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因冬季流感肆虐,故2025年3月底才再次走进晋中,完成我的平遥古城、晋祠慢游之旅。</p> <p class="ql-block">平遥,在2000多年前曾因出产陶器而命名为平陶城,因避讳北魏拓跋陶而改名为平遥,300多年前重修于康熙年间,目前是我国最早以整座县城申报世界非遗的一座古县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我们闻名入住的“光绪行宫”客栈。1900年慈禧、光绪西逃途经平遥时下榻于古城内规模宏大、建筑考究的赵举人家。后来赵家庭院改建为精品客栈,成为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的窗户</p> <p class="ql-block">平遥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保持原貌,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中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在1957年地震后,县政府揭瓦维修时发现,殿脊梁下记有“维大金大定三年岁次癸未四月日辛酉重建”的墨迹。</p> <p class="ql-block">在文庙里,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魁”字,据说这是文天祥的手书。清朝乾隆年间,平遥人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这个字,用油灯拓印下来,保存至今,真是弥足珍贵。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字少了一笔——第一笔。</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解释说,这个字少了一笔是为了让平遥人有机会考中状元,大家一起添上去。可惜的是,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所以,这个字就成了一个谜,一个充满希望和期待的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进文庙,看到这个字,我都会想起那些古代的状元们,他们的故事和奋斗精神。也许,这个字不仅仅是文字,它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平遥文庙超山书院前立有标志性的雕塑鳌头石,象征着学术上的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文庙前的牌楼</p> <p class="ql-block">云路老街不仅是平遥古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作为古城内的一个重要街道,连接着多个历史悠久的巷道和景点,包括上东门街、米家巷、城隍庙街和罗哲文路等。这些地理位置使得云路老街在游客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外,云路老街的周边环境也充满了古城的特色。它靠近云路风情街,这条风情街上汇集了平遥古城的各种风情和特色店铺,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p> <p class="ql-block">平遥城隍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牌楼、山门、戏台、献殿、城隍殿、寝宫,另有六曹府、土地祠、财神庙、灶君庙等,“诸神共居一庙,联袂同受香火”。平遥城隍庙属于道教建筑,是古代官署建筑与寺庙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建筑群体,是研究平遥古城建置布局、道教发展以及民俗风情的实物遗存 。</p> <p class="ql-block">城隍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经道教演衍成地方守护神。祭祀城隍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唐宋时加封为王,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为佑圣王,明洪武二年(1369年)加封县级城隍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轶四品”,明洪武三年(1370年)又诏令去封号。府、州、县的城隍神官品和当地主官相等,庙宇仿当地衙署规制。</p> <p class="ql-block">城隍的职能也由护佑“城池”延伸到护佑当地百姓,辨人生平善恶,以降赏罚。明代当地主官受命上任前,必须先到当地城隍庙斋宿一夜,以聆听城隍教诲。清代继承了明代的城隍典章制度。遇有大难或天旱无雨,也常由平遥知县向城隍神祈告。</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的南门城楼,始建于明代,重筑于清康熙年间。</p> <p class="ql-block">马家大院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经过同治、光绪几十年的不断修建,逐渐形成了一座宏伟精美的建筑群体。它是清代巨商马中选的故居,马中选是平遥“四大家族”之首,也是平遥首富,其家族在平遥古城中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家大院占地约9亩,由3座大院、6座小院组成,共有197间房屋。从空中俯瞰,其布局酷似一个大大的“马”字,寓意“马到成功、一日千里”。</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融合了石雕、砖雕、木雕等精美工艺,以及丰富的彩绘题材,展现了晋商文化的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院内设有总管院、书院、佛堂院等功能区域,体现了豪门起居与商贾兴衰的历史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马家大院不仅是民居建筑的代表,也是晋商传奇轶事的缩影。