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爬格子”的岁月

海 魂

<h5><b>作者海魂(2001年元月21日摄于河南平顶山)</b></h5>   大凡文秘或记者工作,俗称其为“爬格子”。<br>  退休之前,我先后在湖北\河南两省部队\地方10个单位(其中7个县团级以上单位)工作过。除新兵下连队当一年通信员\后当半年司务长外,其余四十年时间多从事文秘或与记者相关的工作。<br>  “爬格子”甜酸苦辣咸的滋味,可曾品尝过?<br> <h5><p class="ql-block"><b>匆匆笔耕五十年,栉风沐雨只等闲;</b></p><p class="ql-block"><b>是非曲直抒胸臆,心底无私天地宽。</b></p><p class="ql-block"><b>(此组照片,分别摄于湖北黄冈,河南舞钢\北京\河南叶县\平顶山)</b></p></h5>   实际上,写家书(情书)也是“爬格子”。君不见,那些写了改,改了抄;抄了又改,改了又抄,洋洋洒洒遣词造句精心创作如糖似蜜的情书,个中滋味多么令人心旌摇曳啊!我之所以能凑合写几篇破文章,就是从七十年代写家书(情书)开始的。毋庸置疑,写家书(情书),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br>  此文侧记与新闻结缘,在众目睽睽的平面媒体及机关文书工作岗位上,步履瞒珊地一步步走过的难忘岁月。<br>   新兵下连队当通信员那年,煞是羡慕连队文书和几位为报刊投稿的秀才。认为,能把自己的文章变成报刊铅字,是伸长脖子也望尘莫及的事儿。于是,就拼命干工作做好人好事,希望自己也能变成墨香四溢的铅字。说也奇怪,默许的奢望真的实现了。连队报道员把我和卫生员给河南75.8洪灾捐款的事儿写成稿子,登载在武汉军区《战斗报》等报刊上。同时,从给亲友(同学)写家书试笔,通过鸿雁传书锻炼自己的文字功夫。 <h5><b>作者(1981年3月摄于湖北黄州)</b></h5> <p class="ql-block">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春风荡漾着五岳三山,大江南北出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像。尤其是春潮涌动的年轻人,穿时装\跳迪斯科\看港台电影\唱摇滚歌曲,敞开双臂竭力拥抱文明进步的新时代。但遗憾的是,封闭的旧机制尚未调整过来,仍按部就班老牛拖车般运行着,根本跟不上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思潮新观念。</p><p class="ql-block">  1980年6月,部队驻地《黄冈报》就某照相馆橱窗陈列袒胸露臂的照片,在读者中开展“兴无灭资、移风易俗”大讨论。我时任军分区保密员,写了约600字的稿子,参加了这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争夺下一代”的大讨论。经反复修改寄往报社后,天天查报纸,等呀盼呀,“命中啦!”稿子终于变成了铅字,和另名战友的稿子综编为一则“读者来信”,发表在四开小报《黄冈报》第三版上。一行一句地掰着字儿数了数,连标点符号共计136个字。尽管如此,我仍视自己的“处女作”为奇珍异宝,读了一遍又一遍,兴奋得彻夜难眠。更欣喜的是,报社还给寄了样报和4角稿酬,我与战友每人分得了洋洋的两角钱。</p> <h5><b>作者与女儿(1982年12月摄于黄州)</b></h5>   1983年8月,黄冈地区暴雨成灾洪水泛滥。一天晚上,我担任分区司令部防洪值班员,接到黄梅县人武部电话报告:民兵程海民在抗洪抢险中牺牲了。第二天,我根据电话记录,写了篇小通讯《程海民保坝献青春》。8月12日,稿件登载在《湖北日报》上。报纸还特地加了评论:“重建家园,再立新功”。<br>  坦率地说,两稿命中纯属瞎猫碰到死耗子。我未经过新闻写作培训,根本不知道新闻的“五个w”(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就像打靶不知道“三点一线”射击要领一样,属完全没有目标的盲投。这年底,我被军分区政治部评为“优秀通讯员”。<br> <h5><b>作者(1983年10月摄于黄州)</b></h5>   1984年8月,鄂豫两省军区为解决干部夫妇分居问题,我调回了家乡舞钢区人武部。<br>  在给区有线电台送稿件的时候,也许编辑觉得稿子写得“不咋的”,又碍于军人面子不便明说。一位好心的女编辑送给一本《新闻写作》。回到单位后,我逐字逐行仔细研读,方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哦,新闻原是一门大学问,与学生写作文可不是一个层级的!<br>   期间,有两篇稿子印象较深。其一是发表在1985年6月6日《平顶山日报》三版的小小说《牛副司令员》。