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览蓉城(续)

绵羊

<p class="ql-block">彭城印象 </p><p class="ql-block">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的彭镇,我是头一次光临。 </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印象里,人们只要是说到成都,都会说到两个字“休闲”。而走进彭镇后你会发现,这里的生活应该是三个字,那就是“更悠闲”。 </p><p class="ql-block">对于彭镇,我以前没听说过,也不知道这个地方。从彭镇回来后,我专门在网上查了一下这才知道,这个我不知道的小地方在成都这样的大都市里竟然也是赫赫有名。 </p><p class="ql-block">彭镇,距双流国际机场6公里,距成都市中区15公里,是双流通往成都市崇州市的咽喉。彭镇别名彭家场、曾用名永丰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彭镇历史悠久,俗称彭家场,始建于明代,素有“水陆要冲”之称,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彭镇曾有“六庙”:关帝庙、文昌庙、燃灯寺、观音寺、万年台、川主宫;“三会馆”:福广馆、江西馆、广东馆和“一阁”:天一阁等多处古建筑。彭镇是双流古场镇之一,原是城西的水陆码头,更是粮、麻、油、蓝靛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之所以叫“彭镇”是乾隆年间乡人重建街房数间,形成场镇,因多为彭姓人家居住,加之后来又有丹棱人彭端淑一大家名门望族迁居于此,所以也叫彭家场。 </p><p class="ql-block">从成都驾车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到了彭镇。从车上走下来,让我有点诧异。从灯红酒绿的都市上车,下了车出现在眼前的却是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小村镇。人们都说成都是一个休闲的城市,我原来只以为这休闲就是打打麻将,喝喝茶水,说说闲话,今天走进了彭镇我才发现,这休闲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还有这样一种方式。 </p><p class="ql-block">彭镇的街道和宽窄巷差不多,和你推我搡的宽窄巷相比,这里确实是个清静的所在。如果说宽窄巷子是现代生活的缩影的话,那么这个彭镇就是一个承载着乡村历史的版画。蔚蓝的天空里没有了城市里飘散的酒香胭脂味,却淡淡地把一缕土香送给了亲籁它的人们。小镇街道不宽,路上行走的车辆很少,即使是有些前来观光的外地一些推销土特产和特色小吃的小商摊有秩地排列在街道的两边。我们来的地方就是彭家场。小镇的中心是一个斜十字的四条小街,街道不宽也不长,也就是一二百米,但店铺及小摊却是一家挨着一家。走进去人就能感受到一种纯朴的古韵。小街的两边没有高楼,也没有洋房,都是有着南方特点的小木房子,这些房子都是四门大开,没有窗户是用四块木板插起来里面摆着出售的物品。这种样式的房子和店铺,我们北方人只会在电视里看到。今天人走到跟前确实是挺新鲜的。店铺里卖什么的都有,在现代的用品,有当地的食物,更多的是一些当地产的手工编织的用品,像是小筐、斗笠及小竹桌椅凳什么的。老伴看到一个老大娘用勾针手工纺织的老年毛线帽子,就给我老妈买了一顶。在这个街上,我还看到了一个手工打铁的作坊。我专门走进去看了看。这种名叫红炉的打铁作坊,我们家乡也有,在这里能够看到我还是感觉挺暖心的。这个作坊保存的挺完整,不仅烧火的炉子和烟囱还在,就是打铁用的熷子、大铁锤和小引锤都还在,在房间的墙上还挂着一些当年在这个红炉里锻造出来的一些农具。 </p><p class="ql-block">在彭镇,还有一个别的地方不多见的小摊子就是“围炉煮茶”。我们一家在小街道上转了一圈后,也就和别的游客一样坐在了街头上的一个小摊子上,和大家一样享受着这里特有的“围炉煮茶”。“围炉”这个词,我在清代文人王永彬的“围炉夜话”里看到过,但实在是想不起这“围炉”的个什么场景。在这个彭镇里不仅我看到了,而且还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这种在彭镇看到的特色茶铺,其实就是在街头上放几个、十向个甚至几十个小四方桌子,桌子四面各放一把小凳子,茶客们坐在小凳子上边喝茶边聊天看手机休息。四川本地就是产茶叶的地方,这里供茶水的品种很多,价钱也是是贵有贱。边喝茶的小桌子上放着一个火炉子,上面烤着小红薯小土豆,人们边喝茶边吃着火炉子上的东西。这个“围炉煮茶”还有一项福利就是免费看川剧变脸。对于“围炉煮茶”我会在后面专章里进行详细介绍。 </p><p class="ql-block">连喝茶带看戏,我们在这个小桌子边上坐了近三个小时。期间我们根据要求进剧场里看了一个多小时的川剧表演。一边喝着茶,我边想着,儿子媳妇这是看我们在繁华闹市里看腻了,才带我们享受这田原情景。在这里虽说时间不长,但确实把我又一次带进了我的孩童年代,带给了我乡间温情。 </p><p class="ql-block">围炉煮茶 </p><p class="ql-block">“围炉”这个名词我之前就没有见过。去年我在网上买了一本名为《围炉夜话》的书,作者是清代学者王永彬。虽说第一次见到了这个名词,但也实在是想不起来这是怎样的一个“围炉”法。 </p><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走进了成都小镇彭镇后,不但让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围炉”场景,还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一把。