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后世为何极少提倡读《管子》</p><p class="ql-block">苏怀亮</p><p class="ql-block"> 在提倡读古代典籍时,常常会提到儒家《论语》《孟子》,道家《老子》《庄子》,还有就是《墨子》《荀子》《韩非子》。而很少甚至几乎看不到提倡读《管子》。这是为什么呢?在中国古代典籍的推广中,《管子》确实较少被提及,这与它的思想特点、历史际遇以及文化传统的选择性传承密切相关。翻阅了以往好多关于《管子》研究的资料,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p><p class="ql-block"> 一、学派归属模糊,难以被单一传统吸纳</p><p class="ql-block"> 1. 非典型学派代表《管子》融合法家、道家、儒家、阴阳家等多派思想,内容庞杂,缺乏明确的核心哲学体系。相比之下,《论语》《孟子》是儒家“修齐治平”的典范,《老子》《庄子》是道家“自然无为”的象征,而《管子》的综合性反而使其难以被归入某一学派的主流叙事。</p><p class="ql-block"> 2. 未被纳入儒家教育体系 自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典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核心教材(如四书五经),而《管子》因学派归属不明,未被纳入科举考试的经典体系,逐渐淡出主流教育视野。即便是法家色彩浓厚的《韩非子》,也因其思想逻辑的尖锐性被部分士人研习,而《管子》的实用性内容(如经济政策)则缺乏类似的传播动力。 </p><p class="ql-block"> 二、文本复杂性与实用主义倾向1. 内容庞杂,阅读门槛高,《管子》现存76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天文、农业等领域,许多篇章(如《轻重》《地员》)包含具体政策和技术性论述,缺乏《论语》《老子》那样的简洁哲理或寓言故事,普通读者难以提炼核心思想,传播性较弱。2.偏向“治国之术”而非“修身之道” 古代典籍的推广往往侧重于伦理教化(如儒家)或人生智慧(如道家),而《管子》的核心是“富国强兵”的实用策略(如《牧民》篇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其受众更多是执政者而非普通士人。在传统社会中,这类“帝王术”常被视为统治者的秘传之学,而非大众读物。</p><p class="ql-block"> 三、历史际遇与学术评价的波动</p><p class="ql-block">1. 汉代后的边缘化 尽管《管子》在汉初黄老之学盛行时备受重视(如司马迁称“读管氏书,详哉其言之也”),但汉武帝后儒学独尊,其地位逐渐下降。唐代虽被列为“子部”重要典籍,但始终未跻身核心经典行列。</p><p class="ql-block">2. 被质疑为“伪书”的争议。 由于《管子》成书年代跨度大(战国至汉初),内容混杂,宋代以来学者多质疑其非管仲亲著,甚至认为部分篇章“驳杂不纯”。这种“真伪之辩”削弱了其权威性,而《论语》《孟子》等经典因传承清晰,更易被接受。</p><p class="ql-block">3.现代学术的重新发现。 《管子》的经济思想(如市场调控、货币理论)和法治主张在近代被重新挖掘,但其价值长期被忽视。直到20世纪后半叶,学界才逐步重视其思想史意义,但大众认知仍滞后于学术研究。</p><p class="ql-block"> 四、文化传统的选择性记忆。</p><p class="ql-block">1. 儒家正统的叙事主导 儒家文化长期主导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构建,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伦理体系,而《管子》中“法、术、势”结合的治国理念(接近法家)与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存在张力,导致其被主流话语淡化。</p><p class="ql-block">2. 道家与法家的“极端化”标签。道家以《老子》《庄子》的玄远超脱闻名,法家以《韩非子》的冷峻权术著称,二者因思想鲜明更易被标签化传播。而《管子》的“中间路线”(如道法结合、礼法并用)反而显得特征模糊,难以被简化宣传。五、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断层1. 通识教育的侧重偏差 现代国学普及多聚焦于儒家经典(修身)、道家智慧(处世)等“普适性”内容,而《管子》的治国方略、经济政策被视为“专业性”知识,受众局限于历史、政治学等领域,大众传播动力不足。</p><p class="ql-block">2. 缺乏通俗化诠释。《论语》《老子》等典籍有大量注释、白话解读甚至“心灵鸡汤”式改编,而《管子》的解读门槛较高,缺乏深入浅出的通俗化作品,进一步限制了其传播。结语:《管子》的价值与当代意义。尽管《管子》未被广泛提倡,但其思想价值不容忽视:经济思想的超前性:如“轻重之术”对市场规律的探索,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的雏形。政治哲学的综合性:主张“礼法并用”“因势利导”,对现代治理仍有启示。实用主义的智慧:强调“以人为本”“富民强国”,超越学派之争。随着学界对多元思想的重新审视,《管子》正逐步回归公众视野。它的“冷遇”恰恰提醒我们:传统文化传承中可能存在“以偏概全”的盲区,而重新发掘这类典籍,或能为当代社会提供更丰富的思想资源。以上是学界对于《管子》为何极少甚至没有提倡的理由的解读。 </p><p class="ql-block"> 这些理由或原因总体上是对的。但我在阅读中发现,该书的中心思想是谈“如何治国”的。这个主题就决定了读者或听者不是普通老百姓,甚至也不是下层的小官吏,而是直接对君王皇帝和大臣的。全书都是讲如何治理国家,讲君王、大臣应该如何如何,不可以如何如何。好的君王是怎样的,不好的君王是怎样的。国家的兴盛强大和衰败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君王的贤明智圣和昏庸无道。语言直接了当,不绕弯子。如此一来,底层士子即底层读书人读了该书之后,必然会拿书中所讲与现实进行对比。一对比,就会对当今的君王以及社会现状有了基本的评价。特别是哪些读书人,就会对统治者的恶行进行批评甚至抨击。对于统治者来说,最担心最害怕的就是百姓大众的明理明鉴。一旦明理明鉴,就会洞察其施政表面背后的本质。所以,这是不被提倡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就曾明确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代统治者大抵都是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