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火车头灯光球场

海在呼吸

<p class="ql-block">  小时生活的那个边境小城,一出火车站左前边就有个街心花园,四周围着矮矮的榆树墙,里面一丛丛的紫丁香,中间还有一个篮球场,虽然大小不过百十亩地样子,但却有个很响亮的名字——火车头公园。其北隔一条小马路,就是铁路分局的大楼,说是大楼,不过是主楼四层、整体二层而已,在今天看来只能算作小楼了。不过那时就它那上有天线前有走车柱廊的洋式外形,在附近大片日本小平房楼房中,鹤立鸡群。毕竟小城像它那样大的楼还不多。</p> <h5>六十年前的车站,斜对面三五百米是铁路局楼(网络图片)</h5> <h5>​此照片较老似近百年。图中左侧即满铁大楼,左下角房顶是车站候车室(网络图片)</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五六十年代铁路分局大楼,南侧(图左下角画面外)即火车头公园(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火车头公园的名字响啊!连同里面的篮球场都叫火车头灯光球场,因为它有灯光可以晚上使用,所以经常有球赛在这儿举行,全市应该没有不知道的。本来全市篮球场并不少,学校厂矿和机关大院也都有,但灯光球场可不多,我那时是个中学生了,也就在那初次见识了晚间露天篮球赛的热闹场面。篮球赛不是天天有,可每次开打都观众不少,五花八门的人坐或站在球场周边,围成一圈,再外围是些卖冰棍汽水的推车小贩。我从不特意去看球,有时逛街赶上了就去凑个热闹,顺便吃个3分钱的冰棍,听听看球的人为好球欢呼喝彩或者他们互相间扯的闲话。有次听一老人跟一个住旁边旅社的外地人说,这地界其实在过去,不过是小鼻子(对日本人的蔑称)铁路局大楼前院花园而已。那时这一片是满铁的附属地,住的大都是铁路上的人员,<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鼻子居多。咱</span>们中国人的地盘不在这,在离此几里地外的老城,那里叫县(衙)前街、聚宝街、财神庙街、金汤街。</p> <h5>此图应为1969年后所拍。左下角空地就是原火车头公园位置(网络图片)</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应该是八九十年代的照片(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老人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不由得利用放学机会约上几个家在老城的小伙伴,对老城区走马观花地“考察”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番。</span>的确,老城那里的房屋密密层层、古色古香,红门花窗,青砖青瓦,砖瓦缝隙间都长着小草,街道不宽,路边商铺虽然也都是些二层楼,可一个个的深宅大院只见门脸儿不见里面,把行人夹在窄窄的路当中,让人自觉得渺小,有些阴森森的压抑感。这可真不像车站前那一片楼房分散布局、显得敞亮。再问那些小伙伴,家里没有煤气灶,自来水也不很方便,是院子里大伙公用的,厕所也多在屋外另搭一简易偏房,没有自来水冲洗。“这些老房有好几百年了吧?”我问。“哪里有,多说也就是六七十年,这儿的官衙是1877年才正式设立,那时还叫县衙,全城也不超过两万人口。”一位老人答,又加上一句,“不比站前那块儿地方,那是沾了铁道的光啦!”</p> <h5>​1924年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出品的安东地图</h5><h5>(网络图片)</h5> <h5>​1945年日本投降前的安东城区图(网络图片)</h5> <p class="ql-block">  啊!原来如此。此时铁路给我的印象,就好比是个非常先进的王国一样,比市里还要排场、还要大,你看它自己除了有大片的住宅、还有电影院剧场、医院、学校甚至幼儿园……就在锦江山下沿铁路线东侧,铁路文化宫铁路医院等等一线排列。我去文化宫看过电影,去医院看过病,还常去家属区公共浴池洗澡。洗澡一次五分钱,看门大叔独臂,说是工伤致残;一座日本平房两头开门,分为男女更衣室,中间一堵墙隔开男女浴室;里面是泡澡大池子和不多几个淋浴头,水龙头不少,洗脸台上两公分厚木板钉成的方形<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用小盆每个人可以端着走,</span>拖鞋也是木板上面钉个布条(都叫它呱嗒板),这盆和呱嗒板都是免费使用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这些小时的经历印象极深。铁路系统这些福利真不错,而且全国到处都是一样的。如此看,那可不比市里还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八十年前的全国铁路线示意图(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9年图看右上角东北地区的铁路密度(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学学到地理课时翻开地图,常常看黑白相间的铁路线,论密度数东北第一,东北中又是辽宁最密,而辽宁则看我那故乡小城周边最密了。地理课张老师告诉我们,辽宁这里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开发的最早,工人阶级队伍最多,再加上钢铁煤炭机车轮船等等工业产品,甚至还有驻军,都是全国之最,这些都得益于铁路的先发展。