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记考

田欢乐

<p class="ql-block"> 高中记考</p><p class="ql-block"> 能考上大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意外。我祖祖辈辈都与泥巴打交道,父母是个文盲,连自己的姓名也不会写。我的基因里流淌着农民的血,那时,上大学靠推荐,对于没有家庭背景的我,从未想过自己能被推荐,或者有机会通过考试走进大学的校门。我在读初中时,最大的理想,就是将来能回生产队当个会计,就捏鼻子一笑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才是我今后人生的交响曲。</p><p class="ql-block"> 1977年,我顺利升入高中,在横埠中学读高中一年级。这一年国家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变。</p><p class="ql-block">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多位代表都要求恢复高考。邓小平深受触动,询问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当年是否还有时间恢复高考。刘西尧回答说,推迟半年招生还来得及。邓小平当即拍板,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么现在就改,把原来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会上大家提的意见重写招生报告,今年就开始恢复高考。</p><p class="ql-block">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无数渴望知识、渴望改变命运的青年看到了希望,被时代搁置的梦想重新起航。 本来平静的学习生活,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大家争分夺秒,不分昼夜,似乎要把过去荒废的时间夺回来。</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后,为了建立统一、规范且稳定的招生和教学秩序,便于组织考试、阅卷、录取等一系列工作,将沿用多年的春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原春季入学的学生需延长半年学习时间,与秋季入学批次对齐。</p><p class="ql-block"> 1978 年上半年,我们的学制同样顺延,仍是高中一年级,学习内容,是通过“补缺补差”,全面复习和巩固高一以前所学的知识。每一个单元学完,都要进行测验,说大考“三六九,小考“一四七”,毫不为过,可以说,考试是这学期的家常便饭。  </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高一学生可以参加高考。上面分配给横埠区 2个名额, 大约在四、五月份,在全区范围内所有完中(横埠中学、将军中学、后方中学等),选拔推荐2名高中一年级学生参加高考。先由各完中选拔,然后在横埠中学集中考试选拔,参加横中考试的大约十几个人。最后我通过选拔,幸运被获准参加当年的高考。</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连看书都不容易的年代,很难找到复习资料。离高考也就两个月了,高二的知识一片空白,既没有补习班,也没有专门老师辅导,如何备考确实是个难题。把高二的课程再自学一遍,时间肯定来不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高一以前的知识复习巩固牢靠些,放弃自学高二所有的新知识。</p><p class="ql-block">  那两个月我没有上学,在家坚持自学备考。除一本《高考大纲》,一本省教育局组织编写的高考复习资料外,没有其他的资料。我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按两个月时间进度安排,先是在一个半月内,把高一以前的所有知识复习一篇,最后半个月,复习重点知识和强化记忆(主要是背政治题目),每天从早上5点多搞到晚上10点多,每科每次复习大约在2个小时,各门学科交替复习,高考前2、3天,以休息放松为主,对数理化,脑子里把重点内容再过一遍,如有疑惑再打开书看看,对政治把重点题目再背熟一些。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8 年高考,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确定高考正式科目为五门,对非英语专业考生来说,英语为五门以外的参考科目,不作为录取依据。7月20日至22日全国统一考试。理工科的考试日程为:7月20日上午考政治,下午考物理;7月21日上午考数学,下午考化学;7月22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英语。每门满分100分,考试满分为500分。非英语专业,英语考分仅做参考,不计入录取总分。</p><p class="ql-block">  盼望的7月20日终于来了。这天天气晴好,清早还不太热,我收拾好准考证和纸笔,早上,母亲知道我考试辛苦,给我做了丰盛的早餐,三个糖打蛋和一碗炒饭,备好中餐带上。考试地点在横埠中学,离家大约7、8里路,我早早来到考场门外等候。</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考场门口已经聚集了很多人。有些人还站在学校外面做最后的"临阵磨枪"。当教室门打开,我随着大批考生走进教室,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在简易的课桌后面的椅子上,等待着那个让人又激动又紧张的时刻的来临。当考试铃响,考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松了一口气,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感觉比平时复习的题目似乎容易很多。我很快进入状态,先拣容易的题目做,难的放在后面,做完题目后,再从头到尾检查一遍,除高二的题目放弃外,高一以下的题目全部做完,考试时间对我来说都很充裕,有的课目,不到三分之二的时间,我就做完了所有的题目,考试中几乎没有怯场、紧张的感觉。上午考完,中午就坐在学校对面区公所的大树下乘凉,吃完自带的中餐后,也没地方休息,更不敢靠在树上睡觉,就这样静静等候下午考试时间的到来。三天的考试都是这么过来的。  </p><p class="ql-block"> 考完以后,回忆做过的题目,除高二的题目未做外,其他题目似乎错的不多。粗略估分大约在320—350之间。</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日子我也不在多想,很快投入到农村的"双抢"之中。公布考试成绩后,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到学校查看,332分,本科分数线320分。我一路小跑到家,心情无比激动和兴奋。同时也收获了乡亲们那么多惊喜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走为上策。考上就意味着吃皇粮,铁饭碗。填报志愿时,我尽拣一般的学校填,以确保能被录取,填完五个志愿,后面再加上一条:服从分配。</p><p class="ql-block"> 9月初,横埠中学开学了,我还没有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也不知道能否被录取,我接着在高二继续学习,做好不被录取的打算,准备明年再考。班上学习节奏明显加快,考试不断,出现你追我赶的局面,这时我才隐隐约约感到学习领先的压力。</p><p class="ql-block"> 好在时间不长,国庆节后,我的录取通知书下来了,我不得不依依不舍的告别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尚不知未来的路。 </p><p class="ql-block"> 40多年过去了,我一路谨慎小心,如履薄冰,经历风吹雨打,走过万水千山,珍惜来之不易的“饭碗”,如今已经卸甲归田好几年了。但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仿佛还能听到在考场时砰砰的心跳。 </p><p class="ql-block"> 作家柳青有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还有不知谁说的: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回首我的人生经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