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复博物馆——观复猫雅集

<p class="ql-block">临时展馆是上海观复博物馆的短期特展场地,2024.5.18-2025.5.11期间的“喵趣横生”文化展,以观复猫钻进古画游“雅集”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宋朝、唐代文人雅士们的生活场景,创造性地展示了古代文物和艺术品,鲜活地赋予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观复猫是马未都先生在观复博物馆收养的猫咪们,从非典期间收养第一只开始,现在已有30多只。观复猫不仅在博物馆中生活,还成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者,被称作一群有文化的猫咪。‌马未都先生通过观复猫的形象,结合中国古代的传世名画,创作了一系列图书和内容,介绍中国历史、古代服饰、文物和习俗等传统文化知识,妙趣横生,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观复猫众生像及茗慧</p> <p class="ql-block">观复男猫们钻入古画《文绘图》《听琴图》《撵茶图》游雅集。雅集是文人间的聚会,他们会在风景优美的园林或庭院中,带上琴棋书画、美酒佳肴,聚在一起吟诗作对、抚琴品茗、绘画、品香‌、高谈阔论……享受高雅的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文绘图》北宋,赵佶;绢本,设色;纵184.4厘米,横123.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该画作描绘的是文人学者以文会友饮酒赋诗的场景,园林中绿草如茵,雕栏环绕,树木扶疏,九名文士围桌而坐,树下立谈有二人,另外有童仆侍从者九人,人物姿态生动有致,呈现出文人学士饮酒赋诗畅谈之景。宋徽宗称此图为文会图,但应与唐代以来“十八学士”的主题有关,可能是当时摹写古代画作后,加入北宋元素的“改编“之作。</p> <p class="ql-block">观复群猫钻进《文绘图》,或引经据论、或以茶论道,正在沉浸式的感受宋代雅致生活的巅峰!古画下面陈列了雅集中的常用器皿。</p> <p class="ql-block">福建窑口青白釉兽钮执壶及温酒器 宋代。福建窑口受景德镇瓷器影响,大量烧造青白瓷,但因瓷土质量差异,色泽较景德镇偏灰。此件执壶直颈、宽肩,对称置弯流、曲柄,瓜棱腹,壶盖顶部装饰兽性钮,仰首翘尾,形象生动,平添了一丝生活情趣。温碗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盛入开水,可将执壶里的酒烫热。温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温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在宋代,温酒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将盛酒器放在炉火上加热,待温热以后再次饮用;二是用温碗和执壶给洒加热,碗内热水可以更换,因此起到随时都可以温酒的作用。宋代人使用成套温酒器温酒的习惯颇为流行。</p> <p class="ql-block">珊瑚红粉彩太白醉酒像 民国</p> <p class="ql-block">太白醉酒像旁边是一件十分有趣的酒杯,杯中还有一小杯,小杯中心有小孔,里边一小瓷偶,往杯中注酒时,小瓷偶便会摇摇晃晃徐徐浮起。杯外壁绘制“太白醉酒”图,底部“玉壶买春”款。杯中瓷偶缓缓升起之时,寂寞的独酌不再寂寞,“对酌”或“群酌”时杯中瓷偶面对谁,谁就要将杯中酒喝尽,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盘中一壶七盏,犹如七星捧月而得名。“七星捧月”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无论是天文景观的直观表达或是炼丹术士的升仙臆想,众星捧月都表达着一种美好的寓意。古代匠人就把这种寓意如同神仙瑞兽、祈福童子等意象一般加以创造延伸,质朴而形象得表现在生活物品中。“七星捧月”固定称谓是“七星盘”,一般有一盘、一壶、七盏共九件,是唐代茶文化兴盛的产物,唐代特有。如果盘内盏少于七件,多称“子母盘”。