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之路,步履不停;以音润心,向美而行——2025年西宁市音乐教师技能提升培训

打鸡血的疯兔儿🐰ིྀ

<p class="ql-block">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市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推动音乐教师教科研训一体化发展,切实提升教学能力,3月25日和26日组织开展西宁市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培训,紧紧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着力提升西宁市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为推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优秀音乐教师队伍而努力,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培训伊始,青海省中小学教学与教师发展中心程堰佳老师以“艺术素养导向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为主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深入剖析了艺术素养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指出音乐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表达、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力的激发。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她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多元艺术元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音乐的魅力,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p> <p class="ql-block">随后,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赵佳老师和西宁市文苑小学李宁老师以及西区的老师们围绕“课堂乐器——口风琴在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活动展示。口风琴作为一种融合吹奏与键盘特点的乐器,具有体积小、音准好、易上手等优势,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审美能力以及促进团队协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师们合作展示了口风琴如何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局限,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也为在场教师打开了新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音乐基础,将口风琴教学与唱歌、欣赏、创作等音乐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中全面提升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3月26日上午,西宁市周家泉小学曹雪红老师和西宁市韵家口小学谢雯老师以及东区的老师们带来《中国民族音乐作品体态律动的探究与实践》的展示活动,老师们介绍了体态律动这一教学理念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身体动作对音乐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进行感知与表达,能够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在全身心的参与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以不同民族音乐作品为素材,结合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创意,设计独具特色的体态律动组合,充分展现了教师们对民族音乐与体态律动融合的深入理解和创新实践练习。</p> <p class="ql-block">随后,城北区教学研究室赛珍吉老师和城北区朝阳学校钟晓霞以及城北区的老师们用一首《站在草原望北京》课桌舞共同开启了《小学音乐课桌舞本土化实践探索》的展示活动。城北区的老师从基础的身体律动入手,如拍手、跺脚、点头等简单动作的节奏变化,到复杂的上肢、躯干、头部协同动作组合,逐步引导教师掌握动作设计的要领。为了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动作与音乐的配合,以音乐作品《国旗国旗真美丽》、《哦!苏珊娜》、《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例,现场示范如何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情感变化,设计与之相契合的课桌舞动作。</p> <p class="ql-block">3月26日下午,城东区教育局教研室阳卓霖老师为各位老师带来了一节精彩的课例。用《西风的话》这首歌曲从文学角度深挖其歌词的诗意表达与情感内涵,与语文诗词鉴赏相结合,从历史维度,则可探究其创作时代背景,了解当时音乐文化发展脉络,从旋律的构成要素入手,详细解析了《西风的话》中音符的排列、节奏的变化以及音程的运用。通过弹奏和对比分析,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歌曲旋律的起承转合、高低起伏所传达的情感变化;利用AI画笔尝试对古诗《赠汪伦》添加简单旋律,创造出新颖的旋律线条。</p> <p class="ql-block">2025年的音乐技能培训,不再是单调的技巧传授,而是一场融合文化、创意与自我表达的盛宴。每一位教师都在音乐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用热爱与坚持,奏响属于自己的华彩乐章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