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小说,它以原军分区刘副司令员为原型,塑造了一位从战争年代走过来\对部队建设情有独钟的老军人,坚持“两严”方针,严抠细训抓机关正规化建设的事儿。打印时,由于室内光线不足,四号中文打字机字小且字盘不熟悉,我右手拿台灯罩着字盘,左手扒着字盘俯身找生僻字。“砰”地一声,灯泡爆炸了,好险呀!侥幸没有伤着眼睛。 <h5><b>作者在八台乡采访(1984年12月摄于河南舞钢)</b></h5>   另篇是小通讯《犟老汉两退救济款》,发表在1985年9月26日《河南农民报》。写的是舞钢区枣林乡洪建村王建荣老汉,父亲\妻子连遭不测,家里欠外债800多元。他把悲痛埋在心里,只字未向正在服役的儿子透漏。部队和民政部门得知后,分别救济其100元钱,王老汉硬是退了回去。部队赠送一面锦旗:“忍难负重拧挑家务千斤担,教子卫戌不动长城一块砖”。<br>  这篇稿子也投给了区有线电台。年终,区电台俩编辑把稿子拿全省好新闻评比得了“二等奖”,却没有属原作者的名字。据悉省级好新闻二等奖,可解决家属农转非问题。获知此信息后,我曾向上级反映却不了了之。<br> <h5><b>作者(右二)与舞钢区人武部战友(左起)牛宝山\谷德成等合影(1985年冬摄于舞钢区)</b></h5>   1986年元月,我由舞钢区人武部参谋调至叶县人武部任新闻干事(同年,县人武部移交地方建制)。此时的我,已经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五年间发表了不少有影响力的“民兵稿件”,其中不乏一拉就响的“爆炸性”新闻。   1987年11月20日,《社会保障报》发表了我和同事采写的《建议修缮保安红军烈士墓》(同年12月4日《前卫报》亦登载)。为此,时任民政部长崔乃夫作了“亲笔批示”。批件从省传到市再传到县政府引起强烈反响。部长吹胡子瞪眼睛,拍着桌子\指着鼻子骂我:“严重影响了人武部与县委县政府的关系。”本来我和民政局关系挺好的,但因这篇文章得罪了不少人;更令人痛心的是,我的家属农转非问题也被取消了。但值得欣喜的是,县里把红军烈士的遗骨从荒山野岭迁到县烈士陵园,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h5><b>作者(1988年4月摄于叶县)</b></h5>   1988年1月9日,《解放军报》登载我采写的《郑州高炮学院支持叶县迈好新年度民兵训练第一步》;8月18日,又登载《叶县人武部清理社会闲散弹药》等稿件,首开该县“扬名”全军先例。1989年11月4日\12月20日,《解放军报》接连发表了我采写的《叶县人武部明确民兵的地位和作用》\《叶县民兵为超期服役老战士家庭做好事送温暖》等4篇稿件;1990年2月24日,《解放军报》再次登载了我写的《叶县八名人武干部走上县乡领导岗位》稿件。1990年11月16日,河南省军区司令部《军事工作要报》(26期)专期编发了我撰写的《叶县党政军齐心协力走好武装干部“一盘棋”》文章。<div>  据业内人士讲,军报每天收到的稿件用解放牌汽车拉运,基层通讯员上军报的几率微乎其微。也许鉴于此,县人武部给我记了三等功;分别被军分区\省军区\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和好新闻一等奖\二等奖。其貌不扬沉默寡言的新闻干事,瞬间变成了街谈巷议的“新闻人物”,受到了县委书记邓堂大人的青睐。</div> <h5><b>作者(1989年冬摄于叶县)</b></h5>   1991年元月,我由县人武部副科级协理员调至县委办公室任信息科科长。<br>  报到那天,邓堂书记找我谈话。他慢声细语地对我说:“县委工资待遇没有人武部高,我可以在职务上给你推推。”他还说:“家属农转非在县委不是问题。”有人说,县委工作“伴君如伴虎”。我并不认可这句话,你做你的君,我做我的臣。做好自己的工作,用事实说话,你还能吃人不成。无论在哪工作,我从未因私事找过领导一次,当然更不会求他们。邓书记瘦瘦个儿,沉默爱静,平时说话慢条斯礼的,是个不错的领导,我从内心尊重他。后来,他调市里当局长了。我调市局机关后,曾在街道见过他两次,不晓得他还记得自己的“许诺”吗?<br> <h5><b>作者(右一)与县委办同事(左起 张发欣 毛力生 杨国贞 孙长安)合影(1991年11月29日摄于叶县)</b></h5>   在县委办公室工作4年余,我的工资由县人武部的300多元降至110元。每月上交老婆100元,自己留10元零花钱。每次出差开会,都得可怜巴巴地“借钱”;回单位又不能报销,兜里总装着一大把报销单。有次到市里开会,同行的医药局杨副局长帮我买了车票(5元),让我感激涕零至今没忘不了。县委办工作强度大,经常熬夜加班,累得腰疼脖子酸,经常失眠甚至呕吐血水。 <p class="ql-block">  期间,县委书记换了两任,办公室主任更换了四任。第二任主任上任召开第一次会议,让各科科长发言提意见。我说:“整天累得要命不说,兜里装着大把发票报不了,直接影响工作情绪和家庭生活。这样下去,工作没法干了!”我原想新官上任三把火,能解决下困扰每个干部的实际问题,即便解决不了,也会安慰安抚下大家。