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1975年毕业于贵州大方一中,是张宗碧和唐华清老师的弟子。大浪淘沙,师生又于上世纪80年代相聚在毕节市七星关区,不仅如此,我们七五届工作生活在七星关的一大批弟子与恩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不幸的是,张宗碧老师于2024年6月4日永远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爆发疫情的2020年4月,老师在南山邀弟子们相聚,我们戴口罩,用公筷,开启了难忘的三年抗疫时期;后来,海南越冬的同学归来,老师设宴欢迎,唐老师还热情洋溢的致辞欢迎,场面十分温馨,至今令人难忘。在过去的日子里,尤其是我们的天命之年和退休后,师生情为主题的活动成为常态。春天已过去一半的时间,离夏日阳光又有多远呢,可这种场景却很难再现。斯人已逝,人生不可重来。随着时光的流走,老师祭日的临近,又勾起了我心中对老师的无尽怀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黄土地上的耕耘者</b></p><p class="ql-block">张宗碧,祖籍重庆,1941年农历正月初六生于重庆市磁器口,自打呱呱坠地,就成为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酿造世家“聚森茂”民族资本家的大小姐。张老师性格外向,热情奔放,心直口快,自尊自立,自强自信,5岁离家求学,就读重庆树人小学,后来考入了重庆八中,打破解放初期唯成份论的限制,长大后立志坚持考大学用知识报效祖国,1958年考入贵州大学数学系。大学期间,热心公益事业,成为贵州大学的播音员,数学系学生会文娱委员,待人热情,坦诚,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求学年代,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但学习刻苦,勤奋努力,收获了人生中的爱情,他的白马王子就是与之从重庆携手南下贵州求学,重庆永川(区)的唐华清老师。</p><p class="ql-block">经过四年的艰苦学习,雄鹰即将展翅高飞。1962年大学毕业,学校征求他们的毕业意向,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毅然主动向组织申请到艰苦的黔西北乌蒙山区工作,奉献祖国的教育事业,哪里艰苦哪安家,唯一的请求是,将两个人分配到同一个地方。于是这对恋人被分配到了穷乡僻壤的大方—中。</p><p class="ql-block">大方位于黔西北中部,地势高寒,气候冷凉,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文化教育十分落后。60年代期间,他们这批受过高等教育的莘莘学子来到这个穷乡僻壤,极大的提振了大方一中的教育教学,以及大方县的教育事业发展。60~70年代,大方一中出现了一批包括张老师,唐老师在内的优秀老师,为大方一中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关于这段历史及对这些教育教学的佼佼者,在此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来到大方的张老师21岁,风华正茂。那个时候,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电,就在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没有自来水,冰天雪地到校外的关水井(以水井命的地名)去提,去挑,不怕吃苦。学生生活困难,张老师倾囊相助;学生学业不进,就无偿补课;学生学习有问题,就坚持家访;学校有需要,指挥到哪您就到哪,张老师当过班主任、学校电影放映员、教务员、工会负责人等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赤城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安居乐教,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而淡薄名义,深受学生,家长,领导和老师的欢迎。三尺讲台伴青春,张老师在大方一中一干就是22年。</p><p class="ql-block">数学的抽象性体现在它抛开现实事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特性,仅保留其量的关系和空间的形式。逻辑思维性非常强,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张老师思维慎密,逻辑性强,循循善诱,总能把知识较好的传授给学生,数学是她的一张名片。提及张老师,大方的教育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作风泼辣,学生对她又爱又怕。然而严师出高徒,她的得意门生,事业有建树,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情系乌蒙,比冀双飞</b></p><p class="ql-block">1983年因为工作优秀,被调到毕节地区教育局从事数学教研工作,直到2000年退休。17年间,兢兢业业,亲历亲为,深入城市和各乡村,任劳任怨,取得了一个个成绩,获得国家、省、市、县的多次表彰,主持的重要课题《目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被评为全国“九五”目标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为黔西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奉献。