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新闻传奇人物马达

老笋头(谢绝赠花)

3 月24日,“马达手稿遗物捐赠仪式”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行,马达长女马晓霞、长孙马小超向博物馆捐赠了马达的手稿与改稿,包括《记者的修养》《十城市特约通讯员会议上讲话》《独轮车上的报社》《采访粟裕师长》《忆道涵》等, 以及学习笔记、特殊党费收据、纪念章等一批珍贵物品。 马达(1925-2011),籍贯安徽安庆,他在1941年初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抗战烽火中投身新闻工作,从在独轮车上办油印的滨海报起,先后担任过苏中报、滨海报、群众报记者、通联科长,新华社苏中二支社(高邮分社)副社长,人民报总编辑,华中新华日报地方版主编。新中国成立后,马达先后历任苏南日报社秘书长、副总编辑,工人生活报编委会书记,上海劳动报总编辑、社长,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解放日报党委书记、总编辑。“文革”中遭严重冲击迫害。 1978年起,马达出任文汇报党委书记、总编辑,1989年2月起任文汇报社顾问。在近70年的新闻生涯中,他先后参加和领导过9张报纸的工作,并担任了其中5家报社的总编辑,前后共达30年。他在主持文汇报工作的11年中,为《文汇报》确立了“理论要先行、文艺要活跃、新闻要新颖、专刊有特色、版面要多彩”的办报方针,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报纸宣传的正确导向的同时,对新闻改革和队伍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作了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开拓创新,成果卓著,当时文汇报发表的小说《伤痕》、话剧《于无声处》等多篇影响深远的作品,在新时期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影响重大,为文汇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辉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捐赠仪式上,马达长女马晓霞说,把父亲的手稿等遗物捐献给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是对父亲的最好纪念。<div>  文汇报老记者郑重、原副总编辑史中兴、茅廉涛都作了深情的发言,他们怀念“马达轰鸣”时的点点滴滴,回忆 “高速马达”的风风火火,感悟老马如何在办报实践中展示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不断探索的改革勇气、雷厉风行的工作风范,都是留给新闻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认为马达同志一生办报的丰富实践和经验,成为新闻界传承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文汇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缪克构在发言中,向大家展示了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给马达的一封贺年信,称马达是“充满活力,乐观豁达的长者,一棵长青的不老松”。</div> <p class="ql-block">  今年3月23日,是马达诞生100周年纪念日,当天的文汇报笔会副刊,刊发了马晓霞撰写的《为报纸而生的“老马”——回忆我的爸爸马达》。文中披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爸爸退休以后,有不少机构、报刊的人,上门来请他出山,他一概谢绝。对此我颇不解,爸爸说:‘我已经做过文汇报的总编了’。”</p> 参加捐赠仪式的,除了文汇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缪克构,文汇报总编辑陶峰两位现任领导,报社历任老领导和马达的老部下老同事陈启伟、郑逸文、王伟、吴谷平、顾行伟、陈振平、吴芝麟、汪澜、周锦尉、史中兴、茅廉涛、马申、徐春发、孙洪康及老报人五十余人。老新闻工作者们一致认为,马达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无价的,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新闻界的传奇领军人物,是再好也不过的。<br><br> <p class="ql-block">老马的资料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