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教育、教育!教和育从来没有分开过,也不可能分开。教是行动,是传授,来达到育的目的。教,无论传授什么知识,采用什么方法,不管你的主观动机是什么,最终的都是自觉不自觉地达到育的结果,只不过育什么样的人有所区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深的理论我们讲不明白,但是在自己教育实践中,多少有些体会。每个老师都是教育的践行者,差别在自觉或不自觉上。曾经有这样一件事,让我很是疑惑。那是40多年前的事,学校布置任务和要求后,一位老师却在班级对学生讲,你们不要听学校的,净想法骗你们。听了这样的话,我吃了一惊。这是一个老师应该说的话吗?其目的何在?如果对学校的决策不满,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和交涉。也可保留意见,切不可在学生面前这么说。如果是想取悦学生,到头来可能里外不是人,因为高中生已经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素质的高低,造成的影响极坏,不仅破坏了学生和学校的关系,也在育人上起着负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是每个老师都能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能的,特别是刚步入教坛不久的新兵。自己初当老师时,往往只注重教学知识和业务的提高,许多事情疲于应付,还谈不上真正育人。印象中比较自觉的注重育人大概是88年教高三的时候,有一个男孩子学习不错,但是当年高考失误了,第二年参加了补习。但是高考失利的打击太过于沉重,孩子又是个十分要强,心思缜密的人,补习不久身体就出现了状况,失眠头痛、精力不能集中。了解这些情况,我进行了一次家访,鉴于这种状态,建议暂时休学,治疗和休息一段时间,促进身体恢复。为了缓解他的焦虑,我约他出来看看电影,消遣一下。结果没想到那时影院不放电影,而是在楼上小厅放录像片,至于放映的是什么片子,我一点没有印象了。回来的路上,我告诉他,今天我们是为了消遣去看的,以后再不要看这些东西,没有任何益处。孩子到了这种状态比较悲观不自信,哭着和我说:自己什么也不是,下棋也不会等等。我告诉他,人无完人,没有什么都会的,人各有所长。你身上的优点别人还没有呢,我也是不会下棋,不能因此看不起自己,要相信自己。后来根据他的情况,我帮他在森调队找了个活干,让他跑山钻树林子搞森林调查,让他放松精神,亲近大自然,对他恢复是有好处的。经过一年的调整,第二年重新参加补习,结果考上东北林业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经历的增加,对育人的体会愈加深刻。当老师的自然喜欢成绩好的孩子,我有意识关心和帮助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尽可能多鼓励他们。招聘来秦皇岛教初中时,一个周末晚上有位家长打来电话,说儿子离家出走了,问我有没有同学的电话号码。后来告诉我孩子找到了,在同学家。周一回校的下午自习课,我找那个同学谈话,从他最近学习状态谈起,这时语文老师把我叫回办公室,对我说,他都离家出走了,你怎么还批评他,我笑笑说知道。我只想探究他离家出走的原因,我征求了他对老师的意见,几经探查,终于弄明白原来是因为父母之间的矛盾,经常吵架,孩子感觉压抑、痛苦,才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找到症结所在,我的谈话就有的放矢了,说到动情处,这个和我一般高的大男孩,趴在我怀里呜呜哭起来。让他哭吧,我知道他需要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这场谈话大概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分手时他的情绪明显好了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次家长会上,杨坤的母亲跟我反映,孩子在家和父母没好气,说话就和父母吼叫、赌气。杨在校是个好学生,成绩优良,多少有些傲气。于是找机会我同他交谈,告诉他即使处于逆反期也要尊敬家长,父母为你付出了多少爱和心血,人要懂得感恩和回报。有父母的爱是多么幸福,像我现在想回报父母已经不可能了。整个谈话杨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眼里含着泪水。即使是好学生,他们的毛病也不能迁就,这对他们成长有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次我从家里带去了钳子、锤子、小钉、一块胶皮。找来于向遥同学,告诉他利用间操时间把胶皮钉在门缝边,这样门就可以关紧了,省得还要用拖把顶着门。下了间操我去检查时,几个男生还在门边忙乎,到上课时,基本算完工了。事后我问于向遥,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去钉门吗?他摇摇头,我告诉他是要你体会一下关心班级,为班级做好事的快乐,养成关心班集体的好习惯。起因是有一次我到班级找人帮我搬书,我随便一指后面的几个大个男生来,结果就于向遥没来。我很在意他,因为他是年级学习尖子,我不希望他是个只在意自己学习,不关心他人的孩子,所以就引出了钉门的特意安排。