牡丹石是一种天然奇石,主要产地是我国的牡丹之都——河南洛阳,其质地细腻,底色为黑,间布或白或绿的纹理,状如牡丹,形态逼真,有的如含苞,有的似盛开,酷似牡丹,故名牡丹石。</p> <p class="ql-block">辽代金银器吸收中原金银器在制作技术上的精巧细致,又融了北方草原民族所特有的雄浑大气,形成独特的风格。此件盏与托皆为银质,捶打而成,光素无纹,深腹、圈足,盏托折沿,高圈足,中起三层高台,高台中间有圆形凹槽与盏足相配。在宋辽墓葬壁画上多见盏与托成套使用的情景,古人讲究的生活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听琴图》宋,赵佶;绢本,设色;纵:147.2cm,横:51.3cm;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三位贵族官员雅集听琴,主人公道冠玄袍端坐抚琴,近前两人,一位着绿袍笼袖仰面,右边红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最左侧叉手侍立一位蓝衫童子,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这样的景象正是《听琴图》所表达的内容。此画一说为宋徽宗赵佶所绘,后经学者考证为宣和画院画家描绘徽宗宫中行乐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如此风雅的集会马霸霸必须亲自上阵,带着宋球球和左罗罗钻进古画说文化。球球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宋代,主动坐到了徽宗的位置上拨动琴弦,马霸霸和左罗罗分坐两旁仔细聆听。</p> <p class="ql-block">宋球球</p> <p class="ql-block">左罗罗</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古称“饶州窑”,宋真宗景德年间正式得名建镇,沿用至今。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陶瓷烧造的中心。景德镇在陶瓷上成就如此之高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洁白如雪的优质瓷土高岭,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景德镇瓷器得以通过昌江运往全国;优秀的工匠汇集于此,当时景德镇有“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俗语。此件香熏施青白釉,上下两体分烧,香熏盖为半球形镂空缠枝花卉,盒身设子母口,下部印莲瓣纹一圈,底有三足,造型小巧别致。在瓷胎上透雕出花纹图案,这种装饰方法称“镂空”、“镶花”或“镂雕”。镂空透雕工艺较为复杂、耗时费工,器物烧造成功十分不易,时至今日能有成器存世更为罕见。香熏是由古代祭祀焚香用的器具香炉演变而来,宋时士大夫、文人常备香熏于书房或居屋内,以净化空气,提神醒脑。</p> <p class="ql-block">山子一面高浮雕琢刻重山峻岭,一松树挺拔生长,山峦之下河流穿过,一老者乘舟撑桨,正在观望山中景色,此面玉色淡青,为画面营造出“绿水青山”之感;另一面有褐色沁,刻有层层高山,树木枝叶,山间峭壁的高处有一房屋,仿若遗世独立,玉色与画面相互交织,凭添一份寂寥。山子,古代称之为假山,是文人书房中常见的陈设品,像立体的山水画,常雕刻山水、草木、茅舍、亭台、楼阁、人物、花卉等纹饰。宋以后,玉匠受绘画艺术影响,将整块玉料加工成立体山子形状,成为陈设品。清代,特别是乾隆时期,玉材充足,为大型玉山子琢制创造了条件。大型玉雕山子是立体圆雕景观,画面立体感强,构图唯美,意境深远,有壮阔雄伟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梅瓶原是一种盛酒器,在清代常用于陈设、插画。此件梅瓶小口、细颈丰肩,足底正中为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寄托款。梅瓶整体腹部上提,比例协调,使造型显得分外精神。瓶身画面为携琴访友图,携琴访友是高士间一种高雅的活动,山间行吟,赴友人之约,切磋琴艺,高谈阔论。“携琴访友”题材的艺术作品在明清之际十分流行。瓶上以大面积墨彩表达山水、房屋及人物,设色淡雅,在细节处又辅以红彩点缀,房屋工整,山水写意,人物体态修长,服饰线条流畅,但省去烦琐的纹饰,着重突出人物和意境。