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起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丰富区域游戏,班级科学区里投入了各种各样的镜子,以供幼儿发现其功能以及其作用,让幼儿与镜子产生许多的情感性互动。孩子们为何会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们又如何作为教育者,巧妙地利用这些兴趣点,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体验和学习机会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观察生活时,不难发现镜子是一个普通而又神奇的物品。如果我们将镜子作为活动的主题,围绕它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认知,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探索活动的兴趣。于是,一场关于“镜子的秘密”的课程便应运而生。</p> 一、镜子初体验 <p class="ql-block">1.发现了另一个“我”</p> <p class="ql-block">幼:“烤箱上面能看到我。”</p><p class="ql-block">幼:“卫生间的镜子照的我很清楚。”</p><p class="ql-block">幼:“电视也可以看到我。”</p><p class="ql-block">幼:“黑色的钢琴也可以看到自己。”</p> <p class="ql-block">2.寻镜</p> <p class="ql-block">师:“幼儿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照镜子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幼儿园里有好多可以当镜子的物品,孩子们讲述着自己的发现并互相验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习得:小朋友们记录结果,他们总结发现:在透明或者黑色的物体上,表面光滑的物体上,能照出我们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反思:寻找镜子的活动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原来镜子无处不在,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直观的呈现为孩子们提供了宝贵的认知支撑,帮助他们初步理解镜子的多样性和普遍性。“镜子”的话题也逐渐展开,孩子们开始思考,除了我们常见的镜子,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像镜子一样照出我们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孩子们对镜子更深入的探究欲望。从镜子到“镜子”,这些奇思妙想不仅展示了孩子们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也为我们后续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新的方向。</p> 会魔法的镜子 <p class="ql-block">1.发现倒过来的“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起床后小朋友发现了神秘的一幕,发现自己倒着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我发现碗里也有我,但是我好像倒着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勺子里面也有我,倒着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你把勺子转一转,自己就不会倒着了!”</p> <p class="ql-block">师:“为什么用勺子自己会变来变去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我用鼓起来的一面照自己,发现我没有倒过来,但是用凹在里面的照自己,自己就倒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我的勺子也是的,会变魔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老师的大勺子也是,大勺子看的更加清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验小结:勺子有两面,一面是凹面,一面是凸面。凹面照出的是倒过来的像,凸面照出来是放大的像。因为倒立成像这一显著特征,让一部分的孩子联想到了科探区的凹面镜和凸面镜。</p> <p class="ql-block">2.探秘凹凸镜</p> <p class="ql-block">教师的支持:深入探究凹凸面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我也借此机会引导孩子们更加细致观察了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特征。通过摆放实物观察以及人形身影观察,孩子们有了更加细致的发现:凸面镜成像是正立放大的,凹面镜成像是倒立变小的。在此基础上,控制变量,调整距离,成像也会有不同的大小和正反效果。</p> <p class="ql-block">3.探索三棱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凹凸面镜,有特殊效果的镜子还有三棱镜,科学区的三棱镜让幼儿进行经验的拓展。在阳光充裕的时候,孩子们透过三棱镜看到了阳光的颜色,而幼儿也在追逐彩虹色的同时形成了对这个世界更为广泛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思考:在探索的旅程中,孩子们展现出了强烈的探索和自主精神。他们敏锐地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同时,教师将幼儿的偶然发现转化为深入的科学探索,通过与三种镜子的互动,幼儿也亲身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和成功的满足,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4.深入探究成像规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探究成像规律,我们带来了各样的镜子做起了游戏,有单面镜、双面镜等,针对不同镜子的特征,我们分别进行小实验,感知不同镜子成像的特征。</p> 单镜成像 <p class="ql-block">(1)“镜子能把半个图案变完整吗?”——单面镜成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用小鱼和蝴蝶来做实验,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p> <p class="ql-block">幼:“我用一个镜子,发现小鱼的嘴巴对着嘴巴了。”</p><p class="ql-block">幼:“还是一个镜子,小鱼的尾巴对着尾巴,是因为我把镜子换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幼:“我发现了蝴蝶变得完整啦,这太神奇了。”</p> 双镜成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镜子夹角和成像有什么关系呢?”——双面镜成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小朋友探索了可折叠的双面镜,也有奇妙的发现:在双面镜中,可以看到好几个图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不同折叠方式会产生哪些不同结果呢?”