马中选通过经营中药堂、票号、茶庄等多个行业发家致富,并乐善好施,多次捐款捐物,得到了朝廷的嘉奖。</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马家大院的主人马中选,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故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享年84岁。他自幼聪明好学,中年科考得中举人,但未仕而投身商贾。在明清时代,全国各地出现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商帮(著名的有山、陕、鲁、徽、闽、粤、宁波等十大商帮),而山西商帮规模最大、实力雄厚。马家在事业顶峰时刻购置了平遥城的一整条巷子,取名马家巷,成为平遥当时财力雄厚的一代儒商巨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家大院与乔家大院有着深厚的亲戚关系。马中选的二女儿马蓝,嫁给了乔家大院的乔致庸。这一亲缘关系为两大家族的历史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说起山西比较有名的大院,很多人都会想到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马家大院却一点儿也不逊色这两家大院,大院的格局十分讲究,从空中俯瞰,整个马家大院就是一个“马”字形,院子一共有三座大院六个小院,取民俗“三六九”吉祥之意,以前的人十分讲究风水,在建造之前,房屋的布局就已经有了很明确的设计风格。</p> <p class="ql-block">来到马家大院,最好听导游讲解一下,才会明白房屋格局和寓意,不然走马观花,也看不懂个所以然,整个马家大院的院落共有大门八个,寓意八方进宝;小门24个,代表24节气,有着山西民居特有的古朴大气。</p> <p class="ql-block">马家大院的主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他一生乐善好施,在平遥当地口碑很好,到了中年后又开始扩大经营,投资了票号、茶庄、鞋庄、绸缎庄等,才有了后来的财富,成了平遥第一首富,在当地一直流传着“拉不完、填不满的马家地下金库”之说,可见马家当年有多富裕了,来平遥旅游的都对这里的金库印象深刻,在清朝的时候,平遥的镖局票号遍布全国,对于经济金融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马家大院一共保存了上千件文物,里面的有一个圣旨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上书皇恩浩荡四个大字,这里面的故事和慈禧太后有关,当年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难的时候,经过平遥马家大院的时候,曾经向马中选借了5000万两白银,慈禧太后不想还银子了,所以给了这样一个圣旨,意思是告诉马中选知足,银子就是捐的,也不要想着再来要账了。</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平遥第一首富的豪宅,经历若干年的时代风云,早已被很多人遗忘,低调的隐藏在青石小巷深处的深宅大院,一砖一瓦依然诉说着当年的繁华景象,因为知道马家大院的游客并不多,这儿显得格外幽静。</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最繁华的一条街是明清一条街(又称南大街或平遥明清街),位于古城中轴线上,是明清时期商业文化的集中体现,至今仍完整保留着78处古店铺遗迹。</p> <p class="ql-block">作为古城南北主轴线,明清一条街是平遥古城的核心商业区,集中了票号、钱庄、当铺、药铺、绸缎庄等各类传统行当,几乎涵盖明清商业全貌。</p> <p class="ql-block">栓马石</p> <p class="ql-block">街道全长400余米,两侧建筑均为典型的明清风格,青石板路与古店铺相映成趣,被称为“古城文化的光彩缩影”。</p> <p class="ql-block">这些字号在前店后院的有限空间内迎来送往,接洽业务,狭小的天地吸引着八方来客,吞吐着滚滚白银。晋商风流人物在“朝晨午夕街三市”的繁华中,弄潮商海,纵横驰骋,小小的商业古街,造就了一大批商业英才。</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晋商诸大院是晋商豪华的生活起居之所,那么,古城南大街则是晋商各显其能,激烈鏖战的商场角逐之地。</p> <p class="ql-block">平遥市楼,贯通平遥古城南大街南北,是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市楼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砖木结构两层过街楼建筑,面宽、进深各三间,三重檐歇山顶,孔雀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覆顶,并饰琉璃脊饰、宝刹。</p> <p class="ql-block">日昇昌票号的前身为“西裕成”颜料行,清道光三年(1823年),经理雷履泰、东家李大全将“西裕成”颜料行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取名“日昇昌”,总号设在“西裕成”颜料庄的斜对面,即今“日昇昌旧址”</p> <p class="ql-block">日昇昌旧址,位于平遥县城内西大街38号路南,北临西大街,南达东郭家巷,东西各与蔚泰厚票号、兴义隆钱庄旧址毗邻,占地面积1402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家票号 。</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作为中国金融业的摇篮,巨大数额的财富需要一个安全隐蔽的空间来存放,于是地下金库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地下金库是古代金融机构最为神秘的区域,这可是当时高度机密的场所,即使内部人员,很多人一辈子也不可能进入这个核心区域。要参观这座地下金库,必须从协同庆四院下方的一个隐蔽的通道进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座深藏在地下的金库,由10间地下窑洞组成,各个窑洞分工明确,总面积达到300多平方米。