画中一高士骑着毛驴徐徐前行,琴童抱琴紧随其后,远处山峦迭起,房内人物似乎正在等待好友的到来,近处石草点缀,整幅画面色彩、布局相互呼应,主次分明,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撵茶图》南宋,刘松年;绢本,设色;纵61.9厘米,横44.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原图叫做《碾茶图》描绘了磨茶、点茶、挥翰、赏画的文人雅士茶会场景,作者是南宋时期著名画家刘松年,此画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除了画面右边的文人雅集,左边的碾茶和点茶更加有意思。画中左前方一仆人骑坐在长条矮几上,右手正在转动茶磨碾茶。左边的桌上放着筛茶的茶箩、贮茶的茶盒、白色茶盏、红色盏托、茶匙、茶筅等,桌旁还有一位仆人,右手执壶,左手端茶盏,正在点茶。</p> <p class="ql-block">继续观复猫穿越之旅来到了宋代,这次还带上霸霸,程两两身着袈裟还扮起了和尚,嗯!他一脸无欲无求倒也合适。杨家枪虽然收起了日常心虚,但眼神还是飘忽,明明双手拿书卷却要欣赏程两两作书。</p> <p class="ql-block">程两两</p> <p class="ql-block">杨家枪</p> <p class="ql-block">酱釉又名“紫金釉/紫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其颜色与芝麻酱色很接近,酱釉瓷创烧于宋代北方窑口,最著名的是定窑酱釉瓷,耀州窑也有烧造。</p><p class="ql-block">此套茶具,茶盏造型撇口、斜直壁、圈足,内外遍施酱釉。盏托上沿圈口有黑釉,上半部分与承盘皆有敛口、弧腹,上下比例协调。承盘下高圈足。合二为一,宋韵十足。</p> <p class="ql-block">这件急须壶为石质,带盖。壶柄与壶身呈九十度,便于拿握,壶嘴的造型十分独特,一头神兽张开嘴巴;配套有风炉及底座,风炉即用来烧水加热的工具,风炉和底座雕刻吉祥纹样,镂雕桃心等图案,实用的同时富于装饰性。“孔雀石”也称为滑石,石地上常见深褐绿色斑点,强光下可星星点点透光。</p> <p class="ql-block">铜三足金蟾水盂 明代</p><p class="ql-block">水盂为文房用具之一,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用于贮砚水,一般多称为水丞,一般配套一小铜勺。三足金蟾,在神话传说中是吉祥之物,可吸财镇宅辟邪。在道教故事中为妖,能口吐金钱,曾为祸人间,后为刘海收伏后得道成仙,所以民间有“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说法。金蟾铜铸而成,闲适的样子似在和旁边的同类交流,“哎呀,吓死宝宝了,一直以为自己少了条腿,不敢出去见人,现在放心了,原来我们才是正常的!”</p> <p class="ql-block">“笔墨纸砚”是文人书房中必不可少的四件文房用具。砚台的材料丰富,形制多样。历代文人墨客,大有爱好收藏砚台之人。人们津津乐道的“四大名砚”包括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到了清代由于受到满清贵族的推崇,也有把产自东北的松花砚列入其中的说法。这件砚台的形制古朴,四边外撇,砚首窄,砚尾宽,外形酷似“风”字,因此得名“风字砚”。风字砚历史悠久,在唐代非常流行,一直影响到宋代。此砚砚堂下凹,砚边高于砚堂起到拦墨作用,砚背有两并列板足,刚好把砚堂抬起。</p> <p class="ql-block">仿铜釉笔架山</p> <p class="ql-block">观复女猫们钻入《宫妃话宠图》《唐人宫乐图》《金盆捞月图》古画,体味后宫佳丽、贵妇人们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宫妃话宠图》清 ,丁观鹏;绢本,设色;纵:107.5cm,横: 58.4cm;故宫博物院。丁观鹏绘制的《宫妃话宠图》,气氛轻松闲适,画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后宫佳丽们或聚或散,或谈笑风生,或静坐品茗,仿佛时光倒流,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后宫生活。