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3.22号清晨,我们长城户外群一行共37人,向河北易县出发。</p> <p class="ql-block">下午1点左右我们到达清西陵,今天景区举办自行车越野赛暨太行步道徒步暨满族风情大庙会综合活动,我们到达时间晚,没有看到早上开幕的盛况,我们这个团队自己完成了太行步道徒步,主办方也给我们发了完赛证书,凭证书可以免除门票游览清西陵、狼牙山、易水湖景区。✌</p> <p class="ql-block">清泰陵,位于清西陵内,是雍正皇帝的陵墓,建于清雍正八年至清乾隆元年(1730—1736年),占地面积8.47公顷,是清西陵中的第一陵,内葬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p><p class="ql-block">清泰陵在清西陵中的建筑年代较早、规模较大、风水格局较为完整。清泰陵建筑以一条2500米长的神道为中轴,由南向北错落有序排列着单体建筑74座。清泰陵无论是选址,还是规划布局,都是雍正年间国家繁荣与稳定的写照,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辉煌时代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五孔桥</p> <p class="ql-block">神道是陵寑建筑的中轴线。泰陵神道自大红门外的五孔桥开始,直至宝顶,全长五里,神道路面宽十一米,由青砖铺墁,上砌条石三道。墁地砖之下,还砌有一卧一立两层青砖,再下面是一尺五寸厚的路基,由白灰、白矾、糯米粥混合浇筑而成。 </p> <p class="ql-block">三架石牌坊既属于清泰陵,又是整个清西陵威严肃穆形象的象征。其中一架居中面南,两架稍后,分朝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构成一个宽敞的方形广场。这种格局在中国现存帝王陵墓中是少有的。</p><p class="ql-block">三架石牌坊大小相等,建筑形式相同,每架高12.75米,宽31.85米,均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形式。全部以青白石料雕成,采用仿木结构的手法,不用铁活,构件之间采用卯榫对接形式,并仿木构建筑雕刻楼脊、瓦垄、勾滴、斗拱、额枋、雀替等,楼顶为最高等级的庑殿顶式。坊身高浮雕的龙、凤、狮、麒麟和浅浮雕花草、龙凤等图案相结合,造型生动,雕技精湛。</p> <p class="ql-block">大红门是清泰陵的门户,也是清西陵的总门户。建筑形式为单檐庑殿顶,面阔34.8米,进深11.35米,高13.3米。整座门系砖石垒砌,油灰灌浆,异常坚固。顶覆黄色琉璃瓦,周身红色,3个拱式门洞,3对合扇门板,每扇门板高4.5米,宽2.3米,各扇门钉为封泡铜圆帽钉,横竖各9行,共81个。大红门前有獬豸一对,通高3.15米,基座长2.2米,宽1.57米,高1.57米,意在避邪并以其忠直勇猛而护卫着帝后的陵寝。</p> <p class="ql-block">圣徳神功碑楼坐于神路正中,建筑形式为四面辟门,重檐九脊歇山顶,黄琉璃瓦。楼内中间有一对高大的赑屃驮着石碑,碑高13.2米,宽2.25米,厚0.6米,碑身阴刻满、汉两种文字颂扬雍正皇帝的功德。</p> <p class="ql-block">华表又称擎天柱或蟠龙柱,通高13.1米,柱身八边形,边长1.11米。 四根华表分列大碑楼外广场四角,底座为八角莲花须弥座,柱顶分别蹲踞石雕蹲龙一尊,传说名曰望天吼,两个面南,两个朝北,寓意“盼君来、劝君归”。</p> <p class="ql-block">石望柱,青白石制作,须弥座,柱身六边形,周身浮雕如意祥云,矗立在石像生之前,起引领作用,表示仪注。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像生作为陵寝建筑组群的一部分,其配置并无定制。在修建清泰陵时,因为风水的原因而未设置。清乾隆十三年(1747年),乾隆皇帝从礼制和孝道的考虑,在清泰陵七孔桥北添置五对石像生,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和文臣武将。</p> <p class="ql-block">龙凤门位于石像生之北,神道正中,其建筑形式为:三门、六柱、三楼、四壁。柱子用青白石雕成,柱顶雕有异兽望天吼。门楼顶脊、兽吻、瓦垄、勾滴、斗拱、梁枋等均为彩色琉璃件组成。四壁正面中心各嵌琉璃盘龙一条,背面各嵌琉璃鸳鸯、荷花,象征帝后共穴,永远和好。</p> <p class="ql-block">三路七孔桥</p> <p class="ql-block">神道碑亭又称小碑楼,是放置皇帝谥号碑的建筑。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覆顶,四面辟门。楼内竖赑屃驮一石碑,碑面镌刻着皇帝的谥号和徽号。</p> <p class="ql-block">隆恩门是进入陵寝宫殿区的门户,为整座陵寝引导建筑的结束处与主体建筑的开始处。面阔5间,进深2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又称享殿,是陵寝中较为重要的殿宇之一,为陵寝祭祀的主要场所。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忌辰五大祭,每月朔、望两小祭都在这里举行。