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思维与情感的碰撞——《枫树上的喜鹊》教学反思

扎根树人

<p class="ql-block">  《枫树上的喜鹊》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描绘了“我”与枫树上喜鹊一家的美好互动。在教学实践后,我有诸多感悟与反思,希望借此优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的互动环节惊喜连连,在读词语说句子的游戏中,同学们的表现十分出彩。起初,有同学能用三个词语连成句子,随着游戏的推进,大家的思维愈发活跃,其他孩子渐渐变成用六个词、七个词造句 。靖喆、秋沐甚至把八个词语全部串联在一起,编成了一段话,乃至一个完整的故事,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碰撞,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与逻辑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对喜鹊一家的喜爱。我先通过充满感情的范读,为学生营造温馨美好的课堂氛围,随后鼓励学生自由朗读,圈画文中描写喜鹊的语句。在精读环节,对于“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唱歌,一会儿教他们做游戏,一会儿教他们学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这一关键句,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想象喜鹊阿姨耐心教导孩子的画面,体会喜鹊家庭的温暖,并展开想象,喜鹊阿姨还会和喜鹊弟弟发生怎样的故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引导学生想象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对话时,课堂更是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想象着喜鹊阿姨温柔的叮嘱,喜鹊弟弟撒娇的回应,那些天真烂漫的对话内容,让我看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还有想象喜鹊阿姨给喜鹊弟弟喂虫子的情景,学生们绘声绘色地描述,有的说喜鹊弟弟张大嘴巴“叽叽喳喳”要吃的,有的形容喜鹊阿姨小心翼翼递上虫子,画面感十足,趣味盎然。</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意识到一些不足之处。在生字教学环节,虽然我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形声字归类等,但部分学生对于字形复杂的生字掌握得不够扎实,像“姨”“游”等字,书写时容易出错。这说明在识字教学中,我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还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到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