画中的盆景、鲜花、餐点等细节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丁观鹏一生历经康雍乾三朝,是与唐岱、郎世宁、张宗苍、金廷标齐名的画院高手。他擅长人物、神像,仅被清宫著录的作品就有八十多幅。《是一是二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观复猫们挨挨挤挤,亦如后宫佳丽或聚或散,或谈笑风生,或静坐品茗……画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件嘉庆时期的盘子,装饰得非常繁满艳丽,盘中写“春游福贵地”五字,绘四束粉彩花束,文字与花卉相映成趣,一派春日的生机盎然。这种色地粉彩轧道工艺装饰的瓷器,从乾隆时期开始,无论官窑还是民窑都特别风靡,一直延续到嘉庆、道光两朝,直到清朝衰落后,这种奢华的装饰才渐渐冷却。画粉彩花卉纹的器物,常见绿地、白地、黄地、松石绿地、蓝地等不同品种,清中期后大量生产,也称“彩中彩”。其釉质莹润,纹饰生动秀丽。轧道工艺是粉彩瓷器上的一种特除装饰技法,它先在白瓷胎上用丝绵均匀拍上一层色料做为锦地,比如胭脂紫、金黄色等,再在锦地上用一种形状如绣花针的工具刻划出细小凹纹从凹纹上可隐约看到白胎,这种形状如凤尾形的卷草纹,或者“”字纹的装饰就称作轧道,轧道之上往往还要装饰粉彩花卉,或者是开光山水,所以轧道工艺只用做背景,不做为主要装饰。这种色地轧道粉彩瓷器比一般的的瓷器看起来都要奢华,纹饰显得也更加有立体感,非常符合乾隆盛世的大背景,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宫中档案称之为“锦上添花”,寓意吉祥,且形容得十分贴切。</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是用含有钴元素的釉料在瓷胎上进行绘制,然后上透明釉烧制而成的。青花的出现改变了当时陶瓷市场的格局,成为最受欢迎的瓷器品种,一直到粉彩瓷器的出现,才有其他品种能和它一较高下。清代雍正朝的青花瓷有两种风格:一为淡描青花,清雅宜人;一为追慕永宣,浓墨重彩。这件玉壶春瓶即为后者,瓶身以青花绘出数条龙纹,祥云围绕四周。龙身矫健有力,显出强盛之态。青花发色浓重,直追永宣。玉壶春瓶以“玉壶先春”得名,指造型为撇口、细颈、硕腹、圈足的瓶式。玉壶春瓶以随时代变化而不同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时代特征明显。隋代已经出现,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汝窑、耀州窑、钧窑都有烧制。玉壶春瓶亦有带盖者。与早期相比,明、清景德镇窑制品胎薄体轻,釉色莹润,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诸多品种,非常精美。宋至元代玉壶春瓶用做酒器,明、清时渐变为陈设瓷。</p> <p class="ql-block">黄花梨百宝嵌镜支 清代</p><p class="ql-block">此镜支,以黄花梨为材料,采用盖盒式设计,盒盖与盒体为子母口设计。盒盖四角用黄铜镶嵌如意形铜包角,盖面以料石,彩石,沉香,螺钿做博古花瓶。左侧为胆瓶式样,内插珊瑚;右侧为观音瓶式样,内插如意;中间嵌一“喜”字。盒体以子口为界分上下层,上层为支架可折叠;下层外框四周门楣做鸳鸯枨,下置一抽屉,镶铜把手与盖上铜包角相互呼应,显得协调一致。所谓镜支,为古人照面使用铜镜时的支架,此件造型小巧,端庄秀丽,应为闺中之物。其全部框架皆用平底打洼手法处理,由此可以看出,从设计到制作,都别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玻璃镜发明前,古人梳妆打扮靠的是铜镜。铜镜照容的正面要不时打磨,才能保持光洁明亮,而镜子背面常铸有纹饰。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铜镜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铜镜在战国时期已很盛行,它没有现代用的玻璃镜清晰,所以照铜镜最好要在光线明亮的地走。这件铜镜圆形,中心一圆钮座,制造精美,铸工精湛,纹饰高凸,浮雕感强,繁复神秘。内区围绕钮座分布一对人物和瑞兽,人物与人物、瑞兽与瑞兽对称。人物着广袖长袍,安然端坐,造型飘然脱俗,全然一幅仙凤道骨的气韵;一组瑞兽回首张望,造型别致,瞠目张口,须髯清晰,刻画细腻,极具趣味。