根据测算,当时可储存的黄金白银,折算成今天的人民币可达300亿元之多。</p> <p class="ql-block">金库大厅中央立有“东海龙王定海神针”龙柱,据传为平遥城中心象征,摸龙柱可增财运;墙壁雕刻财神像,寓意招财纳福。</p> <p class="ql-block">日昇昌旧址坐南朝北,包括中、东、西三院,东院是“美和居”炉食铺,西院是日新中票号,中院铺面五间,前后三进院。日昇昌票号在中国商业史和金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中国票号史、金融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日昇昌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平遥观风楼,位于平遥县衙东侧20米处,观风楼跨横街县衙外大街上下两层,第一层是砖砌高台,第二层是木构建筑,中间为砖券门洞。观风楼东侧的匾额上书“听雨楼”。站在观风楼上,衙门街景色尽收眼底。右侧即为衙门。另一侧的街景,店铺林立,一派祥和景象。</p> <p class="ql-block">同兴公镖局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105号,时为平遥名扬京城、威震全国的王正清武林大师创立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创建,其子王树茂尽得其真传且有青出于蓝之势,因而同兴公镖局创立之始就成为当时全国著名镖局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朝中叶平遥票号兴起后,平遥商业也开始步入黄金时代,票号业、商业的繁荣,必然带来了另一业的繁荣,这就是保镖业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平遥人多地少,致使许多人出外经商,当赚钱以后,总会往家捎银两,这也是镖局经常业务,也是六项的第一项。</p> <p class="ql-block">商人赚钱以后,有人会卖一些贵重的东西,他们会请有武功的人来护送银两或物品,但不论接什么样的镖,一定要当面点清,手续办妥。</p> <p class="ql-block">商业的迅速发展,使许多人成为大老板、大官员,太多的金银招来了太多的危险,他们便请有武功的人到身边陪同,以保护自己。</p> <p class="ql-block">同兴公镖局是由平遥南良庄人王正清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创建。王正清时为名扬京城、威震全国的武林大师,其子王树茂尽得其真传且有青出于蓝之势,因而同兴公镖局创立之始就成为当时全国著名镖局之一。</p> <p class="ql-block">华北第一镖局介绍了清代中叶华北地区保镖行业中的三位杰出人物,即神枪王正卿、铁腿左二把、形意拳名家戴二闾三位镖师生平事迹以及三位镖师所在镖局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县衙的主要建筑均有楹联,如大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二堂楹联“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p> <p class="ql-block">衙门内,沿中轴线自南而北有仪门3间 、牌坊1座 、大堂5间 、宅门3间、二堂5间(明代匾额名" 忠爱堂")、内宅5间、大仙楼3间。仪门外之东西厢窑(房)各7间为赋役房。</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市楼</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处,北齐重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内有2000多尊彩塑,是《黑神话•悟空》的拍摄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建筑,历遭一千数百年的风雨兵灾之患,庙貌渐即倾圮,虽然历代皆有修葺,但到元末,已到了“殿楹损壤,厅廊倾颓”的地步。因此,明朝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道光、宣统年间都曾大规模地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已全为明代和清代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它们继承了中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坐北朝南,庙群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内分东西两大部分。双林寺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双林寺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备受海内外识者交口称誉,说他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浑身是力,身如强弓等等。</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飞檐</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五百菩萨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窗台和门两侧还塑有供养人像三十多尊,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写实,他们的衣冠饰物是研究明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可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释迦殿影壁墙后塑一座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观音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与背景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具有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太原西南25公里的悬翁山下,是我国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最早是祭祀晋国开国诸侯姬虞。