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友宰秋收的日子里

大海波浪

<p class="ql-block">文:肖天海 王清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的1971年八月份,我们勤务连一排接替二排到阳高县友宰公社搞秋收。</p><p class="ql-block">为了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减轻社会和人民负担,改善干部战士生活。我们部队除了完成正常的训练任务和战备工作以外,还从事了部分农牧副业生产。像在孤山庙种水稻,在小安滩搞养殖,还在部队驻地养奶牛,养猪养鸡鸭种菜,酿酒做豆腐粉条等等,另外还在阳高最南端的友宰公社租了500亩地种粮食。</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任务,除了要种好这几百亩地夺取粮食丰收以外,还要和驻地政府与群众搞好军政军民关系,为军民团结做贡献。</p><p class="ql-block">帮助地方训练民兵,办扫盲夜校,为百姓挑水扫院,嘘寒问暖,和政府机关开座谈会,联欢会,电影组定期不定期为他们放电影...,这些都深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爱戴和好评。公社领导和驻地群众对我们也不错,除了无偿提供土地,还提供种子、肥料、水源。春天帮我们种,秋天帮我们收。还提供了居住条件,做饭及活动场所。军民间确实其乐融融,非常友好。</p><p class="ql-block">部队租种的五百亩地主要种的玉米,还有少部分小麦和花生。我们排去的只有两个半班不到三十个人,(三班抽走六个人到大同市马林涧挖煤去了)。除了田间管理外,还组织军事训练,包括队列操练和五项军事技术训练,再就是助民劳动,访贫问苦,和政府机关共同学习,贯彻上级党和政府布置的工作与任务。很快就到秋收时间了,公社给我们调来两辆马车,机关除了值班人员外,还有群众总有七八十人,来帮我们搞秋收,掰玉米棒子,割玉米秸秆,耕地等等,几天时间庄稼就收的干干净净,地弄得平平整整。为了表示感谢,我们主动送过去两袋刚收的花生,表达心意,他们则送来肉和青菜,真是鱼水情深啊!</p> <p class="ql-block">兵站政治部宣传科长和汪子海连长一行带着慰问品和电影放映机,代表部队来看望我们了。大家非常高兴,和公社机关召开了联欢会表示感谢。茶余饭后,公社武装部领导主动提出,想邀请我们到南面的六棱山打猎。说山里的野狍子秋来已经长肥,味香肉嫩。据说还有豹子不时出没,祸害百姓牲畜,如果遇见,可以猎杀为民除害。汪连长欣然答应,并亲自带着我们一行七人第二天带着枪支弹药和干粮行装就出发了。</p><p class="ql-block">六棱山位于阳高县和广灵县分界处,由六条山脉组成,故称六棱山,最高处两千四百多米,被称为大同屋脊。九月份的天气,山下秋意盎然,可六棱山山顶上已经有冰雪覆盖,寒气开始逼人了。山凹里分散着一些长期居住的山民。当他们得知我们是公社派来的解放军,十分高兴,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派一个40来岁非常有狞猎经验的向导。我们一齐向野狍子经常出没的六梭山南山坡出发,通往山坡上要经过一条深沟大壑。沟中流水潺潺,两岸藤林掩映;近处怪石嶙峋,远处山峦叠嶂...我们一边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一边搜寻猎物。野生狍子,现在已经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是不能被猎杀或活捉的,不过当时还没有此法规,无人禁止,但是打猎人并不多。听向导说,狍子和羊长得差不多,大约有二三十斤重,善于奔跑,屁股上有一团白毛,跑起来炸开就像白绒球或白玉团非常美观。有种说法叫精鹿傻狍,意思是鹿非常聪明,不好捉拿;狍子傻傻的,一旦惊动它,跑一段路就会站住向后观望,看是否安全。但是一旦有大的惊动,譬如开枪但没打中,那就瞬间无影无踪了,不会给你第二次开抢机会的...正说着话,一班长王清福突然发现草丛里有只狍子正探头探脑向这里观望,他顺势卧倒,端起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啪”的一声枪响,狍子应声而倒。上前一看,真是不小,约有三十来斤吧。大家为首战告捷非常高兴!说时迟那是快,不到半小时我们的另外一个狞猎组在不远处传来战报。他们也打住了一只怀幼子的野狍子。这时向导说,今天可以收兵了。狍子是群居动物。当它们听到枪声的惊吓,别的狍子三天内不会露面了。于是汪连长令我们带上战利品。用草绳和树杆连拖待抬,经过两个时辰回到了山凹村。山民们看到都伸出大拇指夸奖战士们的枪法好,本领强。我们心里也美滋滋的!</p><p class="ql-block">山凹村长期居住十几户山民。全村不到50人。主要农作物,有土豆,黍子和莜麦。长年干旱少雨。靠天吃饭。住的全是土坯房。生活还是不太富裕的。</p><p class="ql-block">就在我们上山打猎走后,山凹村在村长的操持下。安排了三家最好条件的农户为我们解决一行七人的食宿问题。我和汪连长王清福住在一户姓胡的人家。这家男女主人40多岁。男人的父亲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光荣牺牲了。是烈属家庭。</p><p class="ql-block">女主人在为我们倒了热水后,立即下橱为我们准备晚饭。只见她麻利的将莜面搅拌后,用灵巧的双手熟练的搓起了莜面鱼儿。(当地莜面的一种吃法)。随即又将拌好的黍子面捏拿成窝头状与山药蛋(马玲薯)一并放在用柳条编制的笼屉上蒸熟。男主人一边与我们唠嗑,一边帮女主人拉风箱,往炉子里添加一些桔杆和牛粪。不一会一笼笹热腾腾的当地特产就出锅了。女主人将香喷喷的莜面鱼儿和白糕(没有油炸),浇上用葱花香菜烹调的淹菜汤(当地一种精制的小菜)端到坑上小方桌供我们享用。汪连长是内蒙人,说这是当地人招待尊贵客人最好的饭菜了。</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吃饱喝足后,也是累了,一觉睡到天亮。为了不再给村民们添麻烦。汪连长说早饭不在这里吃了。在结清昨晚的伙食费后准备返程。村长为我们准备了一头毛驴,用驾垛子將两只战利品固定在垛子两边送我们下山。</p><p class="ql-block">迎着山凹里第一缕明媚阳光,在村民的热情欢送下。我们怀着恋恋不舍心情,踏上归程。此情此景,虽然已经过去50余年,至今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满载而归,得胜回营。当生产点的干部战士和前来看望我们公社机关干部无不喜上楣稍,拍手称赞!我们将一只交给生产点与公社机关干部共亨。另一只由汪连长带回部队让战友们品尝。这个狍子肉吧,客观来说,虽然比较鲜嫩,没有一点肥的在上面,但有点吃不惯那个味道。炒或炖不太好吃,但包饺子包包子味道还是蛮不错咧!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物资比较匮乏。而且干部战士每天只有几毛钱的伙食费的情况下,能吃到如此的美味,关键是从未吃过,也算是饱了口福,实属不易矣!这真是:</p><p class="ql-block"> 军队和老百姓,真真是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战时能同甘苦,平时也心连心。</p><p class="ql-block"> 虽离开许多年,想起仍格外亲。</p><p class="ql-block"> 望后代能继承,前辈的好传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