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0日,旅琼摄影协会海口摄影团队一行3人驱车前往海口市遵谭镇永昌村,拍摄濒临失传的斋戏演出。</p><p class="ql-block"> 海南斋戏是海南省传统的地方戏曲形式,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p><p class="ql-block"> 古代海南民间盛行祭祀活动,如祈福消灾、超度亡灵等,常邀请道士或僧侣主持仪式。为增强仪式感染力,逐渐融入戏曲表演,形成“斋”与“戏”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早期斋戏以诵经、法事为主,后逐渐加入故事情节、角色扮演和音乐舞蹈,演变为兼具宗教性与娱乐性的戏剧形式。</p><p class="ql-block"> 主要在宗教仪式或民俗活动中演出,如中元节、庙会、丧葬仪式、祈福还愿等,具有“娱神娱人”的双重功能。</p><p class="ql-block"> 表演形式:融合唱、念、做、打,语言以海南话为主,唱腔受琼剧、儋州调声影响,兼具宗教音乐与民间小调点。 </p><p class="ql-block"> 服饰道具:角色装扮简朴,道士或演员常穿法衣,使用法器(如拂尘、铃铛)及象征性道具。</p><p class="ql-block"> 斋戏使用海南方言,融入本地民歌、谚语,反映海岛民众的生活与信仰。</p><p class="ql-block"> 受现代娱乐方式冲击,斋戏传承面临断层,仅存于少数农村地区,老艺人逐渐减少。</p><p class="ql-block"> 2009年,海南斋戏被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方政府通过资助传承人、组织展演、录制影像资料等方式进行抢救性保护。</p><p class="ql-block"> 总之,海南斋戏是海南宗教文化与戏曲艺术交融的活态遗产,体现了民间信仰、艺术审美与社会生活的深层联系。尽管面临传承挑战,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仍为研究海南民俗与戏曲史提供了重要视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