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博物馆巡礼(十五)自然史博物馆

星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Naturhistorisches Museum Wien)太大了,虽然里面许多展厅目前关闭,还是去了两次,昨天下午今天上午,加起来四个小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次都碰到许多小学中学的孩子由他们的老师带领着讲解着,了解星系地球的形成,了解地球生物的进化,了解人类的起源;可是人类文明已经如此进步,人类现状却一塌糊涂,一点都提不起兴致,还学习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那么随意闲逛,看几件珍藏:</p><p class="ql-block">比如昨天看了在维伦多夫考古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9500年的维纳斯石像(Venus von Willendorf:维纳斯展室 Venuskabinett)和哈布斯堡的女王玛丽亚·特蕾西娅(Maria Theresia,1717-1780)送给她丈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斯蒂芬·冯·洛林(Franz I. Stephan von Lothringen,1708-1765)的礼物“宝石花束”,那是用2102颗钻石和761颗彩色珠宝加工而成;或者那些在维也纳附近斯托尔霍夫(Stollhof)考古发现的、距今超过六千年的奥地利最古老黄金工艺(黄金展室 Goldkabinett)。</p><p class="ql-block">而今天就只在那些美丽无比凡间稀有的蝴蝶标本前驻足,或者在各式各样大小不一、从日本美利坚澳大利亚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获取的螃蟹龙虾标本前留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晚上心情好些,在维也纳音乐厅(Wiener Konzerthaus)听贝多芬第三和第五交响曲,由著名的(各)“民族协奏乐团”(Le Concert Des Nations)演奏,由拄着拐杖登上指挥台的西班牙大师约迪·萨瓦尔(Jordi Savall,1941)指挥;特别是第五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那所向无敌的力量让我又热血沸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人类命运茫然的今天,英雄何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星辰,2025.02.21 夜於维也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座落在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后、哈布斯堡王朝女王玛丽亚·特蕾西娅(Maria Theresia von Österreich,1717-1780)命名的玛丽亚·特蕾西娅广场:广场正中是一座以女王为中心的群雕,群雕两侧是两座平立面几乎相同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左侧(东南)是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右侧(西北)是自然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它们的建筑设计出自大师之手:奥地利建筑师卡尔·冯·哈森瑙尔男爵(Carl Freiherr von Hasenauer,1833-1894)和德国建筑师戈特弗里德·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1803-1879)。</p><p class="ql-block">关于艺术史博物馆,关于皇后群雕,可以读我之前写的三份相关篇:《维也纳纪事(九)艺术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自然史博物馆展厅分布图:</p><p class="ql-block">层1是“地球与人类”(Erd & Mensch),主要讲地球史和人类进化史,29500年前的“维特斯石像”和哈布斯堡王朝女王玛丽亚·特蕾西娅送她丈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斯蒂芬·冯·洛林的“宝石花束”就在这层;而孩子们更感兴趣的可能是恐龙馆。</p><p class="ql-block">层2是“动物学”(Zoologie),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动物标本,这次有几个展馆关闭。</p><p class="ql-block">层3叫“50层”(Deck 50),不清楚这“50”的由来和目的,主要是以玩耍的方式为孩子们做科普互动或举办科学讲座等的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维伦多夫的维纳斯:</p><p class="ql-block">这座由石灰石制成的石像有29500年的历史,是旧石器时代雕塑的完整杰作。它于1908年8月7日在下奥地利世界遗产区瓦绍维伦多夫的皇家博物馆发掘,是世界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石像呈半坐姿,缩短的手臂和大腿以及没有脸面的头颅向后世的我们转达了一个信息:无以重塑。</p><p class="ql-block">这样类型的旧石器时代维纳斯石像,从法兰西一直到俄罗斯都有考古发现,其中俄罗斯顿河河畔加加里诺(Gagarino am Don)考古挖掘出的维纳斯石雕以及象牙雕(大约距今20000至21000年)与维伦多夫的石像最为接近相似:半坐姿,大肚子,大乳房,短臂短腿,无脸面头颅……</p><p class="ql-block">並不是所有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维纳斯都呈现为无脸面的裸体,在法国意大利捷克也有着衣现脸的女体。</p><p class="ql-block">只是这“维纳斯”的命名,与考古科学基本没啥关系。维纳斯,在这儿与其说是“美”的象征,不如更该理解为“生育能力”的崇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金手镯比较普遍,黄金臂镯呢?何况是大约公元前千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晚期/铁器时代早期)。</p><p class="ql-block">这是克罗地亚比尔杰(Bilje Kroatien)出土的黄今臂镯,手工已然成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而这件更精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青铜时代晚期的金项链和挂件,距今约3000-3200年;当然比现代的项链和挂件粗糙得多,却实打实贵重得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些轻廉些,是同时期用金铂制成的装饰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金展室里最古老的金子,奥地利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金子。