晋祠不仅是祭祀场所,更是集建筑、雕塑、牌刻的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 。</p> <p class="ql-block">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建祠宇,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 </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天保年间(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均福堂、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这个时期。自高洋以下皆续有修缮。</p> <p class="ql-block">宋朝,宋仁宗赵祯于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 </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修鱼沼飞梁。</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p> <p class="ql-block">晋祠布局的形成受到儒释道的影响,南北朝以后,佛教的庙宇开始拥入晋祠,道教的殿堂也依祠而建,并在明清两代达到高峰,形成儒释道共处一祠的格局。 </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布局充分体现了它的建造发展历程,圣母殿(当时的唐叔虞祠)的确立最晚在五代时期确立,随着晋祠文化主题的变化,圣母祭祀成为又一主题,直到明朝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至鱼沼飞梁和圣母殿为轴心的建筑群已经建成,同时,祠内道教民间宗教建筑也发展起来占据了主轴线的南北两侧,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晋祠最南端佛教建筑奉圣寺一组建筑也被纳入晋祠。至此晋祠的布局确定了。</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位于最中心、最显要地位,左有青龙(善利泉),右有白虎(难老泉和长道),前有汗池(鱼沼),后有丘陵(悬瓮山)的“龙穴”之位。与它一线建筑都是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揭示出建筑文化的底蕴。同时这一组建筑结构雄伟,以艺术价值高而著称,是晋祠建筑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离圣母殿最近的是鱼沼飞梁,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十字形桥,据历史考证鱼沼飞梁与圣母殿是同时建成的,可见当时圣母殿的规模非常宏大。</p> <p class="ql-block">穿过钟鼓楼是对越坊,俗称牌楼。“对越”二字是宣扬报答之意.这就在礼制上为对越坊做了极好的文化注释。</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周边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山西督军府,坐落于太原市府东街,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曾历经多次变迁。在北宋之前,这里曾是晋文公重耳的庙宇。北宋初年,大将潘美镇守河东,此处便成为了帅府。</p> <p class="ql-block">后来,这里又改名为并州府衙门,这一名称在金代得到了沿用。</p> <p class="ql-block">到了明代,山西布政司的建立标志着省级政权的形成,省府衙门便设立于此,并被称为“巡抚衙门”。</p> <p class="ql-block">清代时期,这一名称得到了保留。到了民国五年(1916年),由于各省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督军”,因此这里被更名为督军府。</p> <p class="ql-block">现今,这里保留了大量的民国建筑遗存。1949年4月24日,随着太原的解放,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并将省府的办公地点设在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直至2017年9月1日迁出。如今,这里已经依托古建筑建立了晋商博物院,并在2021年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坊,迎面便是二门,又称“仪门”。这里是官员们进衙门办事时的必经之地,他们会在门前驻足,整理衣冠,以示庄重。这座门在民国时期曾经历翻修,门洞上方还保留着西洋雕塑,彰显了那个时代的建筑特色。而门额上的“鉴往剔来”匾额,则是民国时期山西省主席赵戴文的亲笔题字,意在告诫人们要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并对未来保持敬畏之心。遗憾的是,这个门在建国后因道路扩建而被拆除。不过,两旁的一对石狮子,虽历经沧桑,却依旧是清代咸丰年间的原物,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东花园,作为民国时期山西省督军阎锡山的私宅,至今仍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西花园</p> <p class="ql-block">此次慢游我又一次感受到山西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受山西的历史和文化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