原来这“围炉”并不是我们北方人家里的那种大火炉子,而是一种谈话聊天的场面。不但能够夜话,还能够煮茶。 </p><p class="ql-block">国人们都知道,成都人特别爱喝茶,这中若干年来成都人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喝茶人多茶馆就多多。成都老学者李劼人曾说过:“茶铺,这倒是成都城内的特景。全城不知道有多少,平均下来,一条街总有一家。”李老说的是清代的情景,到了如今,有着现代特点的茶馆更是一家连着一家了。但是,我没有进过茶馆,也不知道这高级茶馆里有没有像“围炉夜话”或者“围炉煮茶”的喝茶法。 </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个“围炉煮茶”在前几天的宽窄巷子里我就看到过,但没有在彭镇里看到的那样大的阵势。在彭镇的街道上和镇中心,除了街道两边的商铺卖一些当地特色物品外,靠近商铺边上摆满了四方小桌子和四个小凳子,上面就放着一个小招牌,上面写着四个字“围炉煮茶”,旁边就是一套小茶具和一个小火炉子。这种小四方桌子在镇中心就成了一片一片的了,有的摊子是几个,有的是十几个,甚至有的是几十个。不宽的街道上摆得满满的,只留下一条能走人的路。 </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镇子里转了一会儿后,儿子媳妇建议我们也休息一会儿,感受一下这“围炉煮茶”的氛围。一个摊子上的“围炉煮茶”还有一个免费的福利,就是只要是坐在他们这里喝茶就能免费看川剧变脸表演。孩子们为了能够让我们领略一下川剧的变脸,就坐在这里选了一个位置。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按照我们选好的茶叶泡好后给我们端上来放在小桌子上,还把一个小火炉用木炭点燃后放在了小桌子的中央,小火炉的筛架子上放着几个小红薯、小土豆、小火腿肠等一些小食物,等烤熟了就可以食用。坐在这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喝茶。茶具就像是玩茶艺一样的,一把尖嘴小壶,每人一个小茶盅,用两个指头夹起来抿着喝。 </p><p class="ql-block">我特别喜欢喝茶。这种喜好从我参加工作就开始了,四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着。虽说喝茶的时间长了,但我喝茶在一些有品位的喝茶人眼里是不上档次的。一是我喝不出茶叶的档次,只要是茶叶我就喜欢喝;二是我喝茶是用大杯子。前几天我在宽窄巷子里的一个卖旧货的店铺里就买了一个大搪瓷水缸子,就是想回家后用来泡茶喝的。坐在这里,用这个不到一两的小杯子喝茶,实在是不过瘾,我一连喝了几杯后,就站起来向外走去,看看周围的情况。 </p><p class="ql-block">这是彭镇的中心,是一个不规则的十字路口。我估量了一下面积也就是不到两平方公里的样子。四条街道都是店铺,店铺前摆得满满的就是这“围炉煮茶”的小方桌子。经营这种小摊子的有十几家,摆的小桌子有几百个,那是一个挨着一个,有时地方窄的都坐个人来。说也怪,就是这种情况,坐下来喝茶的人还真不少。有外地来旅游观光的,还有不少是坐在一起谈生意的。也有一部分是专门走进这古色古韵的乡村里采风的,这从他们身上背的长枪短炮上就是看出来,但大部分都是像我们一样举家前来休闲的。 </p><p class="ql-block">我们喝茶还有个重头戏,那就是看川剧。离我们喝茶的地方不远有一个像原来大厂房一样的高大房子,现在成了表演川剧的剧场。老板根据你喝茶的档次高低分配你看戏座位的先后优劣。我们喝的茶属中档,所以看戏坐的位置就有点靠后。不过看戏的人也不多,还是能够看得到的。 </p><p class="ql-block">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虽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年间,在本地车灯戏的基础上,融汇各地声腔,形成了含有高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为完的三列国”之说。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绝技丰富,充满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今天我们表演的也是乡村小剧团。所以水平也不是那么高。两个多小时的表演也是七拼八凑,真正表演变脸也就是七八分钟,充其量只能变两三脸片子。虽说我不是戏迷,但对于戏还是有一点的基础的。我知道,川剧的变脸是一种绝密的艺活,听说当年我国举办奥运会时的开幕式上,导演张艺谋就想把川剧中的变脸搬上去,只是怕有泄密就没有成行。但今年我在成都,感觉到只要是在人多聚集的地方,就是有川剧变脸在表演,而且大部分都是免费观看的。虽说我知道,这种乡间的表演是不能和正规的表演相提并论的,但把这种如此高贵的艺术做得如此泛滥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情。 </p><p class="ql-block">看罢表演出来后,仍然是坐在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喝茶。就这样,我们在坐了三个多小时后,才心满意足地收兵回营。重新钻进了那繁杂喧闹的都市里。 </p><p class="ql-block">坐在返程的车上,我在想,人就是一种特别奇怪的动物。人多了希望到清静的地方找清闲,人少了又想着到繁华热闹的闹市里寻找享受。在成都的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孩子们可能是看到我们一直在忙忙碌碌,就利用彭镇这个地方为我们解乏,让我们享受一下成都特色的休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