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陋室”到“广厦”(五)无锡,第一处公房,河埒新村

晓敏

<h5>这是拆迁前的“河埒新村”</h5> 在大丁村住了十个月,我家就住进“公房”了。<div>  妻子在溪南中学工作,所在的蠡园乡是尊师重教典型,1986年底,为乡里的教师建了一座“教师楼”,我家也分配了一套,80式的两室一厅。但是,教师楼建在乡里,距河埒口有好几里地,没有公交车,中间又隔着梁溪河,实在不方便。正好,学校有一个教师,有两处旧公房,我们就与他对换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两处公房都在河埒口地区,都是单间。其中一间在梁溪河畔,比较偏僻,另一间就是篇头的“河埒新村”,在河埒口核心区域,梁溪商厦的后面。我们决定先暂住“河埒新村村”。 </div><div> “河埒新村”是学区房,两个孩子顺利转入了全区最好的“育红小学”。河埒新村距离育红小学不过百米。在家都能听得学校的广播声,我工作的教育局,就在育红小学校门口。这样的地段,当然没有说的。</div><div> 但房屋的设施太差了,河埒新村的公房,听说叫76式,五层楼房,一条走廊,南面是居室,14平方米,有不足一平方米的四方小阳台。没有厨房,走廊里,每家对门有一个放煤炉做饭的地方。至于卫生设备,在楼梯间的平台上,是个倒马桶和痰盂的地方。</div><div> 从黑龙江的文教楼,到大丁的农村新居,我们已经习惯了居室的“宽敞”,一下子住进这小屋,实在不习惯:家具暂存在“老丁家”,很多东西都不凑手。晚上,一张大床,两张折叠床,屋子里挤得转不开身……</div><div> 这个房子,本来就没准备常住。入住第二天,去房管所办理手续时,我就向房管员提出了调换房屋的要求(那时,换房要通过房管所):将两个单间调到一处,希望就在河埒口。隔了三个月,房子换成了:是河埒口泰康新村底层的79式公房。</div><div> 年底,这位“房管员”被评为无锡的“换房状元”,主要业绩就是我们这次换房(“六房连换”)——我知道,这次换房,我损失了不少面积,这也是连换成功的因素。但不管怎样,终于住进了我天天经过并充满期望的公房,心里还是很开心的。</div><div><br></div><div> </div> <h5>河埒新村的门口细看排水管,可猜测当年“倒痰盂”的位置。</h5> <h5>当年楼梯间“倒痰盂”就是这样的平台。76式公房的标配就是在走廊里烧饭,在楼梯间的平台上倒马桶。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经历过吧?</h5> <h5>两个孩子上了育红小学</h5> <h5>梁溪商厦的背后,就是我们居住的河埒新村</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