</p><p class="ql-block">这是在奥地利斯托尔霍夫(Stollhof)由一个小羊倌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金片,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内的岩矿宝石及殒石收藏及其丰富,它们的展厅也大(1-5),特蕾西娅皇后送给她丈夫弗朗茨一世皇帝的宝石花就在其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束美仑美奂巴洛克风格的宝石花:</p><p class="ql-block">花束由61朵花和12种小动物组成,共加工了2102颗钻石和761颗彩色宝石,装饰的叶子用丝绸做成,而花瓶则是水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绿宝石,国人又称其为“祖母绿”,与钻石、红宝石及蓝宝石並称世上最珍贵的宝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宝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蓝宝石。</p><p class="ql-block">绿红蓝三色宝石中,我最欣赏的还是蓝宝石;清纯而无脂粉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种在国内叫“紫翠玉”,是一种变石,(金)绿宝石的变种,又被称作“亚历山大宝石”;这种宝石最早于1830年在俄罗斯乌拉山脉发现,並被献给当年的王储及后来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 II. Nikolajewitsch,1818-1881)作为生日贺礼,因此而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块白珊瑚,学名文石,又称“阿拉贡晶石”(Aragonit),也是宝石,有机宝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碧玺,宝石级的电气石。</p><p class="ql-block">碧玺有多种颜色,蓝如Saphir,红如Rubin,绿色又像极了Smaragde。</p><p class="ql-block">“电气”的由来,是因为这类宝石具有压电性和热电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艺术史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最早都是皇家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大部分是皇家收藏;洛林公爵、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斯蒂芬一世本身就是一个热衷于自然界奇珍异宝收藏而不谙政事的君主(皇后特蕾西娅才是真正的女王),自然史博物馆中的展品许多是他的收藏。</p><p class="ql-block">博物馆楼梯间梯台(约0.75层)的大幅油画描绘了他的收藏热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这幅画:</p><p class="ql-block">画中的人物,居中坐着的自然是皇帝本人;左一是荷兰医学家格哈尔德·范·斯韦腾男爵(Gerard Freiherr van Swieten,1700-1772),特蕾西娅的私人医生,同时也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宫廷图书馆馆长;左二是法国人约翰·冯·巴尤骑士(Johann Ritter von Baillou,1684-1758),巴洛克晚期著名的自然收藏家,自然史博物馆的前身、哈布斯堡宫廷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他多达30000件自然矿物及其它私人收藏由皇帝于1748年尽数收购,成为宫廷博物馆的藏品基础;右一是宫廷内阁中的物理数学主事阿倍·约翰·玛西(Abbé Johann Marcy);右二手托钱币盘的是法钱币学家瓦伦丁·贾默里-杜瓦尔(Valentin Jamerey-Duval,1695-1775)。</p><p class="ql-block">这幅被称为《皇帝肖像》(Kaiserbild,1773)的大型油画由皇后特蕾西娅委托当年的宫廷肖像画家弗朗茨·麦斯麦尔(Franz Messmer,1728-1773)画就,号称是弗朗茨·斯蒂芬一世最好的肖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皇帝肖像》中桌上的“菊石”化石(Ammonit),是一种白垩纪末与恐龙一起灭绝的头足纲软体动物,具有螺旋形的贝壳和众多触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幸中的大幸:</p><p class="ql-block">白垩纪末物种灭绝发生时𨚫是非常有选择的,海洋生物的灭绝程度远高于陆地生物。</p><p class="ql-block">恐龙、翼龙、蛇颈龙、摩萨龙和菊石完全灭绝,但“只有”大约≥97%的珊瑚、75%的鸟类和只有12%的海龟灭绝了。所有当时还很小的高等哺乳动物都幸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全球混乱结束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一个哺乳动物和开花植物的时代。如果没有大约6600万年前的灾难性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你就不会阅读本文,因为会有不同的进化方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生命的循环》(Der Kreislauf des Lebens,1885),奥地利历史主义和肖像画家汉斯·卡农(Hans Canon,1829-1885)的作品作为楼梯间的天顶画;他有一幅同题小油画是维也纳列奥波德博物馆的藏品,可以对照赏阅(参见我写于两年前的美篇《维也纳纪事(七/下.2)列奥波德博物馆:现代派群星璀璨》)。</p><p class="ql-block">我读了说明,它的解读:</p><p class="ql-block">画面右方,有力量的形象努力向上,他们追求爱情、财富、名望和权势;画面左方,人们屈服于命运,在闪电之中坠入深渊。