他偷偷告诉我以后想当个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正在美国发展,他恐怕记不得初中时代钉门的往事,可是老师为了他们的成长,却从一点一滴做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事例,这个学生叫刘凯旋,我不教他们班,也不认识这个学生。只是从老师们的议论中知道了他,学习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就是在班级他的周围形成一伙人,专门和老师作对,这样的学生我还是很少见。于是我就差人把他找来,想会会他。我们的谈话是借用副书记的一间小办公室开始的,我先夸赞了他的聪明,成绩不错。可是事情不能过了头,把聪明不用在正地方,用来同老师对着干,就走到了反面。一个人学业要好,品德更要好,品德和人格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你现在处于逆反期,我们可以理解你,如果走到社会上你再这么胡来,社会可不惯着你,你要吃苦头的,人不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我就是个普通老师,还不教你,只是出于爱惜人才的角度,才和你谈这些,你能听进我的话吗?整个谈话他基本没吱声,只在最后说了一句,你不像个普通老师,挺有水平的。隔了一段时间,听取了一下老师们的意见,我再次找他谈了一次。我知道想靠一两次谈话就根本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无论结果如何,老师育人的功能是不可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想说点利用元旦联欢会育人的事,我们搞的不是单纯的联欢会,而是座谈表彰加联欢的形式。我设计的表彰学习步步高进步奖,不管你名次多少,考分多少,只要四次月考你每一次都进步了,就可以获奖,有的学生全年级排到200多名,也可以受到表彰。在表现优秀奖中,只要你有某一项表现突出就可以获奖,比如班级出板报积极的、关心班级当好老师助手的等等。这使那些平时从来摸不到奖的同学,也光荣了一把,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使大多数很普通的同学,有了奋斗目标。有个白宇轩同学,是个问题生,也是教育的老大难。但是经过帮助,他有了明显进步,我和班主任想给他表彰,但是老师们意见很大,班主任也犹豫了,最后我们还是顶着压力表彰了。从实践结果看,效果还是不错的,这何不是育人的一种方式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奇葩的是我要求颁奖时,每个获奖者必须同家长或老师拥抱。这一环节特别温暖感人,家长和孩子一同落泪。我还把同家长拥抱布置为全体学生的元旦家庭作业,感谢父母一年来的辛苦付出和陪伴,祝福父母新年快乐。我知道这个年龄段正是逆反期,家家为孩子的中考都焦头烂额,孩子往往同家长拧着劲,我想让元旦的拥抱缓和一下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成长。教师的育人职能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育人无小事。希望老师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教书育人的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3.2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补 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章发出后,重新审看时忽然想起一件小事,写作时忘掉了。虽然此文已经很长了,但我还是想补记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6届初中毕业班有个男生叫王诗垚,个子不高,聪明好学、好问,几乎每次下课都要围着老师问些奇怪的问题。还没升入毕业班的那个暑假,他就同女生刘羽然到我家问一堆学习中的难题。时间久了对我感情不错,比较信任我。离中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他突然找到我,要我帮帮刘羽然,她最近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下滑不少。学生的委托我岂能怠慢,即使他不向我要求,我发现了也不能不过问。这里要说明一下,她们俩是很要好的男女同学关系,但不是早恋关系。答应了王诗垚的请求,工作怎么去做呢?刘羽然是个比较内向而又腼腆敏感的女孩,成绩属于第一梯队的中档成员。直接和她交谈,恐怕触犯她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伤了面子。我采取笔谈的方式,给她写了一封长信,指出了她的现状,分析了原因,要求她自我减压,相信自己的实力。没有必要焦虑,正常发挥考上一中没问题。但是照目前状态滑下去,就危险了。你需要自信,需要振作起来,保持良好心态和身体,胜利一定属于你。在以后的观察中,小姑娘果然笑容回到了脸上,自信和精神头也上来了。中考自然很理想,拿到一中录取通知书后,她对我说,我特别感谢你,虽然后来我知道你是应要求而为,那我也特别感谢你。这就足够了,还求什么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