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都市金华寺建立于清代乾隆四十二年,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金华村境内。金华寺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金华寺曾毁于明末兵灾,清朝康熙年间,僧人三峨发起重建,其弟子曾明承师志,化缘集资,于乾隆四十二年(即一七七八年)冬开始动工修大雄宝殿,后又修建前殿(今观音殿)、后殿(今达摩殿)、乐台(代山门)、厢房和寮房等。庙内多幅清代壁画尤为珍贵,值得珍赏。特别是乐台,由十八根石柱支撑,气势宏大,造型美观,风格独特。一九九七年经成都市金牛区政府批准成为开放寺庙。还是第一次走进这座147年建起的寺庙。天回镇的市声在青石阶下渐次淡了。山门半掩,门楣题着"金华寺"三字,漆色斑驳如老僧的袈裟。一树玉兰正在庭中诵经。花瓣白得近乎透明,像是被香火熏褪了色,又像佛前供了百年的贝叶经卷。枝桠间忽然掠过桃色蜂影——原是两瓣早夭的玉兰,裹着蜜蜂跌进香炉里,倒比枝头的花更鲜活些。经堂深处传来诵经声,吾妻双手合十,恭敬备至完成了功德。于是梵音如檐角铜铃坠入空潭。我循声转过游廊,却见一老僧在廊下煮茶。茶烟漫过经卷堆叠的矮几,他指指阶前几株含苞的辛夷:"再晚三日,这花便开满了”。两三志工,红墙下辛勤准备着寺里的素食,南瓜,青菜,还有一篮黄豆。红尘外,佛院如此清贫。临别时,钟声正撞碎满树玉兰。檐角风铎轻晃,惊起栖在"佛"字匾额上的蜜蜂,嗡鸣声里抖落几点桃红。瞬间便倾悟禅意,不念纤华。</p> <p class="ql-block">金华寺山门前, 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蹲守在大门两侧,仿佛在静静的守护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木一梁。这座山门极为特别,山门上面是一层十分气派的木楼。曾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寺庙,像这样以古戏楼代替山门的见过的并不多。走近细看,金华寺合二为一的整体木楼斗拱层叠交错,飞檐灵动欲飞,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翱翔。斗拱与飞檐上,形态各异的避邪怪兽昂然而立,它们或张牙舞爪,或威风凛凛,散发着古朴的韵味,更为这座建筑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这重建时间几乎和“”金华寺”同期,但这里的一切又远非“金华寺”所能及。,是成都市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庙之一。其建筑风格雄伟精湛,布局严谨,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于一体。文殊院不仅是佛教圣地,还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瓦叠唐础,香界接云衢。 </p><p class="ql-block">空林堂外春色,桃雨湿僧裾。 </p><p class="ql-block">贝叶渡迷津处,御墨浸苔痕古,钟磬落清虚。 </p><p class="ql-block">廊转茶烟袅,佛影映阶疏。 </p><p class="ql-block">梵音缈,檐铎寂,月轮孤。 </p><p class="ql-block">劫灰烬里,犹见劫外旧浮图。 </p><p class="ql-block">古木抱经幡老,池影游鳞戏藻,禅味入茶壶。 </p><p class="ql-block">千载风铃语,说尽法如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