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千年进士第一榜

高山仰止

<p class="ql-block">  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考进士榜,几乎囊括了北宋未来近50年的精英人才,是科举制度历经1200多年的历史中绝无仅有的盛况。这场40万名考生、仅录取388位进士,可是上榜的进士名单,却点燃了半部宋史的星火。</p><p class="ql-block"> 入榜的进士在文脉创新、学派争鸣、政坛革新各个方面影响深远,被后世追慕千年。人才辈出的嘉佑二年科考,就连后来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曾巩都没进前三名。据统计,本榜中有九人官至宰相,24人进入《宋史》列传,故被称为“龙虎榜”,也被称为“千年进士第一榜”。</p> <p class="ql-block">  嘉佑二年的进士科被称为史上最强并非偶然。在唐宋之间“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战乱中,士族势力日渐弱化,虽说士族门阀的势力依然存在,但科举制的出现,使得寒门士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不再需要依附于士族门阀。这些通过科举踏入仕途的寒门士子,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官场上一番作为,为嘉佑二年进士科成为“千年龙虎榜”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此次科考首次实行殿试不黜落制度,也是“人才井喷”的重要原因之一。嘉祐二年开始,所有通过省试的考生都可以获得进士功名,只是排名有所不同。这一举措起到了缓和士子之间矛盾,同时也让朝廷能够更广泛地吸纳人才,为国家储备更多的可用之才。</p> <p class="ql-block">  学子参加科考,和科考的考官(古代科举考官的称呼主要包括“知贡举”、“座主”、“恩门”、“考试官”、“考官”)关系很大。考官和考生不仅是选拔与被选拔的关系,还形成“座主-门生”、“同年”的特殊人际网络。嘉祐二年的考官团队,可以说是“史上最强伯乐”。他们凭借着政治家的眼光,来选拔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 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嘉佑二年担任主考官。从魏晋到唐宋,中唐时的“百代文宗”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即平时直白的文风),在晚唐时难以保持。在宋初出现花哨的“西昆体”和以石介、柳永为代表的“太学体”,使复兴古文运动摁下暂停键,直到欧阳修时得以完成。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提倡复兴古文,奠定了平易流畅的宋文基调,开创了一代文风。他平生喜好奖掖后进,被称为“千古伯乐”。他坚决摒弃华而不实的“太学体”文风,倡导“文以载道”的文学理念,是成就这一科“千年龙虎榜”最重要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  副考官(阅卷老师)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他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并称“苏梅”。曾和欧阳修、尹诛一起发动了一次影响深远的诗文革新运动。反对空洞浮艳的西昆体,主张诗歌风格要“平淡”、“清丽”。对苏轼、王安石、陆游等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副考官王珪,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其四六制诰典雅工整。考过榜眼,后来当了16年的宰相。另两位副考官为“出入四朝、两度拜相”庆历二年探花(第四名王安石)的韩绛。宋仁宗宝元元年会试第一殿试却名列二甲、史学家、文学家,与王安石不和的范镇。</p> <p class="ql-block">  此科状元是福建浦城人章衡,他编写的《编年通载》连宋神宗看完都说此书“可冠冕诸史”。此外,他还主持了与辽国的外交谈判,参与修订了礼法,帮忙苏轼修建苏堤,展现了“治世能臣”的全面性。连文采飞扬的苏轼、苏辙、曾巩在这榜进不了前三名,可见章衡文武之双全。窦卞、罗凯分列榜眼和探花,足见这榜前三人的文学造诣之深厚。</p><p class="ql-block"> 这届科考,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苏轼、世称苏东坡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应试文章赢得考官的赞赏,因误会导致未中状元。他的文学成就如一座巍峨的高峰,被称“宋朝第一文豪”。他的诗词豪放洒脱、气势磅礴,书法位列“宋.四家”之首,散文《赤壁赋》等作品后人千古传颂,与同科的弟弟苏澈(官至副宰相)一起后被尊称为“蜀党领袖”,同列“唐宋八大家”。</p> <p class="ql-block">  名入“唐宋八大家”之列的南丰先生曾巩,带着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夫赴京参加科考,放榜时六人全部上榜(他自己位列二甲第九名),成就了“一门六进士”的传奇。其文“古雅、平正、冲和”,重视兴教劝学,推动抚州学风。其弟曾布后来担任宰相。兄弟一起上榜的还有苏轼、苏澈兄弟,林曦、林旦兄弟,王回、王向兄弟以及大龄考生黄湜、黄灏兄弟。</p> <p class="ql-block">  章惇,这位王安石改革时期的重要支持者,是平定四川、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叛乱、迫使西夏称臣的北宋出将入相的第一人。