整镜纹饰构图巧妙,与神诡的基蕴内亦可窥见写实风格。此镜状态漂亮,镜体干净,卓然隽雅。汉代铜镜中常常装饰着羽人、仙人、人物、四神、瑞兽等丰富的纹样,意义内涵丰富,其中包含着汉代人对他们眼中这个广阔世界的认识和期待。</p> <p class="ql-block">唐人宫乐图 唐代,佚名 绢本,设色 长69.5厘米,宽4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原画共描绘了12个人物宴饮行乐的场面,围坐桌前的是10名宫妃,她们或品茶或行酒令,吹奏乐器,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观复猫钻进古画说文化《唐人宫乐图》拿出了超强阵容,将原画增加了一个角色后,天团13位姑娘齐上阵,这幅画中的她们都是主子,装束一致没有等级差异。</p> <p class="ql-block">这件香薰呈鹦鹉造型。鹦鹉身体饱满,昂首挺胸,翅膀和尾部雕刻了羽毛,双腿成弯曲状,双脚紧紧抓住脚下的山石,惟妙惟肖,可爱生动。鹦鹉右翅银质,为香薰盖;鹦鹉喙部、尾部有孔,香气自然散出,设计精妙且富于趣味性。中国人喜香爱香,香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室内焚香;到了汉代,专为焚香而设计的香薰已经出现。香文化的发展极大推动了香薰的发展,历史上金、银、铜、琉璃、木、瓷等许多材料都被用于制作香薰,其中瓷质香薰因其优美的釉色、丰富的造型、质优价廉,易清洗等优点,格外受到爱香人士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耳杯,顾名思义是长有两个“耳朵”的杯子。这里的“杯”形状更像是椭圆形的碗,杯中可以盛装美酒,人们双手执“耳”开怀畅饮。双手执杯的这一举动符合古人的行为礼仪。这对观复博物馆所藏漆耳杯,内饰朱砂红漆,外饰棕漆,双耳及口沿外一周以朱漆、绿漆画有几何、涡纹,纹饰充满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金盆捞月图》明,佚名;绢本,设色;纵187.2厘米,横140.1厘米;上海博物馆。《金盆捞月图》是一幅明代仕女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画中有一贵族女子手指空中,还有一位女子则在侍女手捧的水盆中捞起月亮的倒影。从水面中清晰可见的满月以及周围的芙蓉、白菊、团扇等物来看,画面表现的应当是中秋时节。</p> <p class="ql-block">观复猫谢鸳鸯和莫小耐化身两位明代大家闺秀来为大家演示古代女子“拜月”这件雅事。</p> <p class="ql-block">谢鸳鸯</p> <p class="ql-block">莫小奈</p> <p class="ql-block">此件青花折沿盘借以圆形饰以月亮,在其主体部分描绘神话里月亮上广寒宫内的场景图,右侧桂花树下嫦娥端坐,侍女陪伴左右,左侧是玉兔捣药的形象。盘沿上又以七只仙鹤和祥云装点,寓意长寿吉祥。在折沿盘的背面着落有篆书字体“月宫”二字,明确指出描绘场景。八月十五,此时瓜果成熟万物都到了收获的季节,是古代帝王拜月、祭祀的日子。按照中国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八月十五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古时称为仲秋、也为中秋。古人认为,一年中最圆的月亮出现在八月十五,它象征着圆满、团圆,所以又称为团圆节。</p> <p class="ql-block">朝珠由佛念珠演化而来,是满清贵族的配饰。早期并没有强调规制,直到雍正、乾隆之后,帝后于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必须佩戴相对应的珠饰。这件朝珠由一百零八颗东珠组成,间以绿松石佛头四(也称结珠、分镶)。佛头两侧分别有两颗红珊瑚珠;顶端佛头下连缀一佛头塔,塔下以橘黄色绦带系椭圆形金累丝嵌蓝宝石背云,上下各有一珊瑚蝙蝠形结,绿松石珍珠托碧玺坠角。松石记念三串,下垂珍珠黄宝石坠角一、碧玺坠角二。共108粒宝珠,代表12个月、24节气、72候;4个佛头:春、夏、秋、冬;背云预示着一元复始;3串“记捻”(或称纪念)则对应一个月里的上、中、下三旬,刚好30天。东珠产自满族的发祥地东北,根据其大小、圆润成色可分为五等,这盘朝珠的东珠直径均在1厘米以上,大小均匀,当为一等。