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是我和儿子在墨尔本旅行的第三天,因为前一天参加小火车一日游,看完小企鹅归巢回到酒店已经很晚了,20日这一天我们就安排得很轻松,在墨尔本市区逛逛。我们从酒店附近的墨尔本博物馆开始,沿着老城东边的主干道走,沿线有美丽的公园、雄伟的教堂,之后又走到老城区南边的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国际馆,在美术馆我们停留的时间比较久,其他地方大多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拍摄了数百张美图,分享给美友们。 墨尔本博物馆前大片的绿地,在蓝天白云下特别养眼。 墨尔本博物馆1854年就建成开放了,而我们参观的是2000年在新址上建成的现代化博物馆,里面藏品丰富,设有澳洲历史馆、植物馆、儿童馆、原住民艺术馆等多个展馆。 博物馆还拥有世界第二大 IMAX 影院屏幕,以大屏幕 3D 格式播放电影和纪录片。 博物馆对面是建于1879年的古典风格的皇家展览馆。 皇家展览馆曾经于1880-1881年成功举办了墨尔本国际展览会,吸引了来自 33 个国家的 32000 多件展品和 130 多万游客。如今,这座融合了拜占庭和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本身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皇家展览馆前是美丽的卡尔顿公园。 卡尔顿公园标志性的建筑就是这座古老的喷水池,池中高高的雕塑精美而典雅。 喷水池周围环绕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和澳洲特有的植物。 各种奇花异草争奇斗妍,美不胜收。 更远处,是大片的绿地,高大的行道树,时不时有鸟儿来这里觅食。 离开卡尔顿公园,我们继续向南,走了大约十分钟,看到了一座哥特式的大教堂,这就是圣·帕特里克主座教堂。 这是教堂的主入口,两座尖塔直插云霄。 圣·帕特里克主座教堂是南半球最大最高的天主教堂,它始建于1851年,因为墨尔本最初的天主教徒都是爱尔兰人,因此这座教堂就以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帕特里克命名。 教堂前的这座雕塑为丹尼尔・奥康奈尔。 丹尼尔・奥康奈尔左手抓着外套,一只脚向前,右手拿着一份爱尔兰天主教徒签署的呼吁废除与英国联合法案的请愿书,脚边的书象征他希望通过合法而非暴力手段实现变革。他在争取爱尔兰和英国天主教徒宗教自由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此后人在这儿塑了这座雕像。 教堂内部采用传统的拉丁十字结构,从主入口进入教堂,穿过拱形过道,是高达 30 多米的尖拱形穹顶,由两排粗大的大理石柱子支撑,最中间的穹顶犹如一艘倒扣的船,脊梁仿佛船底的龙骨。 教堂内有精美的彩绘花窗玻璃,题材多与圣经故事相关,阳光透过时会折射出绚丽光芒,让教堂内部笼罩在朦胧的圣光中,营造出神圣的氛围。 离开圣帕特里克教堂,我们继续前行,看到路边一座小雕塑,上面写着“INVICTIS PAX(无敌的和平) 1914-1918",应该是一座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人们的纪念碑。 前行的途中,又经过墨尔本议会花园, 路两侧精心打理的花坛鲜花盛开,绿树郁郁葱葱。 花园内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和花卉,包括各种本土和外来的植物品种。高大的树木为花园提供了充足的绿荫。 路旁还有大片的运动场地和现代风格的喷泉,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如此美丽的花园,何不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享受一下这清新的空气,这如画的美景! 议会花园旁边自然是墨尔本的议会大厦,这是一座宏伟壮观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 议会大楼兴建于 1855 年,1856 年到 1900 年是维多利亚的殖民地议会驻地,1901 年到 1927 年是澳大利亚联邦国会驻地,1927 年至今恢复为维多利亚州议会驻地。 议会大厦的南侧依然是城市花园,点缀着喷泉和雕塑。 城市公园里还为澳大利亚诗人亚当·林赛树立了雕塑,他是首位使用澳大利亚方言写作的诗人。 离开城市花园,我们穿进了霍西尔巷,这是墨尔本最著名的涂鸦街,也是一个网红的打卡地。 这条巷子的尽头就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比赛场地,这两个可爱的卡通身上的"AO"就表示“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表达“爱”主题的涂鸦画。 这幅大大的涂鸦用英语、中文、日语等多种语言表达了对2025年的美好祝福。 这幅巨大的画作涂在高高的墙上,逼真地绘出了一个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儿童形象,它的风格独特,与涂鸦街上其他的绘画作品截然不同。 周杰伦曾经在这里打卡,如今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来到这里,欣赏这里独一无二的涂鸦作品。 参观了涂鸦街后,我们在附近的联邦广场一家餐厅解决了午餐,之后跨过雅拉河,参观河南岸的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的国际馆。 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国际馆,馆前有个竖起的大拇指的雕塑。 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创立于 1861 年,是澳大利亚第一座公立美术馆,也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参观人数最多且最古老的美术馆。 <div> 这个美术馆分为两个部分,位于雅拉河南岸的场馆为国际馆,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涵盖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让观众能够欣赏到全球范围内的艺术精华; 而位于联邦广场的伊恩波特中心・澳洲馆,则用于展示澳大利亚本土的艺术作品,我们当天只参观了美术馆的国际馆部分。</div> 我们参观国际馆的时候,这里正在进行日本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作品展,她的作品充满了大量的圆点,因此美术馆的大厅里到处都是圆点,包括门前大树上也都采用圆点进行装饰。 这是美术馆大厅最醒目的位置放置的草间弥生代表作《南瓜》,以标志性的黄黑圆点为装饰,造型独特,呈现出带有弯曲的触手河顶部凸起的南瓜形态。 国际馆藏品丰富,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品。我们首先参观了馆内的中国雕塑和绘画作品。 甘肃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罐。 来自于山西的木观音雕像,为金代的艺术作品。 明代的珐华葫芦瓶和孔雀蓝釉水晶盖香炉,产自江西景德镇。 清代的犀牛角雕杯,雕刻精细优美。 这是馆内收藏的当时艺术家李立宏(音译)的作品《苹果》,作者巧妙地将清代乾隆皇帝喜欢的图案和材质用于创作出二十世纪进入中国的苹果公司的LOGO。 除了中国的艺术作品,这个美术馆还收藏了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大量作品。 印度的金属佛像,人物造型优美,姿态灵动。 古希腊风格的彩陶花瓶,瓶身绘有金色的神话人物和图案。 古埃及的木乃伊面具,主体由黄金打造。 精美的英式装饰瓷盘,盘面绘有精美的花卉和动物。 维多利亚美术馆的国际馆中的重头戏还是欧洲的绘画和雕塑,这个大厅的墙上挂满了油画作品,地上也摆放了很多雕塑作品。 这件雕塑作品叫“沐浴的年轻女孩”,是法国的女权主义倡导者、第一位女性雕塑家Helena Bertax的第一件青铜女性裸体雕塑,是法国雕塑艺术作品中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英国画家爱德温·朗的作品《以斯帖王后》,以斯帖是古希腊的神话中一位以勇敢和智慧著称的王后。 法国西奥多·卢梭的风景画《有一丛树木的风景》,卢梭是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一个重要的风景画派——巴比松派的核心人物。 这是大名鼎鼎的毕加索的作品《哭泣的女人》,是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典型画作,通过破碎的画面、夸张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塑造出一位悲痛欲绝的女性形象,深刻展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创伤。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沙漠三部曲:幻影》,这是达利为舒尔顿化妆品公司创作的三幅画作中的一幅,用于推出女性香水《沙漠之花》。 德国画家A·R·彭克的作品《无题IV》,这是一位东德的画家,他的作品在西德展出,他却无法参观,他生活在那个割裂的时代,他利用黑白的图形反映那个充满不平等权力结构的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侵略与斗争。 在国家美术馆参观了近三个小时,我们走出博物馆,在门前的喷水池边小坐一会儿,美术馆里藏品太丰富,需要时间慢慢消化。 与美术馆一街之隔的就是维多利亚花园和纪念碑,花园中有个巨大的用植物做成的花钟。 这个巨大的花钟是由一群瑞士钟表匠1966年捐赠给墨尔本市的。花钟直径约为 12 米,由超过 7000 株花卉植物组成,这些花卉会根据季节变化进行更换,一年更换两次,以保持花钟的色彩鲜艳和生机盎然。花钟将时间与自然花卉巧妙融合,以花卉组成的表盘和指针来显示时间,不仅是实用的计时工具,更是精美的艺术作品,与周围的花园景观相得益彰,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花钟后面的青铜骑马雕像是爱德华七世,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继任者。 <br> 公园里的扔铅球者雕塑,充满力量,富有动感。 花园内绿草如茵,我们沿着花园向城区的方向慢慢溜达。 雅拉河王子桥上古典风格的灯柱。 雅拉河,墨尔本的母亲河,因为天气阴沉,河水也变得灰暗了。 又一次看到了雅拉河北岸高耸入云的圣保罗主座教堂了,后来增建的三座尖塔与原先的建筑颜色差异很大。 我和儿子那天打卡的最后一个景点叫皇家拱廊。 皇家拱廊是一座T字形的商业街区,建于1869年,是墨尔本城区一座标志性的建筑,街区内各种特色小店一家挨着一家。 拱廊为意大利风格,以高拱门、玻璃和锻铁天花板、华丽的金色装饰为特色,虽然街区不大,却处处透着精致和典雅。 墨尔本在十九世纪中叶因为淘金热而繁荣,成为当时澳大利亚的经济中心,这座城市的很多地方也是按照首都来规划的,包括它的博物馆、议会大厦、国家美术馆等建筑。然而,澳大利亚政府为了平衡各方的利益,放弃了将墨尔本设为首都,当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放弃了悉尼,而是选择了一个内陆小城堪培拉作为首都。虽然不是首都,墨尔本却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值得每一个前往澳大利亚旅游的人在这座城市驻足,细细品味这座城市的美。<div> 谢谢赏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