</p><p class="ql-block">唐老师和张老师因共同的志向与贵州大方结伴而行,又因事业的上升和工作的需要相继调到黔西北政治文化中心的毕节市七星关区(当时称毕节县)。唐老师先在毕节一中,后调到毕节地区教育局工作。唐老师的专长和个人能力在这里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因工作突出而担任毕节市教育局副局长,并于新千年后退休。</p><p class="ql-block">唐老师人退心不退,依靠数十年教育战线的丰富阅历和亲身实践,担任毕节市关工委副主任,继续发挥余热。中国关工委组织和依靠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简称五老)开展工作,大力弘扬“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p><p class="ql-block">两位老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贵州黔西北的教育事业,也因卓越的成绩而出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皇上爱长子,每一个老师都是皇帝</b></p><p class="ql-block">张老师来到大方一中,勤奋努力,刻苦专研,在经过较短时间的准备后,于1964年正式接任教学工作并担任班主任。张老师接一个班,唐老师接64级的另外一个班。</p><p class="ql-block">老师视黔西北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情系乌蒙大地,三尺讲台献青春,老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钟爱的事业。其从教的一生,辛勤耕耘,挚诚奉献,洒下辛勤的汗水,深夜阅卷,迎来黎明,走过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弟子换了一茬又一茬,数不胜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老师可能记不起每一个他们教过学生的名字,但数十年来,他们视大方一中64级为他们的第一个儿女。十月怀胎,当朝思暮想的新生命诞生,他们的妈妈有几多喜悦,是多么的高兴,以至于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我们大方一中七五届在毕工作生活的弟子,是通过老师而结识这批师哥师姐的,也在这种交往中建立了友谊,可以说我们师出同门。他们有涂明元,谢大昌,余建华,吕江华,刘以秀,熊庆寿,陈道友等。师恩如山,老师的恩情最难忘。最令人感动的是,唐老师退休60岁之际,这批64级同学将老师接到大方,为恩师祝寿;唐老师70寿诞,这些昔日学子又相约毕节市七星关祝寿。唐华清老师80寿诞在毕节市七星关举办庆典,这些师兄师姐又远道而来,汇同我们七五届弟子们一道为老师庆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弟子永远是老师的骄傲</b></p><p class="ql-block">张老师是一位扎根黔西北毕节的教育工作者,根在巴蜀,情倾乌蒙,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是受人尊敬的老一辈的知识分子。教育可以兴国,老师深知这个道理,数十年用自己的心血践行对第二故乡的热爱。而且中国人的这种师生情及理念会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个班级是老师大方一中从教的后期弟子,在数十年,尤其是新千年来,老师对弟子的种种期盼,喜形于色之心让人感同身受。每一个老师都希望学生有出息,每一个弟子也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老师,尤其是对自己成长有特殊帮助的老师。若干年以来,许多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同学相继来到毕节市七星关区,有专程的,有顺道的,主要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老师,增进昔日的友谊。这其中,有事业建树的姣姣者,也有默默无闻的大多数。只要到了老师这里,没有贫富悬殊,总是以礼相待,甚至是超乎寻常的规格。每一次师生重逢,老师流露出的情感写在脸上,喜在心间,印象是那么的深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良师益友</b></p><p class="ql-block">相遇是缘。张老师是我们的恩师,雏鹰展翅飞翔后,很难回到昔日的巢穴,然而我们又在第二故乡重逢再相聚,这是前世修来的缘分。</p><p class="ql-block">新千年到来,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到了天命之年。人生最重要的奋斗时期在35~45岁,到了这个节点,奋进的各种欲望逐渐降温,事业已成为昔日黄花。在经历了各种曲折离奇和磨难之后,忽然间回想起同学友谊的单纯和美好,甚至幻想回到过去的时光。以某次偶然的因素和时间节点,触发了大方一中七五届高中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同学的大团圆。</p><p class="ql-block">在谢大钊同学的不懈努力下,在毕同学建立了联系,并于之后又与在大方工作生活的部分同学建立了横向联系。