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二)乘桴居士

流浪绅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面说了,我读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年份,大致与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段吻合。读小学的六年,教育的主旋律不断地在“停课闹革命”和“复课闹革命”之间转换,之后的两年初中和两年半高中,主旋律又变调为“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去”,实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上小学和中学期间(尤其是高中阶段),参加工厂和农村的劳动,占用了我大量本应用来学习文化课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话说回来,由于那些年没有应试教育的压力,从而使我避免了成为“小镇刷题家”的厄运,能用不少时间读小说,懵懂的少年之心不断重温当作家的旧梦。其实,那些年能看到的小说很有限,国内外的许多优秀书籍,都被视为“糟粕”和“毒草”,被断然封存有的甚至付之一炬了。我当时读小说,谈不到根据兴趣选择,仅能读到一些散落民间未被销毁的名著和学校可公开借阅的中外革命书籍,其中外国的多是前苏联时期的革命书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仅回顾当年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感触吧。大概是在十二三岁年纪、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读的这部小说。少年的我,自然不能全然领会小说主人翁保尔的自我牺牲的“钢铁精神”。保尔那后来被千万人口口传颂的 “生命宣言”,我也只是略留印象(附 “生命宣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最动我心魄的,是保尔的一个错失和一个失去:一个错失是错失爱情——与冬妮娅因阶级差异而分道扬镳,与战友丽达因误会错失爱情;一个失去是失去健康——因为战争年代生活的艰苦,加之多次负伤,最终导致保尔全身瘫痪和双目失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近些年,我陆续读了路遥、莫言的一些小说和谈生活和小说创作的文章,根据他们各自的论述,发现他们生活和小说创作中,竟然均受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影响。如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的高加林与巧珍,被他明确地类比为保尔与冬妮娅的镜像,前者在城乡夹缝中的挣扎与后者在革命洪流中的抉择,都展现了理想主义者在时代巨变中的精神困境。又如莫言在自述中回忆到,小学三年级从老师那里偷看《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读后仿佛一只脚踏入青春之门”,“那些血与火的描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破坏力与重生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阅读对读者——尤其是对有意写作乃至成为作家的读者——的思想的启迪和创作方法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过,今天细细品味,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最大的影响,仅只是促成了我的自我牺牲精神的萌生以及“苦行僧”品格的孕育,但我写出的文字,无意恐怕也不会追寻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套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未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