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趣谈(四十六)……“巴勒斯坦”、“以色列”

木舟

<p class="ql-block"> 世界瞩目的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已造成大量的民众伤亡,加沙已成为一片焦土。尽管国际社会呼吁停火,但至今仍然战火不断。</p><p class="ql-block"> 巴勒斯坦国位于中东、亚洲西部的一个国家,主要分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两部分:加沙地带面积365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地区面积5884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领土为2500平方公里。巴勒斯坦人口约1480万人,其中561万居住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约240万生活在以色列境内,另有难民和侨民。</p><p class="ql-block">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接受联大第181号决议,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p><p class="ql-block"> 巴勒斯坦经济基础薄弱,以农业为主,工业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严重受制于以色列。202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249美元,仅为以色列的二十分之一。加沙地带经济状况尤为严峻,约40%的人口需依赖国际援助生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目前实际控制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人口984万,<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中犹太人约占73%,阿拉伯人约占21%,其余为德鲁兹人等。犹太人多信奉犹太教,其余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等。</span></p><p class="ql-block"> 犹太人起源于约4000年前,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以色列国。公元70年被罗马人赶出巴勒斯坦地区,开始长达近2000年的“大流散”。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根据该决议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的一个发达国家,在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医疗设备、生物技术、信息和通讯技术、钻石加工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面分别谈谈古文字中的“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七个字。</p><p class="ql-block"> 先说“巴”字吧,甲骨文中的“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虫”、</span>“它”和“蛇”字在古代可以相互通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甲骨文中的“巴”字形象地描绘了一条大口的蛇形,本义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可以吞食大象的蛇‌‌。</span></p><p class="ql-block">‌虫‌:在甲骨文中,“虫”字像一条头向上昂、身体蜿蜒、尾巴翘起来的蛇,有的字形还特意画出尖尖的蛇头,表示毒蛇‌‌。</p><p class="ql-block">‌它‌:甲骨文中的“它”字以蛇的象形为基础,表示蛇‌‌。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它”字被解释为“虫也”,即指蛇‌‌。</p><p class="ql-block">‌蛇‌:虽然甲骨文中没有直接出现“蛇”字,《山海经.海内南经》也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p><p class="ql-block">但“它”字后来被假借为指示代词,为了区分其原本指蛇的意义,就在“它”字上加上了“虫”字旁,形成了“蛇”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巴”字有关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四川、重庆等地的方言中,“锅巴”指的是紧贴锅底烧焦的饭粒,“泥巴”则是指泥土与水混合后形成的粘稠物质,“下巴”则是指人脸下部紧贴脖子的部分。这些词汇中的“巴”字,都生动地体现了其紧贴或附着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巴”字的演变过程,见图:</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中的“巴、虫、它、蛇”,有代表性的字,见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巴”字在古文字中有多种写法,其中偏类六书通中的“巴”字,有三种写法,较独特,见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勒”字有关故事:</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以“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戍边将士的矛盾心境:一方面渴望击退外敌、建立功勋,另一方面因战事未平而无法归乡。一个“勒”字浓缩了将士们“功业未成誓不还”的壮志,以及“思乡情切却难归”的苦闷,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中没有“勒”字,但商周时期的金文中“勒”字较多,下图为“勒”字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勒字金文中,西周侯鼎、颂敦、伊敦的造字结构挺有个性,其中颂敦和伊敦还好识一些,侯鼎中的“勒”字为什么弄成如此,就只能找祖先去请教了,见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下为西周寅簋铭文中的“勒”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下为西周师酉敦铭文中的“勒”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下为先秦时期石鼓文中的“勒”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下为西周中期康鼎铭文中的“勒”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下为西周晚期毛公鼎铭文中的“勒”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下为西周晚期周兑敦铭文中的“勒”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下为西周师酉敦铭文中的“勒”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斯”字的有关故事:</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感慨‌:孔子曾站在河边,感叹时光如流水般消逝,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中的“斯”字,形象地表达了时间流逝的不可逆转和无情。而“斯人已逝”则表达了对故去之人的敬缅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中没有“斯”字,下图为“斯”字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图中的“斯”字,出现在青铜器“鄀子斯盆”上,出现的朝代,应该是春秋时期。“鄀子斯盆”这一名称中的“鄀子”很可能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某个诸侯国或封地的君主。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和联盟频繁,青铜器的制作和流通也往往与这些政治实体紧密相关。因此,“鄀子斯盆”很可能是作为礼品或祭祀用品而制作的,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青铜仲斯鬲,作为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已有陶鬲的出现。到了商周时期,青铜鬲逐渐流行起来,并与陶鬲并存。青铜鬲的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这样的设计便于炊煮加热。其腹部与足部相连,不易分开,与鼎的形制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下图为仲斯鬲中的“斯”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齐侯镈钟中的“斯”字。</p><p class="ql-block">‌ 齐侯镈钟‌是春秋晚期齐国青铜器,由叔夷所作。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在临淄出土。