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院》

张宁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8970360</p><p class="ql-block">昵称:张宁</p> <p class="ql-block">  东大院,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偶然路过,走个几遭,也不会象现在一样,每天都来。</p><p class="ql-block"> 才来时,居中的假山石也不在意,始终认为山是自然的好,人工的,即使巧夺天工,也没有自然之气势,没有天然浑成之精神,仿佛此物应该如此,换了别的什么,是像而不是此物了。</p><p class="ql-block"> 慢慢的,看了腊梅,看枫树吐芽;看惯了常绿的青松与竹丛,看了小草破土。看了正面,看侧面。不高的山石,倒也有一股山不厌高的气势。老藤顺着山石缠绕盘旋而上,在山石之顶又一铺而下,有种加冕于身的感觉,仰面一观,有种虎啸天下的气盖。而侧面又有百鸟朝凤之势,另一侧,又是金猴望月之感,匠心如此,由此而知。</p><p class="ql-block"> 一方之地,以石作山势,种松竹梅兰,还有枫树,其立心由此可知。松竹梅兰以清、劲、不惧、独幽而被国人立为人之品格。枫叶之红,秋天渐老,仍有丹心一片的堂堂正气。如此立心立意,也足见建此大院时,中国文明之源深深印入中国人的骨髓,随便的一想一做,便如是彰显。</p><p class="ql-block"> 这一想,心与知又纠缠在了一起。如同角落里一株小草,一点一点钻出土地,吐出两叶嫩芽,让人感到春天来了。你不能说你没看到,小草就不会破土而出,你知与不知,小草都会钻出土地展示她对春天应有的绿意。恰巧被你看到,一番感慨让小草有了一点人意。但并不是说有了人的一番感慨,小草就会改变什么,她只是按自己的生命如实展现罢了。</p><p class="ql-block"> 玄奘印度,应该不是取经,而是想印证中华文明与印放佛教的本源与交融。中华文明的包容象水一样,水居下,利万物而不争。西游记也是写中华文明对印度佛教的正本清源,虽是西方取经,实则上是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引水归源。玄奘提出了万法唯识的观点,站在中华文明的高度破除了印度佛教的因缘之论,并印证了一心向善的根源,及众生平等的愿望,就是以自我做起的精神理念,其实印度佛教与中华文明同源,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支流罢。从各地的石窟所刻佛像的面目狰狞向面目清静端庄慈悲的转化来说,就万涓归流,万法如一,回归中华文明的本源了。到了后来,破教留法,有佛法而无佛教了。</p><p class="ql-block"> 而你的识与不识,与他似关联,又不关联,他存在在那里,不会因你的走近而改变。只不过因你走近,看到感到了,才生了亲切,感到有一物如此相伴足亦,只是以前没有这番感觉罢了。这是不是恪物的开始呢?</p><p class="ql-block"> 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穷也。佛教想固定什么,都是虚幻的。就象端坐在庙的佛像一样,再怎样塑金身,也只是个泥菩萨,不能渡水的。塑金身,不如说塑一个承传,让法象水一样流传。有人有千般姿态,水有万般应对。万涓归流,去伪存真,万法归一的包容,是不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所在呢?</p><p class="ql-block"> 想到这里,有点沾沾自喜了,但有5000多年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什么没有经历过?我只是中华文明历史岸边,捡到一贝壳,放在耳边,听听,可有历史的回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