——多面镜成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单镜成像、双镜成像的前提下,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事物在三面镜、四面镜……又会表现出什么样的镜内世界”这一疑惑,遵从儿童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思考:中班阶段的孩子们热衷于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索世界,对物体和材料的好奇心尤为强烈,这些丰富多样的探索过程使幼儿直观感受到了自身操作与材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不同夹角大小,成像数量不同”这样的经验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幼儿主动梳理出来的。他们积极地去观察、比较、推论、预测,充分享受通过自身操作得到答案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p> 镜里有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镜子除了能成像这一本质特征,还能有什么不同的玩法呢?孩子们拿着镜子来到阳光下,在镜面的反射下,地上出现了许多闪烁的光斑。</p> <p class="ql-block">1.镜子的反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镜子里的光在地上了,我的镜子大,光就大,你的镜子小,光就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我一动,镜子就跑的飞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我的影子是黑色的,镜子照在地上的影子是白色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这是镜子的反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原来这就是光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发现:这个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是阳光照到镜子,镜子把光线反射到地面了,这些亮亮的东西就是光斑。在追逐光斑时,孩子们有了许多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2.第一次探究:为什么有光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探究:“为什么太阳光照射的时候,有时候有光斑,有的时候没有光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观察、判断、猜测,来发现镜子反射阳光后形成了光斑,如果没有光就没有光斑。</p> <p class="ql-block">3.第二次探究:光斑为什么有大有小?</p> <p class="ql-block">幼:“我的镜子照出来的光斑大大的长方形。”</p><p class="ql-block">幼:“我的镜子小小的圆形,光斑也是小小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同形状的镜子照出的光斑也有所不同,孩子们对此达成了共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疑问:放大镜照出来的光斑好亮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放大镜会照出一个超级亮的小光电,可能会把衣服烧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解聚光、散光这一特征,我们也用放大镜和凸面镜做了实验,孩子们探究普通放大镜与凸面镜有什么区别。</p> <p class="ql-block">幼儿结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会不会是角度不对,没有照到太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你的镜子是凸面镜,和我们的镜子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结验证:原来,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阳光下无法照出光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习得:放大镜和凹面镜都能让东西变大。在太阳底下,放大镜能够让光透出来,但凸面镜不能透光,也没有光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幼儿的言语中,我们发现幼儿对科学工具的观察能力、对科学现象的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4.第三次探究:光斑在哪种颜色的纸上最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光斑在不同颜色下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孩子们和老师有着同样的疑惑。我们尝试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我们回到了室内,用手电筒代替阳光照射光线,并准备了黑、白、黄、绿、粉、红六色卡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出乎大家意料,同一个手电筒,同样的距离,产生的光斑在黑色的卡纸上竟然是最暗的,在白纸上却是最亮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疑问:在太阳底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调查,原来是因为光照在白纸上产生了漫反射现象,看上去比其他颜色更亮,而黑色具有吸光性,看起来最暗。</p> <p class="ql-block">5.第四次探究:不一样的光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有什么办法可以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光斑呢?小朋友们不约而同的说,我们可以在镜子上面装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镜面上的标记也能在影子中表现出来吗?”带着疑惑,孩子们纷纷在镜子上做上标记,有的直接在镜面上画上不同图案,也有的采用剪贴画的形式,将图案贴在镜子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反思:孩子们在做中学、玩中学,从追光游戏中感知简单的光线反射现象,并通过一次的游戏,有了多种发现。根据幼儿的发现,我们先由孩子们大胆猜想,然后再探索与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过程中,幼儿的猜想也许是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对于正确的猜想,我们加以肯定,对于错误的猜想,我们进行更正、重试,在一次次探究、改正的过程中,我们致力于让孩子养成质疑的思维,培养批判的精神。</p> 趣玩镜子 <p class="ql-block">1.把春天装进镜子里</p> <p class="ql-block">2.我心中的镜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结:《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我们应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如何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孩子们呢?就是要遵循幼儿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方式让他们在本能的玩耍和活动中尝试用科学的探究的方法探究科学,寻求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