谁知他两眼一瞪,桌子一拍,厉声呵斥道:“不愿意在这儿干,出去,调走!”我也不示弱:“是你们把我请来的,我还不愿意在这儿干呢,快送我回县人武部去!”放着人武部的“优越待遇”来到这个“清水衙门”,我本就碍于面子不情愿,这次肠子都悔青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主任姓s,是由乡里书记提拔的,年轻气盛无资质,大概属于“小火箭”式干部。在其“乡党”的思维模式中,凡来县委办工作的人,都是通过关系送礼才进来的。此刻,曾两次与政委到家“请我”的老主任即站起来,忙不迭口地对他说:“你不了解情况,你,你不了解情况。”尔后,又拍着我肩头安抚说:“别上火,别生气!”没过多久,这个县常委主任调至邻县当副县长了。几年后,他也调到了市里。一次散步不期而遇,欲想躲开已来不及了。他还是老样子,见人假惺惺地“嘿嘿”笑笑;我不屑地看了他一眼,没啃声拂袖而去......</p> <h5><b>作者(后排左一)与叶县党务信息培训班工作人员合影(1992年7月摄于叶县)</b></h5>   在县委办工作期间,正值该县盐业开发和“计生战役”如火如荼阶段。由于城区周围几个乡镇,在大道两旁设置平锅熬盐,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弊端,我撰写了《叶县平锅熬盐亟待整治》信息;鉴于计生检查存在的山吃海喝、送礼受贿和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等问题,我撰写了《群众称计生检查团为“吃喝团”、“收礼团”、“还乡团”》的信息。同时,还撰写了《叶县明代县衙亟得修缮》\《县人武部移交地方建制弊大于利》\《对【兵役法】提出四点修改建议》等重头信息。以上信息被中办\省办\市委办采用后,引起最高决策层和省市决策层的高度重视或亲笔批示,推动了问题解决和社会文明进步。 <h5><b>作者(右一)与参加市委信息培训班<span style="font-size: 17px;">部分叶县学员</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合影(1993年12月3日摄于平顶山市石龙区)</span></b></h5>   期间,主编《叶县党务工作信息选编》。同时,在报刊发表《脱下军装不下岗》(《当代民声》1991年1期)\《职责与操守》(《法制日报》1992年11月8日)\《何国顺和他的“家庭诊所”》 (《河南日报》1993年2月14日)等新闻稿件。<br>  如果说在舞钢区人武部,我的新闻写作技能得到了提高;那么,在县委办工作几年(市委办见习三个月),虽饥肠辘辘屈辱负重,但机关文书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层次。<br>   1995年4月份,我由县委办调到了县工商局。期间虽未直接从事文秘工作,不像以前那样每天趴在办公桌上,爬呀写呀,耕呀犁呀!但也常在股室送阅的材料上,装模做样地勾勾画画,歪歪扭扭签上自己的名字。<br>  领导不一定有水平,有水平不一定当领导。小时候,总觉得当干部的人都很有本事,对穿制服和吃皇粮的人非常敬重。然这些年来,不晓得是“磨”还是“驴”的原因,前腐后继一窝窝地“进去”了,让人们大跌眼镜百思不得其解.....<br> <h5><b>作者工作照(1995年3月16日摄于叶县)</b></h5>   几年间,也曾旧情复燃,读书看报写点小东东。被国家、省级报刊采用有影响力稿件7篇:(1)《三乱仍突出 治理勿懈怠》(《法制日报》1995年7月19日);(2)《军人之妻》(《河南工商报》1996年8月3日)(3)《我与上甘岭特等功臣赵毛臣》(《河南工商行政管理》1996年9期);(4)《难忘写稿的日子》(《河南新闻出版报》1997年4月21日);(5)《从上甘岭走出的女英雄》(辽宁《妇女》1998年2期);(6)《军营照相缘》(《中国工商报》1996年9月26日);(7)《“官”“兵”倒置应予重视》(《中国工商报》2000年6月22日)。<br>  其中《三乱仍突出 治理勿懈怠》\《“官”“兵”倒置应予重视》分别被评为省级“好新闻”三等奖;《军营照相缘》被《中国工商报》“军旅生涯”征文评为三等奖。<br> <h5><b>作者(右二)与叶县局同事(左起)</b><b style="color: inherit;">续 威 张合义 闫建华合影(2012年3月28日摄)</b></h5>   俗话说“夫伴妻随”。而我家呢?却是“妻伴夫随”。1984年8月,为解决夫妻分居问题,我从湖北调回河南;2001年,我又随妻子从县城调到了市区。2013年,华中科大毕业的儿子,也随海归儿媳调到了上海工作。<div>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是由原省军区宣传处长推荐到市局的。一个身无背影的小公务员,能从县城到市区已满足了,岂敢贪奢片官寸职?