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精神突围

静如练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一一简论王瑞起先生散文新作《天黑以前到达》中的救赎书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3月25日,年逾8旬的散文作家王瑞起先生在《沈阳日报》发表哲思散文新作《天黑以前到达》,读来令人心灵震撼。我将其千多字原文转载如下,并记下我的明理简论《暮色中的精神突围》,与友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黑以前到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王瑞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早饭后不久,我接到一个手机电话,对方自报姓名后说,一个小时后要到家来访,问我是否方便。我立即答应,表示欢迎。来访者是我退休前的一个同事,中层干部。在职时我俩只是不冷不热的同事关系,工作上配合很好。此人是一个文字牛人,我很欣赏,但在心理上总有一纸隔膜,所以没有工作之外的任何交集。退休后,互有微信,但从没有过交流,倒是经常看见他在“微信运动”上点赞,我也不曾回赞过。今日他突然来访,颇感蹊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点刚过,门铃响动。我急忙开门,同事立在门口,手里拎着一个精致豪华的水果篮。握手寒暄后,我接过果篮,将他让坐在沙发上。他不失礼貌地说: “实在不好意思,退休十二三年了一直没来看您。”我一边为他泡茶一边说:“别客气,虽然退休了,各有各的生活,忙忙叨叨,也都没闲着。我不也没去看您嘛!”我将一杯散发着袅袅清香的铁观音递到他跟前,坐下来,等着他吐露来访的意图。一缕阳光斜射进来,正好打在他的脸上,放大了一脸的愧悔与真诚。他适时打破沉默说: “我今天来是经过了长时间思想斗争的。”说着,他站起身来,面向着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说:“我不止一次地伤害过您,伤害过公平正义。我给您道歉了! "这个道歉来得意外,但他道歉的原委却毫不意外。我说: “都已经过去了,就让他过去吧。不要因为过去而影响现在。不过你今天的道歉,却是一种高尚的自赎行为,一定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清洁和宽慰。好了,包袱卸掉了,开始新的生活吧! ”同事是唯——个被指定参加班子扩大会的中层干部。他当然知道其中的隐秘与被赋予的重任。所以每次会议上他都不问是非,无一例外地站在权力一边。他的一票,穿上了“集体讨论通过”的外衣,亵渎了制度原则,伤害了公平公正。在岗位上,他处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纠葛当中,可能难有清醒的认知。退休了,抽身事外,回头再看那些污泥浊水,以及那些被损害的同事,尚未泯灭的良知,可能就会一点点复萌。我无法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但我能够想象他内心世界中善与美回归过程的纠结和愧疚,以及他急于摆脱这种痛苦所陷入的情绪内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底下谁都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鲁迅曾说:“倘若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更是人生境界高低的直接反应。我国文坛泰斗巴金先生,在他晚年的时候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随感录》和《再思录》,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彻底的审视,其中不乏对自己的错误毫不留情地批判与反思。他在《再思录》中坦承地写道: “我的著作也有坏的,有真有假,使我最难过的是,有时我也对读者说了假话。”这是多么坦荡的胸怀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八世纪法国大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对自己的一生做了严肃而深刻地剖析与批判。无论是光彩的还是丑恶的,也不管是为人所知的还是人所不知的,包括少年时那件“难以启齿”的往事,他都毫不掩饰地如实写出来。少年时,卢梭曾将自己的偷盗行为转嫁给一个女仆身上,致使这个无辜的少女仆人蒙冤而被解雇。他在书中写道, “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好像这个罪行是昨天才犯下的。"卢梭并不因为自己是名声显赫的大作家而文过饰非,而是勇敢地承认错误、忏悔,显现出他的光明磊落、胸怀博大和不同凡响的伟大人格。</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真诚忏悔、自我救赎,是清除灵魂上霉斑的复活力,是良知的复苏,是人格的升华,是精神的炼狱,是减轻心灵上的痛苦,让真善美重新照亮灵魂的最明智选择。有人以为掩盖错误有助于维护自己的形象,捂住错误就能保住面子。岂不知他们忘记了一句古训: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孟子·公孙丑下) "。不明此理,不仅保不住面子,反而会自降人格,孤独人生,自污灵魂。生活终将耗尽生命的最后时光,趁着霞光尚未坠入黑夜,再把道路打扫一遍,转之身,找回迷失在利益丛林中的自我,然后循着这条用“忏悔”清洁出来的路,重回那个温暖的老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暮色中的精神突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一一简论王瑞起先生散文新作《天黑以前到达》中的救赎书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赵澄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沈阳城的冬日暖阳里,八旬作家王瑞起先生用《天黑以前到达》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返场。这位历经临床医学、出版编审与文学创作三重人生的智者,将退休同事的突然造访转化为审视人性幽微的哲学场域,在不足两千字的叙事空间里,构建起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一、黄昏时分的叙事隐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黑以前到达"的时空意象充满张力,既指向物理时间的黄昏临界,更隐喻着生命终章前的自我清算。来访者选择在上午十点造访,阳光斜射形成的戏剧性光效,将人物推入类似舞台追光的道德审判场。果篮的精致豪华与铁观音的袅袅清香构成物质与精神的微妙对峙,暗含世俗交际与灵魂对话的本质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叙事节奏在握手寒暄与深鞠躬之间形成陡峭的转折,正如王瑞起先生笔下"退休十二三年"的时间跨度突然被压缩为门铃响动的瞬间。这种时空折叠手法,恰似其主编《绘图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时对传统叙事的现代性解构,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植入戏剧性冲突。</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二、忏悔书写的双重视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本中的忏悔叙事呈现出镜像结构:来访者的现实忏悔与巴金、卢梭的文学忏悔构成互文。王瑞起先生作为《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的主审者,将对肉体病理的洞察转化为精神症候的诊疗。他将同事的道歉行为定义为"高尚的自赎",实则是以出版家特有的文本细读能力,解构权力体系中的"集体讨论通过"的迷思。当来访者坦言"经过长时间思想斗争",作家敏锐捕捉到体制化生存对知识分子的异化过程。那些"站在权力一边"的投票,在退休后剥离了制度外衣,显露出个体道德选择的本质。这种认知转变,与王瑞起在《百名中国院士的青少年故事》中揭示的成长阵痛形成呼应,共同指向知识分子的精神养成史。</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三、救赎路径的文学建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本中"微信运动点赞"的现代社交符号,与卢梭《忏悔录》中的女仆事件形成跨时空对话。王瑞起先生创造性地将数字时代的浅层互动转化为深层救赎的起点,正如其在《东方民间故事精品丛书》中对传统叙事母题的现代转译。来访者从"情绪内耗"到"清洁灵魂"的转变,实则是作家对存在主义困境的文学解答。"趁着霞光尚未坠入黑夜"的意象,既延续了他《窗外的天空》中对自然意象的诗性把握,更暗含道家"白驹过隙"的生命哲思。这种将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忏悔传统融合的尝试,展现出王瑞起先生作为跨文化编审的独特视野,也印证了他在《新世界时报》等国际媒体发表作品的全球化叙事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篇充满暮年智慧的散文里,王瑞起先生完成了对忏悔书写的创造性转化。当来访者循着"清洁出来的路"重返精神故乡时,作家也以其六十载的创作生涯证明:文学救赎的本质,不仅在于涤净他人的灵魂,而在于为所有迷途者保存那缕照见归途的霞光。这种超越性的悲悯,恰是历经《冰心儿童文学奖》洗礼的创作者,留给当代文坛最珍贵的生命注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2025-3-26</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者 静如练(赵澄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2025-3-26 於沈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