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舟山本岛最东端小角落里,有个不太起眼的地方,叫做普陀区塘头船舶修理厂,一个普普通通的村级船厂,像是海边的一个小作坊。 船厂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起来的,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到沿海地区,渔业和海上运输开始火热起来,船只的需求量蹭蹭往上涨。塘头船舶修理厂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船厂初期靠着修修补补小渔船、近海运输船,慢慢地在小有名气,周边朱家尖、螺门、定海、岱山、桃花、虾峙等渔民都乐意来这里修船。 船厂不仅给村里人提供了不少工作机会,也让村里的经济活跃了起来。大家靠着修船、造船,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也安稳踏实。<br> 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船舶行业也在不断变化,大船、现代化的船只越来越多,这个小船厂的技术和设备跟不上了。它的规模太小,资金有限,面对大型船厂的竞争,渐渐地就力不从心了。<br><br> 国家对修船业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小船厂的污水、废油、油漆处理等问题成了大麻烦。不像那些大厂,有资金有技术去改进,它只能勉强维持。慢慢地,来找它修船、造船的人越来越少,订单越来越少,工人们也一个个离开了。 到了去年11月,这个船厂终于坚持不住了,停工停产。曾经热闹的厂区,现在一片冷清。厂里堆满了废旧的近海休闲小艇和小渔船,这些船有的是修不好被船主遗弃的,有的是船主直接不要了扔在这里的。 这些废旧船只东倒西歪地堆在厂区各处,有的船身已经锈迹斑斑,油漆都脱落了,露出了里面生锈的铁皮;有的船上零件被拆得七零八落,只剩下一个空壳;还有的船被海水浸泡过,散发着一股股腥臭味。 走在厂区里,看着这一片破败的景象,心里难免有些感慨。这个曾经充满生机的小船厂,见证了那个时代渔业和船舶修理业的兴衰,也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和努力。虽然现在它已经停工停产,变得破烂不堪,但它过去的故事不会被遗忘,它也是那个时代发展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虽然最终被拍在了岸边,但曾经也翻滚过、闪耀过。<br><br> <p class="ql-block">渔船踏浪归港,海的对岸普陀山隐现于朦胧山雾间,佛国圣境与渔村烟火隔海相望。</p> 船厂上空,一架自北京飞抵普陀山机场的飞机。机上有前来欣赏舟山群岛自然美景的游客,也有怀着虔诚信仰前来朝圣的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