这位钢铁直男,放不下同榜的族侄章衡高中状元、自己排名很低的面子,拒绝皇帝的敕封,撕掉录取通知书,备考三年后的科考,结果高中一甲。</p><p class="ql-block"> 程朱理学大师“二程”之程颢(1032年—1085年),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者,世称“明道先生”。与弟程颐师承濂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开创“洛学”,确立了“理”的哲学概念,成为“陆王心学”的先驱。其提出的“天理”学说,强调“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这种对世界本质的独特理解,为中国儒学的第二次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榜的弟子朱光庭、吕大钧,为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  还有“二程”的表叔,提出“横渠四句”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世称“横渠先生”的大思想家张载。他创立的“关学”,与王安石的“新学”、二程的“洛学”鼎立,成为北宋三大学派之一,其传承弟子有吕大临、苏晒、范育、游师雄等。</p> <p class="ql-block">  以“奇计、奇捷、奇赏”著称的“三奇福使”、开拓河湟地区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北宋中期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韶。其他的诸如王回、王无咎、刘库、刘元瑜、邓考甫、杨汲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均有不俗的建树。</p><p class="ql-block"> 这届进士,很多成了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其中吕惠卿、章惇、曾布、蒋之奇、林希等人是王安石改革的得力干将,是北宋后期政坛的风云人物。</p><p class="ql-block"> 取得如此成就的“嘉佑二年榜”荣膺“千年进士第一榜”就不足为奇了。其录取的进士所取得的成就之高,远远超过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的壬申进士科、被号称的“龙虎榜”。</p> <p class="ql-block">  唐贞元八年的壬申进士科能称“龙虎榜”,与时任宰相的陆势将选人用人的理念落实到本次科考有关。他改变了侧重诗赋的习惯,重点通过策文内容来考察学子的才学、执政理念和实际工作能力,并采取公开推荐人才的通榜之法,与两名副主考粱肃、王础,以及崔元翰公开荐士、选士,使怀有真才实学而落第的人才脱颖而出。比如,已三次名落孙山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坛领袖韩愈,还有科举180年来、闽海泉州士子进士及第第一人的欧阳詹,还有其他落第举子李观、陈羽、李绛、崔群等也在本次科考得以高中。</p> <p class="ql-block">  唐贞元八年的壬申进士科录取了贾稜、欧阳詹、韩愈、李观、李绛、崔群、冯宿、王涯、庾承宣、刘遵古、许季同、张季友、侯续等,这些成员大多活跃于中唐后期,近一半做到六部侍郎以上高官,差一点的也做到郎官、刺史,开创了“元和中兴”的盛况。李绛、崔群、王涯三人是这群进士中最耀眼的官场明星,可谓“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他们相继掌控宰辅机要,自元和二年(807年)至十四年(819年),促进了“元和中兴”的进程。</p><p class="ql-block"> “龙虎榜”的才俊们还促进了中唐的文学繁荣,有人把韩愈、李观、欧阳詹、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列为“‘龙虎榜’八士。”,他们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数韩愈。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李观和欧阳詹虽英年早逝,但也在中唐古文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但与嘉佑二年的进士科相比,还是差了点。据统计,嘉佑二年进士科388名进士中,有24人进入《宋史》列传:章衡、窦卞、罗恺、邓考甫、王回、王韶、王无咎、吕惠卿、刘库、刘元瑜、苏轼、苏辙、郑雍、林希、梁焘、曾巩、曾布、程颢、蒋之奇、杨汲、张载、张璪、章惇、朱光庭。本榜的进士中,有九人官至宰相: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曾布、张璪、章惇、罗恺、及副宰相苏辙,堪称人才选拔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在群星璀璨的进士榜中,天才的文化光芒只是张入场券,而最终胜出的,是谁推动了时代的滚滚车轮。由此可见,嘉佑二年的进士科,被称“千年进士第一榜”可谓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25.3.25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转载于《风雨山河》公众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欢迎关注本公众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