少年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时此刻,我们已奔天命之年。有人说毕节的同学真幸福!这主要是缘自有两位老师的呵护。张老师,唐老师成为了我们的良师益友。</p><p class="ql-block">张老师性情开放,尤其擅长秧歌和京戏,样板戏段子开口就来。每一次相聚,尤其是老师主导和尽地主之谊,张老师总是精心策划,歌声笑声不绝于耳,充斥其间,舞蹈精彩纷呈,张老师字正腔圆的京戏将聚会推向高潮,迎宾山庄充满了欢笑声。唐老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谈吐不凡,深受同学们的爱戴与尊敬。可以说师生之谊山高水长。然而,顽皮的同学私底下称呼张老师叫“老奶”,说“老奶”的舞姿尽显妖娆。张老师听后不怒反喜。她将谭文娟称为“开心果”,将杨哲秀称之为“米老板;将李华同学称为“小棉袄”。同学们也以种种方式表达对老师生活的关爱与敬重。新千年以来,乃张老师晚年最快乐的时光,在同学们的相伴下度过了幸福快乐的最后日子。</p><p class="ql-block">张老师是个严师,但晚年中的她却是位慈祥像母亲一样的人,予以同学们各种关心。我们经常都会喝上她的桂花酒,送给我们的豆瓣酱,以及家传酿造的毕节市知名品牌的“聚茂源”酱油。</p><p class="ql-block">自大方一中七五届高中40周年同学聚会以来,师生相约并相继到过大方将军山下的高成会同学家,海马宫彝寨中的李孝华家,并将之称为数十年后的家访。师生谊,同学情的延续,让人沉醉其间,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最后的诀别</b></p><p class="ql-block">2023年秋季,在胡光华同学的陪伴下,陈虹同学携夫君范志祥先生造访七星关并探望老师,在此之前,张老师已诊断为胃癌中晚期,但是二位老师以隆重的礼仪欢迎弟子和客人,这也是张老师最后一次招待嘉宾,也是师生之间的最后一次露面。在此之后的2024年,毕节市七星关同学为数不多的聚会,张老师也没有参加,一种不祥的预感隐隐向我们袭来。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我们深感震惊,也无不为之感到惋惜。可是这种事情根本不好开口问,唯有为老师祈祷,愿老师平安健康,化险为夷。我们也在静静的等待,希望创造奇迹。</p><p class="ql-block">经历各种痛苦的煎熬和抗争,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经张老师许可,安排了与亲人见面,准允我们这些学生探望,这也许是再好不过了。消息在同学之间弥漫,我们在毕及大方的同学相约乘动车前往贵阳,又乘出租车前往龙里的贵州省中草医院探望张宗碧老师。我们既感到有些激动,又觉得紧张。在我们到达医院时,一些在贵阳生活的同学已于之前前往医院探视过了。我们这帮七五届弟子,共有二十余人前往探视,64级部分弟子也前往医院看望。</p><p class="ql-block">张老师身体憔悴,消瘦,已不能说话,获悉弟子们前去探望,她十分高兴。躺在病床上脸朝向大门,面带微笑,向我们一一点头示意迎接我们。见到老师是一种复杂的心情,只是与之前的想象有些不同,气色红润,原来,为迎接我们,已作了医疗准备措施,张老师在弥留之际,将自己最美的笑容留给了我们。探视不宜久留,我们告别老师,此时的她眼眶含泪,用不舍的眼光向我们告别。看见老师的目光,我也情不自禁轻轻的拉住了她伸向我的手…没想到,这成了师生最后的诀别。</p><p class="ql-block">2024.6.4日,敬爱的张老师不幸因病辞世,离开了人间。</p><p class="ql-block">生我者父母,教我者老师。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要经历无数位老师。许多老师会消失在你的记忆中,然而有那么一些老师,即使逝去多年甚至是更久,但他在你的记忆中永存。恩重如山师魂在,功高似海范长存。随着时光在指间游走,我不时都会回想起逝去的往事,师生间的这场交集,她的音容笑貌又会浮现眼前。在张老师去世周年之际,谨以本文追忆敬爱的张宗碧老师,感恩所有为我负出的人民教师。</p><p class="ql-block">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p><p class="ql-block">敬爱的老师,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2025.3.25于毕节市兰苑花园</p> <p class="ql-block">以下为张宗碧,唐华清老师与同学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大方一中七五届高中同学祭奠张老师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档案:陈宗屏,彝族,贵州大方(六龙)人,1957年生,1975年毕业于大方一中,同年上山下乡,经历过知青生活,恢复高考于1978年招生考入贵州农学院,从事农业科技工作,1989~1991年纳雍县扶贫,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先行者。爱好文史,贵州省先进农业工作者,毕节地区科技兴农先进工作者,贵州省烟草学会会员,毕节市老科技协会会员,获省地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多篇,《大方文艺》《大方报》等发表作品,出版《这帮六龙人》合著;与人合编《六龙那些事》于国庆出版。</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