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坛展馆

暖风

<p class="ql-block">  中华世纪坛,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9号,占地面积4.5公顷,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是中国人民迎接新千年、新世纪的标志性纪念建筑。</p><p class="ql-block"> 中华世纪坛坐北朝南,由主体结构、青铜甬道、圣火广场、过街桥、世纪大厅、艺术大厅等组成。中华世纪坛静止的回廊与旋转的坛面寓意着中国古老 “乾”“坤” 的哲学思想,整体寓意为“天地合一”。</p><p class="ql-block"> 2020年,中华世纪坛被评为北京市市级部门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p> <p class="ql-block">中华世纪坛的建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p><p class="ql-block">1、迎接新千年‌</p><p class="ql-block"> 中华世纪坛是为了迎接21世纪新千年而兴建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与繁荣。</p><p class="ql-block">‌2、纪念历史与文化‌</p><p class="ql-block"> 世纪坛的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日晷”形状、青铜甬道上的时间纪年,以及56个民族的象征图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3、促进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是中国第一家以世界艺术为收藏、展示、研究对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旨在传播世界文明、促进文化交流,并普及艺术教育。</p> <p class="ql-block">‌4、体现和谐与美学‌</p><p class="ql-block"> 世纪坛的设计以“中和”和“和谐”为美学原则,展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并通过“水”与“石”的元素,深化了中国传统宇宙观和审美精神。</p><p class="ql-block">‌5、作为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 世纪坛不仅是纪念性建筑,也是北京的重要文化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展示中国文化和世界艺术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中华世纪坛的建造既是为了迎接新千年,也是为了纪念历史、促进文化交流,并体现和谐与美学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  对于一些新建筑,人们也愿意津津乐道地从风水的角度去说事。北京历史上有天、地、日、月、社稷五坛,其中圆形的天坛在南,方形的地坛在北,中华世纪坛是属于新世纪的,它的结构是南方、北圆,正好跟一般风水要求相反,这是怎么回事?风水师的解释是,世纪坛东边是军博,算是武职机构,西边是中央电视台,算是文职机构,按照阴阳理论,东、文为阳,西、武为阴,但现状阴阳倒置,需要进行调整,所以将世纪坛南部建成方形,北部建成圆形,因此扭转乾坤。</p> <p class="ql-block">世纪坛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懂风水的人都明白,世纪坛上的指针是随着太阳运行而运动的,针尖直指北斗七星,远看指针像龙角。如果这个角一但断裂,国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恶果。这些风水大师不愧为通天晓地明阴阳的绝顶人才,指针的运行规律完全是道家拜祭北斗七星步罡阵式。世纪坛底部象征大地“天有日月星晨,地有江海湖泊”,这个神秘建筑可见设计者的精心杰作。</p> <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世纪坛中央的青铜甬道以流动水景象征血脉活力,配合1999年12月31日子时点燃的圣火,形成了“水动火明”的时空能量场。其选址西侧更暗含“镇压西方”的战略意图,呼应了“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象征寓意。这一系列设计将建筑功能与风水哲学深度融合,展现出独特的空间能量布局智慧。</p> <p class="ql-block">中华故土简介</p><p class="ql-block"> 《中华故土地图》是“华夏文明纽带工程”活动的文化标志物,于2003年2月1日农历春节永久安放在此。其主体部分采用了全国34个行政区域最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地方采集的原质土壤,称之为“五色土”,汇集到北京,经过除菌、防腐和干燥等工艺处理后,分别放入各省市、自治区的行政区域内,以水晶封铸成中国地形图。外框为椭圆形,以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九个“龙”图腾作为主要元素,表达龙文化的“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镶嵌四颗青、红、白、黑四种颜色的宝石与中心的地图相呼应,表达人民企盼国家统一,安居乐业的愿望。中心以水晶覆盖,整体采用紫铜浮雕,沟槽工艺。</p><p class="ql-block"> 《中华故土地图》的整体设计表达了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华夏故土,心手相连的思想,以及经过长期积累,已潜入生命,积淀于民族精神之中的“厚德载物”的大地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