县委机关转移所在地。可闻化鱼始终神态自若,一言不发。恼羞成怒的反动派,竟然用刀剜去闻化鱼的左眼、割他的鼻子耳朵,鲜血染红了他的全身,他仍坚贞不屈。最后,闻化鱼被敌人乱刀肢解,壮烈牺牲,时年35岁。</p><p class="ql-block">解放后,为纪念闻化鱼等烈士,均县县委和人民在县城为七位烈士建合葬烈士墓,立纪念碑,墓碑的两侧写着两行大字:“烈士英名垂不朽,人民功臣永流芳”。</p> <p class="ql-block">闻化鱼牺牲后,战友们在他墓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后丹江口修建水利工程,烈士墓迁至金岗山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由于闻化鱼参加革命后化名为张子英,缘此,墓碑上镌刻的是张子英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墓碑上写着:张子英,男,原名闻化鱼。 籍贯 四川省内江县高粱镇。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任中共四川地下县委书记。1948年9月1日在均县小茯岭被俘,敌人挖去他的眼、耳、鼻。最后用乱刀把他砍死。</p> <p class="ql-block">丹江口金岗山烈士陵园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建设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群、纪念广场、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墓群、丹江口市烈士英名录、浮雕等纪念性建筑物,是湖北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左一为张子英烈士墓碑</p> <p class="ql-block">左一为张子英烈士墓碑</p> <p class="ql-block">烈士陵园正门</p> <p class="ql-block">烈士陵园简介</p> <p class="ql-block">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烈士陵园简介</p> <p class="ql-block">革命历史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丹江口市烈士陵园作为红色革命遗址,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让红色基因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将今日制作的如下视频献给烈士闻化鱼及所有未能等到新中国黎明的英魂 !</p><p class="ql-block">你们活着的证据是每一朵自由开放的花,每一盏平安亮起的灯。</p><p class="ql-block"> 彭兆琪</p> <p class="ql-block">闻化鱼烈士永垂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