</p> <p class="ql-block">荷包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中,人们所随身佩戴的一种零星物品的小包。在古时,荷包作为女红中的一种,也是古时女性的精神寄托和感情的藉慰,凝结着女人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的向往。荷包的形式和形状往往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葫芦形、桃形、银锭形、鲤鱼形等,上海观复博物馆这件荷包呈鲤鱼形。鲤鱼常常被人们寄予美好的象征:“年年有余”、“吉庆有余”、“鱼水之欢”、“鲤鱼跃龙门”等。这件荷包绣面十分精美,鲤鱼的眼睛、嘴巴、鳞片、尾部等细节处针脚细腻,鱼鳃也不忘镂空表现,背部之上的鱼鳍内绣了四朵可爱小花,更添趣味;值得一提的是,鲤鱼两面异色,一面为红一面为绿,荷包只有一件,却让佩戴者同时拥有了“红鲤鱼与绿鲤鱼”,可谓颇具巧思。</p> <p class="ql-block">这件荷包色彩纷呈,配色明艳和谐,寓意“福禄寿”的蝙蝠、葫芦、仙鹤的绣面之间由两中国结连接,蝙蝠两翅之下配红色流苏,整件荷包下坠绿、蓝、粉等五条流苏。绣面十分精细,可见绣制这件荷包的绣工技艺之高。这件荷包主要采用打籽绣法,是中国刺绣传统针法之一。主要运用于苏绣。点绣的一种,亦称“打籽”。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绣一针,形成一粒“子”,故名。荷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佩饰,在满语中称为“fadu”。它历史悠久,在清宫里也经常能看到它的影子。但在清代宫廷的历史背景下,荷包存在的意义远不止是装饰品。它是皇家礼仪、皇帝对大臣的赏赐激励,乃至宗教外交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麒麟是中国传统的“四灵”之一,具有智慧、仁慈、和平的美德,历代都将麒麟视为仁义之兽。麒麟是古代传说中送子的瑞兽,中国人都祈愿自己的孩子贤德聪明,所以在民间装饰中常用麒麟送子的图案作装饰。这件麒麟送子银挂饰以银簪花工艺成型,少量细节作镂空透雕,虚实之间相得益彰。身形矫健、昂首阔步的麒麟,驮载着活泼可爱的童子,童子脸庞笑意盈盈,充满喜庆的神态。项链与挂饰相连处为两蝙蝠,寓意双喜临门,麒麟四足坠四铃铛,构思巧妙,构图生动立体。</p> <p class="ql-block">粉盒形体饱满,胎体坚实,设子母口。盒内设置三个小碟,可将香粉且分别存放,互不影响,设计精致。盒内中央坐一小童子,憨态可掬,富有童趣。通体施青白釉,色泽如冰似玉。特别的是盒子内部在青白釉中又轻点褐彩加以点缀,布局疏散,浓淡相宜。盒盖面向上隆起,浅刻三道弦纹,中央刻划忍冬纹,图案轻快明朗,装饰手法娴熟。忍冬,俗称“金银花”,是陶瓷器装饰纹饰之一,忍冬纹为最早出现的缠枝纹,枝叶蔓卷,相缠成带状。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上,隋、唐两代十分盛行。忍冬越冬不死,凌寒不凋,故得名,也因此忍冬纹一般与莲瓣纹组合,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成为佛教艺术装饰题材之一,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后人将忍冬纹归于卷草纹范畴。</p> <p class="ql-block">五彩四妃十六子折沿洗 清康熙</p><p class="ql-block">洗折沿,深腹,口沿以五彩做六方锦地,中间留八个海棠形开光,画四季花卉,内底绘庭院图案,中有小溪贯穿,石桥连接两岸,南岸石桌石凳前,或坐或立四仕女,正在攀谈,周边有孩童,三五成群正在嬉戏,有着红袍,带乌纱帽,做大人打扮者,骑竹马前行;身后有人执荷叶作伞盖状;有放爆竹者,身后人皆以捂住双耳;有争抢者,手执似并蒂荷叶。北岸楼阁里,幼童争抢的则是一戟,其上挂磬,寓意吉庆。</p> <p class="ql-block">用领养替代购买,让生命不再流浪;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马未都先生的观复猫不仅仅是一群猫咪,它们是马未都文化理念和人文关怀的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