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芬论文/楷书书法中的精微与气韵

王彦芬.金牛座

<p class="ql-block">张礼中篆刻作品《五福临门》</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楷书作品</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楷书作品</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摄影</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摄影</p> <p class="ql-block">楷书书法中的精微与气韵</p><p class="ql-block">王彦芬/文</p><p class="ql-block"> 在研习楷书书法的漫漫长路中,我深刻认识到,楷书绝非仅仅是工整书写文字,它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精微与气韵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楷书艺术的冠冕之上,前者聚焦于笔法、结构等微观层面,后者则从整体上赋予作品独特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深入探究二者的内涵、关系以及在楷书创作与鉴赏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提升我的楷书技艺,更让我对这门古老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一、精微:楷书之基</p><p class="ql-block"> 一是笔法的精微。在多年的楷书练习中,我发现笔法的精微是奠定楷书艺术高度的基石。就拿横画来说,看似简单的一笔,实则暗藏玄机。以颜真卿《颜勤礼碑》为例,起笔时需藏锋逆入,如同逆水行舟,蓄势待发;接着转锋铺毫,中锋行笔,力量均匀,线条饱满扎实;收笔时则回锋收束,稳重而不拖沓。这种起笔、行笔与收笔的微妙变化,需要书写者全神贯注,通过对笔锋的精准控制来实现。再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的竖画,起笔斩钉截铁,棱角分明,行笔挺拔劲健,收笔或垂露或悬针,变化多样。每一处细微的动作,都体现了笔法的精妙,也赋予了笔画独特的质感。</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笔法的精微还体现在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上。在行笔过程中,上一笔的收笔与下一笔的起笔往往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种“笔断意连”的呼应,使得整个字的笔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在临摹赵孟頫《胆巴碑》时,就特别注意到这一点。例如“之”字,三点之间通过笔锋的呼应,形成了一种流畅的动态美,看似分散的笔画,实则气脉相连,体现出笔法的细腻与精妙。</p><p class="ql-block"> 二是结构的精微。除了笔法,结构的精微同样不可或缺。楷书的结构要求严谨规范,每一个笔画的位置、长短、粗细都需恰到好处。以柳公权《玄秘塔碑》为例,该碑在结构上讲究中宫收紧,四周舒展,如同一个身材匀称的舞者,既稳健又富有活力。如“国”字,外框方正挺拔,内部笔画分布均匀,疏密得当,既保证了整体的平衡,又避免了因过于规整而产生的呆板。在处理左右结构的字时,《玄秘塔碑》往往左低右高,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例如“明”字,左“日”窄小,右“月”宽博,两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我在练习结构时,常常借助九宫格、米字格等辅助工具,仔细观察每个笔画在格子中的位置和角度,力求做到精准无误。同时,我也会通过分析不同书法家的结构特点,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思路。例如颜体楷书的结构宽博大气,重心平稳;欧体楷书的结构险峻严谨,富有张力。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我逐渐掌握了结构精微的奥秘,明白了如何在严谨的框架内展现出变化与灵动。</p><p class="ql-block"> 二、气韵:楷书之魂</p><p class="ql-block"> 一是整体的和谐之美。在楷书创作过程中,我越发深刻地体会到,气韵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作品整体的和谐之美得以体现。一幅具有气韵的楷书作品,犹如一首优美的乐章,各个部分相互协调,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从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到行与行之间的顾盼,再到整幅作品的布局,都需要书写者精心安排。例如,在书写一篇楷书作品时,我会根据文字内容的情感基调来确定字的大小、疏密和轻重。对于抒情性较强的内容,我会适当增加字与字之间的留白,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空灵的美感;而对于庄重严肃的内容,则会让字与字之间更加紧凑,体现出沉稳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同时,墨色的变化也是营造气韵的重要手段。我在创作时,会根据需要运用浓墨、淡墨、枯墨等不同的墨色,来丰富作品的层次感。例如,在书写开篇时,我通常会使用浓墨,以突出作品的醒目与庄重;随着书写的推进,墨色逐渐变淡,直至出现枯墨,这种墨色的自然过渡,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节奏感,还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p><p class="ql-block">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气韵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是书写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每一幅优秀的楷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当我在临摹王羲之《乐毅论》时,仿佛能感受到王羲之在书写时的心境。这幅作品用笔细腻,结构端庄,透露出一种平和、沉稳的气息,反映出王羲之在创作时的从容与淡定。而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则展现出一种雄浑大气、刚正不阿的气质,这与颜真卿的人格魅力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我也尝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当我心情愉悦时,笔下的线条会更加流畅轻盈;而当我心情沉重时,作品则会显得更加凝重深沉。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能够赋予作品生命,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我的情感波动,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 三、精微与气韵的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 在楷书书法中,精微与气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精微的笔法和结构是气韵产生的基础。只有通过对笔法和结构的精心雕琢,才能使作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气韵的展现提供支撑。如果作品在笔法和结构上存在明显的缺陷,那么无论作者如何试图营造气韵,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气韵又能够提升作品的境界,赋予精微的笔法和结构以生命力。一幅缺乏气韵的楷书作品,即便笔法和结构再精妙,也会显得呆板乏味,缺乏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创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初期,我过于注重笔法和结构的练习,力求每一个笔画都精准无误,但作品却显得生硬刻板,缺乏生气。后来,我开始尝试在保证精微的基础上,注重作品整体气韵的营造。我会通过调整书写的节奏、墨色的变化以及情感的投入,来赋予作品独特的气质。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我的作品逐渐有了新的突破,既保留了笔法和结构的精微,又展现出了独特的气韵。</p><p class="ql-block"> 四、精微与气韵在楷书鉴赏中的运用</p><p class="ql-block"> 在楷书鉴赏过程中,精微与气韵同样是重要的评价标准。当我们面对一幅楷书作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品的整体气韵,它能够在瞬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往往能够吸引我们的目光,激发我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感受作品的整体气韵之后,我们需要从精微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笔法、结构等方面。通过对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以及结构的疏密、虚实等方面的细致观察,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追求。</p><p class="ql-block">例如,当我们鉴赏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时,首先会被作品整体的典雅、平和的气韵所打动。我们通过对作品的细致观察,会发现其笔法圆润细腻,结构严谨端庄,每一个笔画都恰到好处。这种精微的笔法和结构,与作品整体的气韵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虞世南独特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总之,在楷书书法的世界里,精微与气韵是永恒的主题。它们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塑造了楷书的艺术魅力。通过对精微与气韵的深入研究,我不仅在楷书技艺上取得了进步,更在艺术审美和文化素养方面得到了提升。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我将继续探索精微与气韵的奥秘,努力创作出既有扎实基本功,又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楷书作品,为传承和发展楷书书法艺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书法爱好者能够关注精微与气韵,在楷书的创作与鉴赏中,领略这门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楷书《千字文》</p>