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264:河阳古民居

笑看人生

<p class="ql-block">河阳古民居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镇西1.5公里的河阳村。</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河阳古民居始建于五代末期,唐末僖宗年间(约公元9世纪70年代),朱清源、朱清渊兄弟为避战乱,从河南信阳迁至浙江缙云,并在此定居,取老家“河南信阳”各一字,将村子命名为“河阳”。</p> <p class="ql-block">河阳村在宋元时期迎来鼎盛,当时朱氏家族人才辈出,出现了八位进士,还诞生了“义阳诗派”,村里修建了八士门等标志性建筑。这一时期,河阳的住房以大建筑居多,体现了名门望族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明中后期到清代中后期,浙南商业经济发展,河阳朱氏族人纷纷投身商贾,涌现出朱翰臣、朱虚竹等商贾巨富,他们将生意拓展到竹制土纸、山货、粮食和靛青等领域,积累了大量财富。</p> <p class="ql-block">富起来的河阳商人将财富用于建设家乡,建造了大量徽派风格的建筑,形成了百余幢明清至民国的古民居、15座宗祠、4座古庙等建筑群。这些古民居融合了徽派建筑元素和本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河阳村因地处交通要冲,古代商贸发达,但也屡遭战乱。明代正统十四年(1449年),处州矿工起义,河阳几乎被夷为平地。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咸丰十二年(1862年),太平军洗劫了河阳村,烧毁、拆毁了10余幢民居和5座祠庙。</p> <p class="ql-block">每次遭受战乱后,河阳村都会进行重建。重建过程中,本地工匠融入了本土大天井的格局,扩大了居住空间和面积,使建筑更适合宗亲家族聚族而居。同时,为了防火防盗防匪,河阳民居越建越坚固,马头墙越筑越高大。</p> <p class="ql-block">2000年2月18日,河阳古民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村民更加重视对古民居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缮古建筑、维护古村落的风貌等。</p> <p class="ql-block">八士门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0-1368),是为了纪念河阳村在宋元两朝期间出现的八位进士而建。这八位进士分别是:北宋时期的朱绂、朱绶、朱晞;南宋时期的朱垓、朱藻、朱孝忞;以及元朝时期的朱有泰和朱填。其中,朱藻政绩斐然,被载入《中国名人录》。八士门的建造不仅是对这些进士的纪念,也体现了河阳朱氏家族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以及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八士门位于河阳村主轴线上,是河阳村的正大门。它是一座门楼式建筑,石库形大门高4米,厚0.8米,门额上墨书“八士门”三字。两侧砖墙呈八字形,花砖叠涩出檐,上覆小青瓦,压花脊。八士门街全长150米,处于河阳整个村庄的中轴线上。</span></p> <p class="ql-block">《稀罕物》</p><p class="ql-block">八士门前有一对无头的石兽,名为“稀罕”,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赐。据传,朱元璋在看到河阳朱氏家族的家谱后,得知河阳村出了八位进士,觉得非常稀罕,于是随口说要赐一对“稀罕物”。朱家的书童建议将石狮子去掉头,这样就成了稀罕之物。于是,八士门前便有了这对无头狮身的怪兽,它们被称为“稀罕”。这对“稀罕”在文革期间曾被移至一位老人的院子里,后来又重新放回八士门前。</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河阳古民居以古迹保护为前提,厚植文化底蕴,优化旅游环境,引入旅游新业态。当地在古建筑的基础上打造了各类场馆,如河阳剪纸馆、手工编织馆等,并推出了摄影写生、研学游、亲子游、传统婚嫁体验等一系列旅游产品。</p> <p class="ql-block">2025.03.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