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2025年4月21)

海阔天空

<p class="ql-block">母亲</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母亲宛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她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成长,用无声的爱编织出生活的幸福。她的双手虽布满岁月的痕迹,却始终为我们撑起一片宁静的天空,给我们一生留下最温暖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生于1933年,是家中唯一的女儿,也是姥姥姥爷的掌上明珠,从小在呵护疼爱中长大。姥爷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家里种着几十亩地,还养着成群的牛、羊、猪。每到年关,姥爷会把家里的牲畜拉到石匣古城,租上一节火车皮去北京卖掉,换回钱、绸缎布匹等生活用品,养活一大家子上上下下二十几口人。母亲出阁前没有做过粗活,她最拿手的是做针线。裁衣织袜,描龙绣凤信手拈来。做绣花鞋更是一绝!鞋面上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邻里看了无不称奇。 然而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母亲没有在适当的年龄走进学堂,直到新中国成立,母亲才得以入学。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仅用三年多时间,便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课程。1956年春天,23岁的母亲迈进了婆家的大门。陪嫁的木箱里,还压着她亲手做的两双绣花鞋:一双红缎鞋面配雪白布底,金黄色丝线盘出的花纹在阳光下像流动的蜜;另一双黑缎面上,绣着盛放的花枝,嫩绿叶片托着绯红的花朵,仿佛把整个春天的生机都锁在鞋尖。这是她作为闺阁女儿最后的针线。从此灶台代替了绣绷,炊烟掩去了脂香,那双能描龙绣凤的巧手,开始为全家老小浆洗缝补,日夜操劳。</p><p class="ql-block"> 母亲爱看书,也爱看戏。闲暇时,她常给我讲故事。那些古老的故事,经她娓娓道来,是那么美好神奇,我常常听得入迷。《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大八义》《小八义》等许多戏曲和小说,母亲都能完整地讲述。现在想来,或许正是这些故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坚韧。</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乡政府工作,因工作繁忙很少回家。每逢父亲回来,母亲总想方设法给他做可口的饭菜,帮父亲把换下来的脏衣服及时洗净。早上父亲还没起床,母亲已经把叠得整整齐齐的干净衣裳放在枕边。父亲常常半开玩笑地说:“爷们儿街上走,带着媳妇的手”。这看似随意的玩笑话里,藏着父亲对母亲多少感激与珍视啊!</p><p class="ql-block"> 父亲不在家的日子,母亲以她柔弱之躯独自撑起了整个家。每天天不亮,她就早早起床,烧火做饭,喂鸡喂猪。寒冬呵气成霜的清晨,母亲总是做好饭后,把我们的棉衣在炉边烘暖,再叫我们起床。<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且无论多忙,母亲都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把每个孩子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夜晚</span>一家人都睡下了,她还在忙着。那盏昏黄的灯,映着她瘦削的身影。有时我半夜醒来,听见针线穿过布料的声响,那是母亲在缝补衣裳。全家人的衣服和鞋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她的针脚细密匀称,做出的新衣新鞋美观大方,邻居们都夸像买的一样。后来家里终于有了一台缝纫机,乡亲们常来找母亲做衣裳,她却从不收钱,总是笑着说:“乡里乡亲的,帮个忙算啥。” </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奶奶极尽孝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总是千方百计让奶奶吃好。</span>家里仅有的精米白面,总是留给奶奶吃。面条、烙饼、葱油拌饭是奶奶的家常饭,而我们大家只有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这些。奶奶心疼孙辈,有时会把她的美食分给我们一点,母亲却从不沾口。</p><p class="ql-block"> 奶奶瘫痪的那三年,是母亲最辛苦的岁月。那时她已经五十多岁了,身体大不如前,但她每天都要给奶奶擦身、喂饭、熬药,夜里还要起来两三次,给奶奶翻身盖被。三年多的时间,她没有睡过一个整宿的觉。为了让奶奶高兴,母亲还时常请奶奶的老姐妹儿来家里聊天,看到奶奶精神状态好转了,她会由衷地欣慰。那些年,常见她累得直不起腰,却从没有一句怨言。长年的劳累,透支了她的身体,母亲67岁那年,终因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一生,像蜡烛一样默默燃烧,用全部的光和热温暖着这个家,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的离去,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但她的善良、坚韧和无私,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生活中感到迷惘与困顿的时刻,我总会想起母亲,想起她慈祥的笑容,温暖的双手和那些讲不完的故事……母亲走了,但她把爱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