侥幸的是歪打正着,为自己重操旧业“爬格子”,提供了广阔平台和用武之地,也让写作创作进入了“黄金期”。</div> <h5><b>作者第一次参加《中国工商报》培训班时,在八达岭长城留影(2001年5月摄于北京)</b></h5>   市工商局期间,新闻报道由原来报刊采用“豆腐条”\“豆腐块”,进尔到“巴掌篇”或洋洋洒洒的数千言文章。十五年间,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工商报》\《河南日报》等各级媒体发表新闻、文学、摄影稿件近千篇。2007年、2010年两次被《中国工商报》评为工商新闻百星“耘墨之星”,连年评为“优秀通讯员”;同时,被《中国消费者报》等多家媒体聘为“特约通讯员”。 2007年8月,被平顶山市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13年8月,被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br>  其中通讯《水壶工商所》获省级好新闻三等奖,散文《第一次聊天》获“中华颂”全国文学大奖赛一等奖。摄影作品《辨别》获省级二等奖;《湛河之春》、《晨曲》获市级优秀奖;《画里画外》获网络摄影赛三等奖。同时,主编《鹰城红盾文化撷英》\《文化工商》两书计30多万字;编发了反映队伍形象的画册——《文明红盾耀鹰城》。<br> <h5><b>作者(中)获得《中国老年报》“全国文学大奖赛”一等奖(2005年3月30日摄于北京)</b></h5> <p class="ql-block">  这儿,与热爱写作的年轻朋友交流几点写作体会:一是要多看书看报,掌握写作方法\技巧和报道要点。二是要针对性为报刊(栏目)投稿,做到有的放矢。三是要沉下去抓“活鱼”,报道基层新人新事和热点难点问题。</p><p class="ql-block">  有位曾在县城共过事的老朋友,让帮写篇反映领导干部事迹的稿件。我说:“写官员的稿子不好发。因为今天发了,明天他‘进去了’,编辑会很没面子,更影响报刊的信誉。”但碍于老同事相求,我说:“把有关资料拿来看看再说吧?”说也奇怪,材料尚未送给我,那位“管官的官”果真的“进去了”!</p> <h5><b>作者首次被《中国工商报》评为“工商新闻百星”耘墨之星(2007年8月17日摄于北京) </b></h5>   大凡媒体采用的有影响力的稿件,多是反映基层新鲜事物和亟得解决的问题。如《“养颜酒”自酿“苦酒”》(《中国工商报》2002年3月1日)\《12315为学子讨回公道》(《中国工商报》2002年8月9日)\《三年打赢翻身仗》(《中国工商报》2005年1月25日)\《王浩与他的“红盾兴农网”》(《中国工商报》2006年10月26日)\《走进石桥工商所》(《中国工商报》2008年6月28日)和《目前工商所(队)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河南工商行政管理》2005年9期)\《弄清信息消息异同关系 努力做好机关信息工作》(《《河南工商行政管理》2007年6期》)\《泛滥的奖牌》加编辑评论(《人民日报》2010年12月7日)等数十篇文章稿件,在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和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 <h5><b>作者第二次喜获《中国工商报》新闻百星“耘墨之星”(2010年10月21日摄于北京)</b></h5> <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我们这代人,由于“革文”的原因,没有读几本书,但却经历走过了新政之后几乎所有的“路”。我呢?作为同龄人的“幸运儿”,侥幸走出了祖辈们朝起暮归\炊烟缭绕的小村落,摆脱了陈封闭塞\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环境,思维从传统的封建迷信转变为崇尚科学文明和法制的观念,生活状态也从原始的裹腹蔽体提高到了精神文化层面。</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无论在部队或转业地方工作,在栉风沐雨岁月蹉跎的历程中,我遇到了不少名师和高人(贵人)。是他们教导我做一个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勇敢坚强的人,做一个具有优秀品格高尚道德的人。在工作生活遇到坎坷困难的时候,更是他们指点迷津,伸出那双温暖友爱之手,帮助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p><p class="ql-block"> 感恩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每一位名师\高人和贵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