没见电影里面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吗?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老师的描述,足足让我为自己的故乡自豪了好一阵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八十年代位于山上街下面的东沟线锦江站(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原来,家乡到沈阳的沈丹线最早叫安(东)奉(天)线,1906年建成通车,1911年改建营运,是主干线,另外还分出了几条被称作小火车的支线,如通往朝鲜的凤凰城到上河口凤上线和本溪到田师傅溪田线,还有到大东沟(今东港市)叫不上名来的那条线。这些支线客流量很小,日均一两趟客车,但货运量可不小,其中煤炭木材是大头。车站南面两三公里远还有个锦江站是通东沟那条线的,未见有客流,只见它旁边就是大煤场,经年累月尽是煤堆。</p><p class="ql-block"> 现在知道了,这些支线也是当年满铁旨在运送煤炭木材等的货运线,到东沟那条线应该是为上港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装船而</span>建。东北地区的宝贵资源真不少,难怪他们对修铁路那样上心,不遗余力地开拓新建。但无论如何,他们留下的这些基础设施,还是为我所用,给新中国建设也算是添砖加瓦不少。</p> <p class="ql-block">  大概是“在站前球场看球赛”名气大了,市里又在车站东面(出站右前方)修建一座灯光球场,里面有两层楼高的阶梯看台,外墙一圈房屋做过展览馆和商店,进去看球啥的都经过把门的,要入场券。此球场与原来的火车头球场遥遥相对,而这时的火车头公园连同其中的篮球场便不再兴旺,后来被拆除掉。</p><p class="ql-block"> 等我长大当上兵,进军营的第二晚便“打<span style="font-size:18px;">起背包就出发”,随</span>连队登上闷罐车开向内蒙,为落实“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最高指示,去搞国防施工打山洞。一连多年去北面施工,每每离不开铁路运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又出发去北面,坐军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发车前再检查一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虽说在车上内务也得整齐</span></p> <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后的1984年又开到了内蒙赤峰,依旧是国防施工打山洞。我们在一个叫三把火的末等小站上装卸工程原料器材,开始住在村子老乡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里,</span>每天走几公里路到站台上。我感到挺奇怪:站台开在半山腰上,距离最近的民房有两三公里地,候车室高高的要爬几十磴台阶才进得。这多不方便啊!干吗不修到山下村子边上去?问站上一个职工,他是前些年修建这条铁路时的铁道兵战士,修好车站后就留在这了。他说:“都说村子里的人怕铁路挤占了他们的耕地,不让建在村子跟前,于是就挪到这半山腰上了。”</p><p class="ql-block"> 竟然还有这等事情?我感到不可思议。看看住处的土房土路水井火炕,再看看车站上的电灯自来水暖气,想来,此地的老百姓们狭隘,是不知道铁路会带给他们什么样的发展和好处哇!我又忆起了家乡新旧城区的反差,想着将来有闲暇时要好好了解一下其中的学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到赤峰站卸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卸车换车又要出发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唉!在工业化的世纪进军中,故乡先行了一步,这一步,又是在满铁的列车上启动,并迎着血雨腥风逐渐完成。我这才明白了为什么小时候看到的那片小洋楼和门前有个花园的铁路局大楼,给人以繁荣发达和先进超越的印象,以及那些老人对我说到小鼻子时的一脸复杂表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8年在楼顶自拍,可见身后丹东站客运站台货运场及远处江桥</span></p> <p class="ql-block">  如今,那个火车头公园已被改造成了一片新的广场,车站也早被改建成近20层的地地道道大厦,至于原先的火车头篮球场嘛,也只能留在记忆当中了。翻翻史书,据《满州地方志》记载,1907年还只3万多人口的小城,外国人有4913人,占到了总人口的16%以上。这些洋人把工业国家兴起的田径、兰球、滑冰、足球等体育项目带入,民间成立以赛马会、商团公会、体球会、新市街运动协会等……</p><p class="ql-block"> 想必火车头篮球场大概也就是在那时建起而延续下来的吧。</p> <h5>如今的丹东站前已不见火车头蓝球场踪影,好像连铁路局大楼都看不见了(网络图片)</h5> <p class="ql-block">  本文初稿写自二十余年前,时为纪念沈丹线开建百年,这次经修改、加图发出,了却一段心愿。另有篇文稿讲铁路史的,整理后再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