铭文记录了叔夷伐莱有功,齐灵公赐莱三百个县之地、四千个徒属,并命其辅佐国政‌。铭文反映了莱被灭后土地、人口被瓜分的情况,体现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秦权量中的“斯”字</p><p class="ql-block">权量诏铭是秦代为了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而刻在权(秤砣)和量(量器)上的诏书铭文。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为了规范度量衡,下令在各地使用的标准权量上刻嵌或铸铭诏书,以确保全国度量衡的一致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坦”字的有关故事:</p><p class="ql-block"> 坦腹东床”这个成语源于汉朝时期。当时,有一位名叫毛遂的人,他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物,但却不得官位。后来,他听说一个大臣要选拔人才,就去应聘。大臣派他去东床试睡,毛遂将衣服解下来,躺在床上睡觉,不想半夜时外面发生了火灾,而毛遂却不仅没有起床救火,仍旧像没事人一样睡了过去。第二天早上,大臣问毛遂:“出了什么事情你都不知道吗?”毛遂回答说:“我是一位喜爱性福的人,好睡就睡,不管别人的事情。”大臣听后,认为毛遂的态度很有魄力和独立性,于是就任命他为官,成为一名闻名遐迩的大臣。</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中没有“坦”字,最早出现在商周金文中,以后在战国楚简及汉代简帛书中常有。下图为“坦”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金文“坦”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楚简中的“坦”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书精蕴中的“坦”字。</p><p class="ql-block">《六书精蕴》‌是明代学者魏校撰写的一部揭示汉字构造规律和演变历程的经典著作,共六卷,并附有一卷《音释》,由魏校之子魏希明主持刊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华简中的“坦”字</p><p class="ql-block">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字的有关故事:</p><p class="ql-block">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林则徐心中,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避。这种为了国家利益,不畏死亡的崇高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以”字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之一,各个朝代均大量出现不同型态的“以”字。下图为“以”字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字甲骨文较多,各个时期均有出现,见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金文中的“以”字在商周时期均有,下图为青铜器齐侯镈钟铭文中“以”字。</p><p class="ql-block">齐侯镈钟系北宋徽宗的宣和5年(公元1123年)在临淄出土,一般断代为春秋晚期齐灵公(公元前581—前554年在位)的大臣叔夷所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商钟铭文中“以”字,有这样一种型态,挺繁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晋姜鼎为春秋早期晋国青铜器。宋代发现于今陕西韩城,附耳,蹄足,腹饰波带纹,有铭文一百二十一字。作器者晋姜是晋文侯夫人,铭文记述她辅助文侯建立功业,铸鼎以为纪念。以诸侯夫人铸造重器,在青铜器中罕见。此鼎对研究晋国历史有珍贵价值。晋宣帝 即“司马懿”。</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晋姜鼎铭文中“以”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仲盤,全称为:子仲姜盘,它作为“沃盥之礼”的代表器物,见证了中华文明连绵千年的文化礼仪。</p><p class="ql-block">子仲姜盘在清代晚期于山西地区出土后,随即流失海外,不知所踪。</p><p class="ql-block">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太阳集团董事会主席叶肇夫在澳门古玩店偶然发现子仲姜盘,并以重金购买收藏。</p><p class="ql-block">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专程写信给叶肇夫,希望能借子仲姜盘来展览。叶肇夫慷慨相赠,于是流失海外多年的子仲姜盘几乎与香港在同一时间回归祖国。</p><p class="ql-block">下图为仲盤铭文中的“以”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孙钟,亦称王孙遗者钟,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作品。</p><p class="ql-block">‌王孙钟的铭文书法风格独特,形修长,笔法圆柔如线,字体颇长。其装饰性体现在作品结字的造型上,而用笔体势则显示出较强的随意性。舒展自如,异常婀娜动人。同时,作品线条细长优美,遒劲洒脱,转折屈身富有弹性。这种风格既体现了装饰性书体的形式美感,又表现出写意书体的优雅曼妙。</p><p class="ql-block">下图为王孙钟铭文中的“以”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色”字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谈虎色变”这个成语中的“色”,就是“脸色”的意思。程颐在讲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时,用一个故事来解释:老虎会吃人,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但当人们聚集在一起谈论老虎时,并没有感觉到恐惧,只有一位老农听到“老虎”会大惊失色,因为这位老农曾经被老虎伤害过,知道老虎的危险程度。程颐借此比喻做学问也要深入实践,不能只空谈理论。</p><p class="ql-block"> “色”字,从甲骨文、金文,各个朝代均出现,下图为“色”字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图为:第一期、三期、四期甲骨文的代表性字型的“色”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郭店楚墓竹简,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出土,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p><p class="ql-block">郭店楚简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郭店楚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下图为:郭店楚简等三种写法的“色”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信阳楚简,1957年,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出土,战国早期文字,148根,1530字。字型与郭店相类似。下图为信阳楚简中的“色”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列”字的有关故事:</p><p class="ql-block"> 列子生活贫困,容貌因为饥饿变了颜色。有人就对郑国子阳说:“列御寇是有思想的道学人士,居住在您的国家里竟会如此穷困,您难道是不喜欢贤达之人吗?”子阳马上让官吏给列子送粮。列子出来接见使者,拜谢后拒绝接受,使者只好离去。列子回屋后,他的妻子捶着胸口说:“我听说做有道有学问的人的妻儿都能得到安逸快乐。如今我们挨饿,君主让人给你送粮食,你却拒绝,难道挨饿是我们的命吗?”列子笑着对她说:“君主不是自己知晓我的,只是因为别人的话才给我送粮食的。等到哪天他要施罪于我时,又会因为别人的话来治我的罪,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后来,百姓们果然趁难杀了子阳。</p><p class="ql-block"> “列”字,虽然甲骨文、金文中均有,但较少。下图为“列”字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诅楚文中的“列”字。</p><p class="ql-block">《诅楚文》为秦石刻文字,出土于北宋。战国后期秦楚争霸激烈,秦王祈求天神保佑秦国获胜,诅咒楚国败亡,因称《诅楚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碧落碑中的“列”字。</p><p class="ql-block">碧落碑在山西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寺始建于唐朝,原名碧落观。碑在观内,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碑文书法向古,行笔精绝,以大篆著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