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位于安康市旬阳县老城区原粮食局内,2015年正式开馆。中国全国首家内河航运博物馆,也是汉江流域内第一家航运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面展出的内容都是通过挑选珍贵的历史照片、珍贵的历史文物和3处电子互动展项设置,生动展现了汉江悠久的航运文明和厚重的历史故事,全面系统地向社会展示“三千里汉江黄金水道,五千年中华航运文明”。</p> <p class="ql-block">在航运博物馆,可以看到从远古时期汉江沿岸石器时代遗迹、先民结绳制木筏渔猎活动到近现代大型木船、钢质机动驳船的应用;从古代巴人象形文字“船”字的写法到历代船只制造工艺的不断演进,以及汉江航运的发展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原始道教是在古代巫术、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的思辨哲学与儒家的伦理哲学而形成的,汉水上游恰好提供了锻造这多种文化的大熔炉。道家各派中创立最早的“五斗米道”,就是在汉水上游的汉中盆地发展壮大,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而位于汉江之滨丹江口境内的武当山也是道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刘邦固守汉中,并以此为据点,还定三秦,出关争雄,最终建立两汉四百年天下。汉朝得名于汉中,汉中得名于汉江,汉江流域是汉高祖的始封之地和兴王之所,更是大汉王朝的发祥之地。</p> <p class="ql-block">作为先民征服水域、利用水域的工具,汉江流域船舶的发展与我国古代船舶的总体发展基本一致,经历了独木舟、木板船和钢铁轮船三个阶段。但由于汉江上中下游各航段自然地理条件悬殊,航行条件差异大,故汉江各航段内的船舶又呈现别具特色的地域性。</p> <p class="ql-block">水泥船</p><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钢材、木材供应紧张,为有效支援三线建设,国家提倡建造钢丝水泥船。陕西当时为支援襄渝铁路的修建,承担了在汉江上游制造60艘载重2000吨的水泥船任务。陕西省革命委员会还于1970年4月成立了“陕西省安康地区水泥船建造大会战指挥部。”水泥船虽然有着成本低、保修简便易行、经久耐用的优点,但由于当时经济基础太差,事故较多,运效不高等原因,陕西省最后只完成25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驳船</p><p class="ql-block">驳船是2000年以后汉江上常见的船只,具有设备简单、吃水浅、载货量大的特点。一般为非机动船,与拖船或顶推船组成驳船船队,可航行于狭窄水道和浅水航道,并可根据货物运输要求而随时编组,适合内河各港口之间的货物运输。汉江上的驳船主要用于短途客货运、汽车轮渡或挖沙等。</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p><p class="ql-block">舫</p><p class="ql-block">木板船的优越性之一是能够大型化,但受到生产力的限制,在其发展之初难以实现。这时应社会发展对大船只的需要,出现了舫。“舫,并舟</p><p class="ql-block">也。”是两船的结合,用木板、连接杆或梁木之类硬性构件将两船固定在一起,成为一种新形式的水上工具。舫的总宽度比单体船大大增加,稳定性更好,装载量更大。西周时期,汉水流域就时有舫船上下运送货物。</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歇艎支江船</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长江流域有皇家专用的龙</p><p class="ql-block">舟、杂船,运粮的漕舟,竞渡的赛舟和战用的军舟等各种形制的船舶。航行于汉江流域的典型船舶是歇艎支江船,它体型肥短,长与宽的比例较小,平底浅舱,装卸方便。在唐代几个历史转折时期,都曾借助汉水以歇艎支江船运输漕粮和贡赋。这种船舶被后代选为定型的专用漕船,成为江、淮地带内河运输的主要船型。</p><p class="ql-block">两宋时期——车船</p><p class="ql-block">两宋时期造船业空前发达,出现了多种型制与性能的船舶,实现了船舶的地区与用途的专业分工。当时就有淮船、楚船、吴船等之分。“车船”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典型船舶,它是以轮代桨的一种半机械装置的先进战船,主要用于江防,其速度很快,《宋史·岳飞传》描述其“以轮击水,其行如飞”,它是船上推进设备的又一次大的变革。当时汉江中下游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时有车船出没。</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外国小轮船</p><p class="ql-block">民国以前,汉江中行驶的船舶都是木船。到了晚清至民国前期,外国商轮开始主宰长江航运,并将其船舶不断向中国内陆行驶。民国五年至十五年,汉江上游就时有美、英等外国的小轮船行驶。1920年太古果糖公司、1921年美孚石油公司、1926年汉口英国洋行等外国商人为了推销货物,曾将其小轮船由汉口驶至老河口乃至安康。</p> <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牛羊皮筏</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为配合国家建设需要,汉江中上游原有船只多转移到汉江下游和长江流域承担运输任务。为确保汉江上游民众基本的生活物质供应,陕西省人民政府通过协商,从兰州市交通局请调牛皮筏子24个,羊皮筏子8个,并由专人组成皮筏队,到汉江上游参加水上运输工作。1954年,汉江上游流放外地的船舶纷纷返回,兰州的皮筏队也撤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机动船</p><p class="ql-block">机动船亦称自航船,指装有各种发动机推进装置,以机械动力行驶的船舶。机动船在汉江上正式出现是在</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当时汉江下游的船舶企业已具备了机动船的建造能力,汉江上游的陕西省也先后投资购买国外配件或从知名造船厂订购</p><p class="ql-block">机动船只。据文献记载,1958年陕西订购的机动船就曾从汉口起锚胜利到达安康港。机动船的出现,结束了千百年来靠人力拉纤的历史,解放了人力,是船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代,为了使运输管理有章可循,历代政府不断颁布诏令、法令、条例、规章等对航运进行管理,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漫长的形成过程,到唐代大体完善。明清至民国时期还出现了船帮、商会等民间航管组织。建国后,各省航运管理部门为使航运管理有法可依,先后制订颁发各种管理法则、细则、规定与办法,航运管理渐臻完备。</p> <p class="ql-block">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航运进行比较全面管理的朝代,不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运管理制度,而且制定了水运法律,开启了中国古代内河交通立法之先声。</p><p class="ql-block"> 汉水缔造了航运,航运的发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沿线市场、码头、集镇的兴盛。明清之际,与发达地区一样,汉江流域出现了大量商帮兴建的会馆。从上游的汉中,到中游的樊城,再到下游的汉口,以及众多支流,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工商会馆600座。这些商人组织极大地活跃了汉江流域的经济,同时,华屋高构的会馆建筑也成为沿线城市的地标性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