</p><p class="ql-block">“生存之争”在十九世纪,是科学思想的主导:生命循环之初,人类欲凌驾于地球之上;然而最终,大自然毕竟重占上风;画面中心,一手持沙漏的老哲人;在他身后,一狮身人面女神守护着一本密封的书,作为生命永恒奥秘之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和对面的艺术史博物馆一样,1层的中心,半圆拱穹顶之下,是极奢华而又极舒适的咖啡厅;我们的时间安排稍紧,确实没有合适的空档去享受那份舒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摄一张穹顶,记得2022年秋在对面的艺术史博物馆也摄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的海龟:</p><p class="ql-block">1.5亿年前,海龟也侵入了大海。这种有史以来最大的海龟,身长超过4米,他们的背甲大大减少,骨头只由一层坚硬的皮革状皮肤覆盖;由于它巨大的体型,可能没有捕食它的“海敌”,而它则以大贻贝为食。</p><p class="ql-block">海龟是一种特别古老的爬行动物群体,自三叠纪晚期被发现;它生来就有背甲保护,这一点在2亿多年前就得到证明。</p><p class="ql-block">这具巨龟骨架约有7500万年的历史,也就是说,还在地球最近的一次物种大灭绝(约6600万年前)之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巨型贝壳(Tridacna gigas,巨蚌):</p><p class="ql-block">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班达群岛(Banda-Inseln)的珊瑚礁(Korallenriffe)相对不大的海域,拥有超过397种硬珊瑚和大约695种珊瑚礁鱼,是印度-太平洋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p><p class="ql-block">这种可以长1.4米以上、贝壳重达250公斤的巨型海贝,就生长于那片珊瑚礁中。它们以微生物为食,起着清洁海洋的作用。此外,在它们五颜六色的贝壳边缘,是海藻类的家园,其则为巨型贝壳提供了糖和养分。</p><p class="ql-block">巨型海贝被人类污名为“贝类杀手”,因为据说珍珠潜水员被困在它们的贝壳之间而淹死,但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却有一桩事实:世界上最大的重量达6.37公斤珍珠,来自巨型海贝!</p><p class="ql-block">巨蚌属严格保护海洋生物,海洋变暖和污染以及不受控制的捕捞是巨蚌的最大威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个非常漂亮的贝壳盒。</p><p class="ql-block">这是巴西王储、后来的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Peter I,Dom Pedro I,Dom Pedro de Alcântara,1798-1834)送给他的岳父、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Franz II.,Franz Joseph Karl,1768-1835,奥地利帝国第一任皇帝 Franz I.)的礼物。</p><p class="ql-block">从1836年开始,这一贝壳盒就在皇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展柜展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恐龙展厅是自然史博物馆最热闹的地方,通常有许多中小学生组织参观,或者父母带着孩子来了解这种统治了地球生态系统约1.7亿年(三叠纪晚期约2.35亿年前至白垩纪末约6600万年前)的大型脊椎动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年轻脆弱异特龙模型(见上图)</p><p class="ql-block">恐龙的重构是基于骨骼、关节表面和肌肉组织连接点的形状。此外,现代爬行动物和鸟类的结构被用作参考。</p><p class="ql-block">最后,在计算机模型中,可以显示运动顺序,甚至可以重构奔跑速度。</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重构仍然只是假设。</p><p class="ql-block">脆弱异特龙(Allosaurus fragilis)眼睛上方的骨驼峰表明这里有小角;然而,它们的形状和长度却不清楚。同样,异特龙的肤色和肤纹尚也未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恐龙:</p><p class="ql-block">在最后的恐龙物种中,有群居的三角龙(Triceratops)和凶狠强悍的暴龙(Tyrannosaurus),两种都沦为小行星撞击的受害者。</p><p class="ql-block">虽然暴龙肯定也猎杀三角龙,但食植三角龙的角和颈部厚盾可能並不是主要用于防御。也许,就像现代公牛和羚羊一样,它们被用于雄性之间的战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美国南达科他州(State of South Dakota,简称南达州)出土的三角龙头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暴龙头骨,也在南达州出土;两具恐龙头骨的年代大约7000万年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莫萨龙(Mosasaurier)可以长达12米(也有文章报道可以长达17米),是陆地栖息巨蜥(Warane)的后代。它们在浅水区捕猎鱿鱼、鱼类、海龟、翼龙(Flugsaurier)、鲨鱼甚至其它莫萨龙。频繁的下颌受伤是由于它们咄咄逼人的生存方式,也是由于与同种动物的战斗。</p><p class="ql-block">新近发现化石莫萨龙骨架中的胚胎表明,它们像鱼龙(Ichthyosaurier,1.5亿年前至9300万年前的海洋生物)一样在水中出生幼崽。</p><p class="ql-block">这是在美国堪萨斯州(State of Kansas,简称堪州)出土的莫萨龙骨架,大约8800万年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恐鹤(Paraphysornis),也称作骇鸟或恐怖鸟的1:1模型,巴西圣保罗州陶巴特盆地(Taubaté-Becken, Staat São Paulo, Brasilien)约2300万年中新世早期的恐怖鸟高达3米,它们大多是肉食性却不会飞的鸟。</p><p class="ql-block">繁衍于南美洲的骇鸟,危险而敏捷,体重约达180公斤,在它的故乡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因为其它的已经灭绝。</p><p class="ql-block">除了南美洲和北美洲,北非和南极洲亦有发掘。大约在17000年前,最后一只骇鸟在南美洲消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好,不看人类的进化。</p><p class="ql-block">美篇的结尾就放两组像片:一组看着馋嘴的螃蟹龙虾标本,一组看着亮眼的五彩蝴蝶标本,在篇首提过。</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