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珍背后的两个男人

临亭射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和珍</span></p> <p class="ql-block"><b>刘和珍</b>(1904-1926),江西南昌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青年和革命烈士。她1918年考入江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五四”声援运动,1921年率先剪短发,发起南昌女子剪发风潮。她还参加了进步社团“觉社”并成为骨干,主编了《时代之花》和《江西女子师范周刊》,宣传进步思想。1923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曾当选为校学生自治会主席,参与组织“驱杨(杨荫榆)运动”。1926年3月18日,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英勇牺牲,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称她为“真的猛士”。</p><p class="ql-block">刘和珍是一位具有思想深度、行动力和牺牲精神的青年革命者,但对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驱杨运动”和“三·一八惨案”两个事件中的表现,当时报刊杂志有很多报道,很多名人也写下了纪念文章,其中包括鲁迅《纪念刘和珍君》、梁实秋《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影响很大,而对她在就读北女高师之前的事迹,除了其未婚夫方其道《未婚妻刘女烈士和珍传略》、李桂生《不朽的女战士》等极少文章提及,其他文字资料只言片语,相关事迹介绍简略模糊,有些还存在明显错讹。</p><p class="ql-block">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就要了解他的成长环境,也就是要了解关联人物、关联事件、生活轨迹、时代背景等等。在此我不展开,只选择两个刘和珍生命中重要的两个人物加以介绍,一个是他的未婚夫方其道,一个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刘哑佛,只谈他们个人的经历,从他们与刘和珍的交集为揭示刘和珍成长轨迹提供线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方其道与刘和珍</span></p> <p class="ql-block"><b>方其道:生死契阔与子成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其道</span>(1893-1946),江西定南人,是刘和珍的未婚夫,也是民国时期兼具革命情怀与文化修养的进步人士。他自幼接受传统教育,4岁起由祖父教授四书唐诗,曾就读南昌陆军小学、湖北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军事,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期间因参与学潮被学校当局除名,后考入江西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科学习,接受过系统的军事和法学教育。</p><p class="ql-block">1921年,方其道被聘为南昌《中庸报》经理,期间他借住于南昌毛家园47号刘家,与就读江西女子师范学校的刘和珍结识并订婚。两人都参与了进步社团“觉社”,刘和珍主编《时代之花》周刊得到了方其道的大力帮助。后方其道因发表批判军阀的文章遭通缉,被迫离开江西,入闽投军。</p><p class="ql-block">1923年方其道资助刘和珍赴北京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北女师大),后辞去军中职务也来到北京,在一家报社任编辑记者,两人约定刘和珍一毕业就成婚。</p><p class="ql-block">1926年3月17日,刘和珍打了两个电话,一个是打给英文老师梁实秋的,为参加明天到执政府请愿的同学请假;一个是打给未婚夫方其道的,告诉他明天自己要参加请愿游行的事。当时刘和珍正身染疾病,方其道劝她不要去,但他执意要去,态度十分坚决,方其道也就不再劝阻。</p><p class="ql-block">3月18日,执政府门前发生喋血惨案,方其道听说之后打电话到学校,得知刘和珍有可能遇难时,他立即跑到执政府门前,却遭到军警持枪阻拦。当晚刘和珍的遗体被抬回学校,方其道痛哭失声,不能自已。在遇难烈士悼念大会上方其道写下悼词“生未同衾,死难同穴……六载订婚成一梦”。</p><p class="ql-block">不久,方其道离开北京,南下广州投奔北伐军刘峙部,后随北伐军进驻河南,曾任<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南民报》社长、河南省政府秘书等职,抗战时期任重庆卫戍司令部军法处少将处长,但因处决政治犯问题与刘峙产生政见分歧被免职,返回赣州,避居乡野。1946年,方其道被选定为江西省政府参议,未及赴任便因病去世,享年53岁。</span></p><p class="ql-block">刘和珍殉难之后,方其道长期照顾刘母及弟弟刘和理,直至抗战胜利。</p><p class="ql-block">方其道还是一位藏书家与书法家,据说他收藏了一批宋元明清古籍精品如《临川先生文集》《楚辞》等,钤盖藏书印鉴,但不知这些收藏是否保存至今;其书法手迹现存赣州市博物馆。方其道故居“虎形围”是赣南客家围屋的代表性建筑,始建于1786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方其道无疑是与刘和珍彼此相互有影响的重要人物,两人都受到过进步思想的影响,都有改造社会冲动,说是灵魂伴侣或不为过。方其道资助刘和珍求学,让刘和珍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有了更高的平台和更广阔的视野,这对刘和珍思想成熟肯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女师大部分学生“驱杨运动”后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刘哑佛:于无声处听惊雷</b></p><p class="ql-block">刘哑佛(1894-?),原名刘和贵,又名刘定一,刘和珍同父异母的哥哥,中共隐蔽战线的杰出人物。</p><p class="ql-block">‌刘家因贫困接连失去多位亲人,刘哑佛作为长子承担家庭重担,他支持妹妹刘和珍求学、参与社会活动。</p><p class="ql-block">刘哑佛曾就读于江西法政专门学校政治经济科,曾参加学生军参与讨袁护法运动。1925年加入共产党,并以国民党员为公开身份赴广东和平县参与组建国民党县党部并任县政府任总务科长,组织“新和平青年团”,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工农”政策,组织开展工农运动(这一时期的政治活动在和平县志当中有明确记载)。同年,加入粤军第11师莫雄部任政治部主任,后因部队被蒋介石解散转至上海,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共中央特科。</p><p class="ql-block">1930年刘哑佛在上海重逢失势的莫雄(时任宋子文税警团参议),成功争取莫雄与中共合作,并借机将项与年、卢志英等特科成员引入莫雄体系。1934年莫雄出任江西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刘哑佛任主任秘书,实际掌控专署运作。他安插十余名地下党员进入保安司令部,其中卢志英任参谋长、项与年任情报参谋,形成一个覆盖赣北的立体情报体系。</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某日,刚参加庐山剿共会议的莫雄将蒋介石“铁桶围剿计划”交给刘哑佛,刘哑佛等人连夜用密写技术将文件浓缩为四角字典密码,由项与年化装成乞丐日夜兼程送至瑞金。该情报促使中央红军提前10天开始长征,避免了被合围歼灭的危机。</p><p class="ql-block">莫雄1936年曾因通共嫌疑被逮捕。刘哑佛在此前后则神秘失踪。对他的失踪有多种说法,时间情形差异都很大,但大多认为是因身份暴露被捕牺牲,不过都是推测,并无实证材料。</p><p class="ql-block">有关刘哑佛的信息很少,整理起来大致就是:早年参加革命;曾为中共从事情报工作,有巨大贡献。由于地下工作者身份特殊,个人信息往往难以为他人知晓,这可能是资料很少的重要原因。他的部分事迹被《莫雄回忆录》记载,但长期未被重视,盖因莫雄不是中共党员,也从没直接参与刘哑佛情报小组的活动,所以对刘哑佛、项与年等人真实身份和情报活动知之甚少,所述内容或只是表象。</p><p class="ql-block">刘哑佛作为刘家长子,是家庭的支柱,他对刘和珍肯定也存在着一定影响,或许是在经济上的,或许是在精神上的,在政治上刘哑佛对刘和珍是否起到了引导作用,因为缺乏具体的实证材料,只能说有可能。再,刘哑佛与方其道是法政学校校友,很可能是同学,方借助刘家有可能是刘的安排,直接或间接促成了方其道与刘和珍的相识相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绝密情报:生死速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