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p><p class="ql-block">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p><p class="ql-block">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p><p class="ql-block">在本章中,老子举出了轻与重、动与静两对矛盾的现象,并认为在重轻关系中,重是根本,注重轻而忽视重,则会失去根本;在动与静的关系中,静是根本,重视动而忽视静,则会失去根本。</p><p class="ql-block">这反映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不过,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动与静的关系中,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老子却恰恰相反,因此其辩证法被认为是消极的、不彻底的。这一批评,切中了老子辩证法思想的脉搏。</p><p class="ql-block">不过,在本章中,老子的观点又是值得肯定的。他在这里讲的是领导者怎样才能够巩固和保持自己的地位。在他看来,轻、躁的作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立身行事,草率盲动,一无效准。因而他认为,领导者只有保持静、重,才能巩固自身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所谓静为躁君,其实就是人们常讲的沉得住气。在老子看来,有根基,有主心骨,就有远见,有准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反之,轻率、轻浮、轻飘就没了根基,就容易被外力推倒、拔起、被颠覆掉。而躁动、急躁、焦躁、热昏,就会丢了主心骨,难免失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高明的人,都懂得乱中取静,即所谓每临大事有静气,所谓猝然临之而不惊,无辜加之而不怒,所谓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以及戒骄戒躁等。此外,他们还会随时做好应变</p><p class="ql-block">的准备,不离后勤保证,不脱离脚踏实地的状态,更不会忘乎所以,轻率从事,自取灭亡。</p><p class="ql-block">这一章主要讲人生与做事的态度。其中给我的启发是:一要固本强根,不轻率、轻浮、轻飘;二要沉着、冷静,不急躁、狂躁、躁动;三要慎重行事,不轻举妄动,不走失迷误。</p><p class="ql-block">处世空明拳:做人做事切忌浮躁稳重、隐忍是轻浮的根本,镇静、老练持重是躁动的主宰。轻举就会失去制衡的根本,妄动就会丧失主宰的优势地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亚夫处惊不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隐忍不躁,以静制动,是刚健中正的标法。做什么事,都应保持冷静,从容镇定,不要急急忙忙,心慌意乱。</p><p class="ql-block">宋代,有个姓杜的人曾任郓州知府。当时,有人偷偷地在城墙角上竖了杆旗帜,上面写着一些煽惑老百姓的话,预言某月某日将有事变,全州百姓都十分惊奇。不久,草料场白天失火,这也是揭贴上所预言的事情之一。老百姓越发恐惧。有人向杜某建议,在城中大举搜查,捉拿作怪的人,杜某笑着说:“这正是妖人的奸计啊!他就是希望我因为他的骚扰而发作,为什么要中他的计呢?他们干不成什么事的”。</p><p class="ql-block">杜某表面上没有任何动作,背地里却一直静静地观察着事情的进展。过了不久,他就查清了该事,一鼓作气将妄图制造社会混乱的人抓获了。</p><p class="ql-block">所以,做人做事不可轻浮狂躁、轻率行事,而应谨慎地对待。要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切慌乱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忙中出错。这些事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也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涵养。</p><p class="ql-block">一个 人无论身居何处,位居何处,都要懂得自尊自重,不骄奢,干万不要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一旦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人就会变得浮躁不堪,妄自尊大,将自己置于孤独的境地。</p><p class="ql-block">无边无际的天宇因其高远而稳健,辽阔苍茫的大地因其厚实而凝重。天上的浮云,尽管可一时遮天蔽日,却因其轻飘而转瞬即逝;狂风虽来势汹汹,却因其轻飘而终不能长久。</p><p class="ql-block">本章的终极启示在于:真正的自由源于对根本规律的敬畏与遵循。当个体在变动不居中守持恒定,在喧嚣纷扰里涵养静气,便能实现《易经》 所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生命境界。这种超越时空的智慧,为人类应对现代性困境提供了永恒的精神坐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