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下檐重昂,上檐单翘。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上装饰金线大点金,枋心彩画是“江山一统”和“普照乾坤”。</p> <p class="ql-block">明楼宝顶前,设有石祭台一座,是皇太后、皇后及妃嫔、公主等皇族女眷祭祀的地方。祭台分上、下两个部分构制而成,上有香炉一樽居中,两侧中各有花瓶、蜡台分列,共计三种五样供品,均为用青白石雕成,故又名“石五供”。下为供座,系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宽6.43米,厚1.66米,高1.47米。</p><p class="ql-block">方城是指明楼下面的方形城台,呈正方形,长、宽各20.55米,高15.4米,台面东、西、南三面边沿上砌成锯齿状的垛口,北面砌女儿墙。</p><p class="ql-block">明楼又称庙号碑楼,建在方城顶上,为整座陵寝建筑的至高点,重檐歇山顶。楼内树圣号碑,以朱漆涂碑,碑基为须弥座,游龙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朱砂涂面,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字样。</p> <p class="ql-block">清泰陵的方城与宝城之间,有一个小院落,叫做“哑巴院”。“哑巴院”北墙上的琉璃影壁是进入墓穴的隧道口,影壁墙的下面是地宫的封口处。传说按照前代惯例,凡参与修筑墓穴封闭工程的工匠,当皇帝的梓宫(棺椁)入葬后,都需要给皇帝进行殉葬。但清朝已革除了殉葬这种陋习,又怕封闭墓穴的工匠泄露了机密。于是大臣们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叫哑巴来完成这最后一道工序。这样在完工之后即使把这些哑巴放出去,他们也泄露不了秘密。于是在陵寝即将竣工时,监工大臣们就把从全国各地选来的哑巴运到工地,让他们来完成封闭墓穴和修筑“月牙城”这地宫的最后一道工序。这些哑巴们,既不会说话,更不能识文断字,所以这是一个保守机密的好办法。为了稳妥起见,还让这些哑巴们白天休息晚上做工,使他们不分白天黑夜,整天迷迷糊糊的不知干了些什么。完工之后,又把这些哑巴发配到边关服苦役。因为“月牙城”是哑巴们修建的,所以人们又叫它“哑巴院”。在古代建筑中,通常把位于隐蔽位置的建筑部位冠以哑巴的称谓,这个小院子比较隐蔽,所以才称做“哑巴院”。</p> <p class="ql-block">宝顶外周旋绕的城墙称为宝城,宝城内上部为宝顶,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宝顶用白灰、砂土,黄土掺和成“三合土”,层层夯实,又用糯米汤浇筑,加了铁钉,异常坚固,为帝后陵寝组合群的最后一座建筑。宝顶的大小因国势兴衰和等级高低而异。 下部为地宫,地宫内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还附葬着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p> <p class="ql-block">1959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同志来西陵,见此松斜倚宝城,好似一条卧龙,故称为“卧龙松”。 </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我们前往易水湖景区。</p><p class="ql-block">易水湖,原名安格庄水库,南侧与狼牙山相连,北侧是紫荆关,西侧是五峰寨,东侧是九龙山,被称为“北方小桂林”。易水湖两侧山势嵯峨,犬牙差互,老子峰是易水湖环湖山峰的精华,山石林立,石头大多是花岗片麻岩,易水湖的最深处近50米。</p><p class="ql-block">易水湖是因远古时期在这里居住的有易氏部落而得名,他们祭祀天地、祖先,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因此易文化亦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易”字由日月组合而成,日代表阳,月代表阴,阴阳观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在易水湖沿路便可观看老子峰的“十三景”,包括上善若水、天地根、无为屏、致虚台等,这些景致由《道德经》中的诗句命名,体现的是“道法自然”“上善如水”“返朴归真”的易文化。</p> <p class="ql-block">开始攀登老子峰。</p> <p class="ql-block">天地根</p> <p class="ql-block">谷神洞</p> <p class="ql-block">无为屏,徒手攀岩😂</p> <p class="ql-block">同出门</p> <p class="ql-block">致虚台</p> <p class="ql-block">许愿池</p> <p class="ql-block">天门云梯</p> <p class="ql-block">仙人桥</p> <p class="ql-block">下山坐船返回酒店,晚餐品尝了鲜美的易水湖鱼,结束了愉快的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